第七届全国回族作家学者笔会
在新疆昌吉举行
开幕式现场
中国穆斯林青年网昌吉10月25日电(记者、摄影石彦伟)北京时间10月19日至22日,由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宣传部、昌吉州文联主办,《回族文学》杂志社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回族作家学者笔会在新疆昌吉举行。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民族文学杂志社向大会发去贺信。信中说,《回族文学》杂志是新疆多民族文学的一颗明珠,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与改革开放同行的30余年岁月里,昌吉州党委、文联,《回族文学》杂志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扎实高效的工作,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回族作家,为繁荣和发展回族文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希望贵刊珍惜时代赋予的机遇,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回族作家们进一步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文学史增添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笔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二十余位回族作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回族文学》期刊的发展和回族文学的创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第四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阿慧说,散文最能体现作家的真性情,可以让人的灵魂纯净,行为不端的人、邪恶的人,写不好真散文。回族作家要让笔下的人物去说话,让读者感受到回族人的坚韧、公正、纯净和勤劳,感受到骨子里的大爱。开封市文联副主席黄旭东说,我是党的民族干部,做了十多年的民族工作,可创作的反映民族生活的长篇小说《前程》,起先很多出版社还是不敢出。后来作品在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反响不错,还报送了“五个一工程”,这说明只要把握好一个度,民族题材的作品大有市场,应勇于表现。有“湘军五少将”之称的湖南作家于怀岸说,民族性的表现绝不是民族的风情、风土、风貌,更重要的是挖掘一个民族的心理形成,表现文化传承中的心理变化。任何民族文学,都要站在高度上,顺应世界文学的潮流。上海老作家王耐说,写人物报告文学,活着的人最好写局部,不能写得太满。人都有两面性,以前写过两个人物,写得很完美,后来他们变了,就像秋天的叶子一样,慢慢就黄了,但文字已成定势,读者不了解。河南作家胡亚才说,坚守意味着怀恋和耐心,回族文学是回族人精神层面上的集中表现,本身和宗教信仰是分割不开的,要保持一种个性特色,首先应当充满敬畏。通晓多种语言的回族作家、翻译家马永俊说,回族文学的个性一定要张扬,显示出回族人的特征。文学需要真诚,信仰是回族人的灵魂,但不是全部,表现时不必遮遮掩掩,要在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解放思想,写出人类的爱心和人道。有些民间文艺刊物获得回族读者的热情拥护,质量也很高,需要我们在办刊思路上反思。参加研讨的作家学者还有:王廉、达吾、毛眉、叶多多、钟翔、石彦伟、娟子、哈岩凌、穆群森、马金龙、邵军、马悦、寇玉英、马钧剑、马凤鸣、王自忠以及《回族文学》编辑人员等。
笔会还邀请到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杨少衡,《福建文学》主编黄文山,评论家陈希我等,就小说、散文创作的观念和技巧,当代文学的精神缺失等话题,与回族作家进行座谈交流。笔会还组织作家代表参观了“花儿之乡”昌吉二六工镇、昌吉市博物馆、清代粮仓、天池、北庭都护府等地,对昌吉地区的民风地貌有了近距离的了解。
据了解,《回族文学》杂志创刊于1979年,是我国唯一以“回族”命名并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目前已编辑出版175期,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0多篇,总字超过2000万字,累计有50余篇优秀作品被国内主流文学期刊或年度选本转载。
【会议花絮】
“冰心散文奖”获得者回族女作家阿慧在开幕上发言
《回族文学》与回族文学研讨会
福建作家与回族作家交流座谈
雨中登天山,游览天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