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真网27日河南漯河专稿 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八九千年前,贾湖人用契刻符号记述着人类的生产、交往活动,用七音骨笛吹响了人类进步的号角。
这里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热土,一千九百多年前,东汉汝南郡召陵人潜心学问,编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使得古老的华夏文明通过文字薪火相传。
如今,在沸腾的沙澧河畔,一座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的仿汉风格的院落落成于召陵新区,承载着沙澧儿女几多荣耀与梦想。它就是漯河人民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许慎文化园。
许慎与《说文解字》
许慎(约58年~约147年),东汉时期汝南郡召陵县(今属漯河市召陵区)人,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汉文字学的开创者。《后汉书。儒林传》载: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
许慎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汉文字学家和经学家。他广泛吸收了两汉古文经学有关文字训诂的研究成果,毕生致力于古汉字的全面整理和阐释,创造性地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系统说解文字的经典--《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字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字典。中国文字学学会会长黄德宽认为,《说文解字》在中国文字学研究领域一直处于绝对崇高的地位,一千八百多年来没有一部文字学著作能够真正超越它。人们把对许慎和《说文解字》的研究称之为“《说文》学”或 “许学”。历代研究古代汉字的学者和他们的著作,皆承继许慎所开创的事业,为汉字文化的教育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许慎对经学也有精深的研究,撰写了《五经异义》、《孝经孔氏古文说》、《淮南鸿烈间诂》等书。由此,许慎在中华文字学史及经学史上都占有十分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五经无双”、“字学宗师”、中国的“字圣”。
许慎以《说文解字》架起了连接古今文字的桥梁,“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秦代实行“书同文”,官府文字大体统一,但与民间文字又有不同,《说文解字》分别从官方和民间的角度真正对文字进行了规范与统一。通过《说文解字》,后人能够认识秦汉的小篆,进而辨认商代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的古文。 从文字规范与统一的角度讲,许慎通过《说文解字》编织了一条纽带,把中华各民族紧紧联结在一起,让我们千百年来心相通、情相联。后世学者普遍认为,汉字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十六个民族能够冲破不同方言的束缚长期和睦相处,正是得益于汉字这一大家都认识的共同的文字。
传世精品彰显文化内涵
从许慎出生地召陵区姬石乡许庄村往东约500米处,一坐北朝南的大型汉代风格院落赫然入目。各式建筑章法严谨,错落有致,一砖一瓦、一石一木皆别出心裁,尽显不凡气度。由围墙、阁楼、子母阙组合而成的正门犹如一个“文”字,让人顿感书香古韵扑面。魁伟的榉木大门上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原会长许嘉璐题写的“许慎文化园”五个大字遒劲有力,令人称叹。
大门前方,是一片开阔的广场,中心矗立着六根高6米高的石柱,石柱内侧面用小篆体分别刻着“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每根石柱的其它三面刻写有相应的例字,被称作“六书”石柱。 许慎文化园筹建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许慎文化园修建过程中,在充分挖掘和彰显许慎文化丰富内涵的同时,还注重建筑的品位和用材,力求把整个工程做成可以传世的精品,很多石材、木材及相关物品,均具有传世价值。比如,“六书”广场上的每根石柱均采自一块独立的巨型昌平花岗岩石,目前有关方面已禁止开采。
进入园区大门,只见草丰林茂,小溪潺潺,建筑雄伟。这里是许慎文化园的展示区,殿堂、回廊、台阶、石像、奇石无不恰到好处地刻着古意悠然的文字、浮雕……一品一物均寓意深远,引人遐思,表现出创意者的高远深意和工匠们的独具匠心。这里是许慎文化的中心展示区。
进入展示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用青石做成的80米长的汉字大道,从贾湖契刻符号、甲骨文、金文到当代简化汉字,刻写了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如一幅书法长卷缓缓展现在游人面前。汉字大道两侧是一条环形人造小溪,里面清流涌动,永无息止。汉字大道上面刻写了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整个汉字大道寓意一部汉字发展史,汉字的古今嬗变印证着中华民族历史的足迹,标志着它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
汉字大道正前方为字圣殿。字圣殿重檐庑殿,九开五进,木石结构,运用中国传统建筑手法修建而成。进入大殿首先看到庄重、儒雅的许夫子贴金坐像。坐像后面影壁上一个个精致的浮雕字形,是许慎根据汉字结构建立的540个部首。许夫子座像两侧的木雕屏风上雕刻着两幅图案,一幅是《许慎潜心著<说文>图》,另一幅是《许冲代父上书图》。
许慎字叔重,因此把东配殿称为“叔重堂”,主要用来展示许慎的生平资料。西配殿是说文馆,里面分汉字简说、说文解字、历代研究、字书辞书四部分,对许慎的学术贡献和学术思想进行了充分的展示。连接大殿与配殿的是故事长廊,东侧为汉字故事长廊,刻有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13幅汉字故事浮雕版画;西侧为经学故事长廊,刻有江夏黄香、程门立雪等13幅儒家经典故事浮雕版画。
穿过大殿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青石牌坊,牌坊为两个“字”的造型,南面书“字学宗师”,北面书“五经无双”,高度概括出许慎的生前、生后名气。字形牌坊是中心展示区与墓园保护区的分届。在墓园区内,有魁星亭、字形解义、部首方阵、蟾桂山等小品。游人在这里可以边欣赏园区景观,边识字、组字、祈福,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互动性。其中,蟾桂山的设计寓意蟾宫折桂,反映的是上千年来我国遴选人才的科举文化、应试文化现象,学子们可在这里讨得好兆头。
墓冢保护区为许慎墓原址,包括许慎立像、许慎墓和墓碑。这里翠柏掩映,庄严肃穆。许慎墓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慎立像是2005年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期间塑立,像身用铜锡浇铸而成。许慎墓高约5米,底径约16米。墓前 “汉孝廉许公之墓”碑,为康熙四十六年由郾城知县温德裕所立。东侧 “许夫子从祀文庙”碑是光绪二年,由郾城知县王凤森所立。碑文记载了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许慎所做的贡献。游人、学子通常会在这里拜谒许夫子,表达对先贤的无限敬仰。
做许慎精神的传人
许慎文化园北接北环路,南临许慎路,长约480米,宽约220米,为我市精心打造的高品级文化旅游景区,于2007年10月奠基,2008年9月开工,将于本月27日正式开园。许慎文化园是依托许慎墓规划建设而成的文化旅游景区。它以文为题,以古为韵,定位于汉代风格,在强调文物保护的基础上,打造文化与生态相融合,集文化朝圣、文化教育、历史游览、现代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力求传世。而原先的许慎墓占地仅12亩,包括墓塚和三块碑,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许慎在中华文字和汉字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由于留存文物较少,长期以来处于荒草翠柏之中。
许慎在汉字文化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令世代景仰,许慎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激励着古往今来大批学者孜孜以求。为大力弘扬许慎文化和精神,市委、市政府在几经论证的基础上,于2007年作出重大决定,投资5000多万元,修建占地150多亩的许慎文化园,并把其列为全市重点项目。事实上,我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意识到了开发许慎文化资源的重要性。1985年,郾城县完成了许慎墓与许南阁祠的修复工程,建成许慎纪念馆;全国第一次“纪念许慎学术研讨会”也在这一年召开。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许学的群众性团体“许慎研究会”在四年后成立,并召开了第二次纪念许慎学术研讨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郾城许慎研究所成立,许慎与“《说文》学”国际学术研究会在我市举办,进一步扩大了许慎与“《说文》学”的影响。而把许慎文化的研究与宣传推向高潮的,当属2005年举办的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
多年来,作为许慎文化发源地,市委、市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弘扬中华经典文化,通过开展许慎文化周和“经典文化诵读”活动,有力传承许慎精神。同时,谋划了许慎文化保护开发的宏伟蓝图,努力把漯河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许慎文化研究中心、许学文献资料中心和许慎文化旅游中心,通过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品牌提升漯河发展的软实力。在许慎文化园建设过程中,市领导市领导靳克文、祁金立、张社魁等多次多次深入工程建设现场看进度、定方案、出创意,明确要求把许慎文化园建成一流精品工程,力求传世之作。作为分管许慎文化园项目的市领导,张社魁多次往来于项目工地,亲自把关建设质量,并对多处景点的设计出谋划策,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在许慎文化园即将竣工的最近一段时间,张社魁几乎每天都要到建设现场督导工作,确保每一个细节至善至美。特别是在今年国庆节期间,他放弃休息时间,和筹建处工作人员一样忘我工作。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如今,一座气势磅礴、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景点终于落成,许慎精神会得到更好传承,必将发扬光大。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