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种600条/斤的顶级虫草已非常罕见了。
虫草产区农牧民近年来普遍反映,他们采集虫草越来越难。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兰志明认为,急剧增长的高额利润和严重缺失的产业规范使虫草资源的发展环境面临严重威胁。我国虫草蕴藏量究竟有多大?虫草资源分布情况怎样?截至目前,这些都没有经过详细的普查,导致虫草的生产目标不合理,采集计划不科学。自治区农牧厅有关专家建议:尽快开展全国性的虫草资源大普查,将虫草的储量、分布状况等“家底”搞清楚,为今后全面开发利用,做大做强虫草产业打好基础。
暴利驱动
虫草滥采产业现隐忧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区虫草产区农牧民每人每天最多可采集数百根冬虫夏草,现在最多也就几十根。那曲地区商务局副局长布达玛说,中国科学院的专家经过多年观察后发现,我区虫草资源量与30年前相比大幅减少,部分破坏严重地区资源量不足30年前的一成。虫草产区农牧民普遍反映,采集虫草越来越难。
布达玛说,在那曲的11个县区就有6个县产虫草,虫草已经成为这6个虫草产地县的支柱产业。20年前,冬虫夏草每斤的价格只有200元-300元,而现在即使在产地最高可达10万元/斤。在整个那曲地区,今年每户卖虫草的现金收入在15-20万元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虽然资源蕴藏量逐渐匮乏,但近年来受利益驱动,虫草的采集量仍在持续上升。“虫草的市场价格越高,掠夺性的开采就会越严重,甚至连还未长大的小虫草都被挖出来。由于虫草资源越来越稀缺,价格又会越来越高,这种价格畸高最终将导致供给与需求难以平衡,如此往复就转变成了恶性循环,当价格一直急速飙升,达到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所能承受的临界点,恶性循环的产业链就会断裂。”布达玛说。
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兰志明说,虫草从采摘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完全由市场掌控,各级政府很少干预。从理论上讲,其流通肯定存在一个中间环节才能实现,这个中间环节就有形形色色的大小收购老板构成,不仅民族成分复杂,而且交易方式各异,有现金收购,也有以物易物,有到采集第一线进行收购的各类老板,也有坐镇虫草产区附近城镇进行收购的老板。有的收购老板是直接销售给内地更大的老板,有的老板是自己在西藏和其他地方开店进行销售。
在那曲经营虫草的卢建军分析说,近来浙商之所以盯上虫草,是由于这种产品比之于大蒜更具有炒作意义。其实,虫草的价格问题可以通过生产的扩展与市场的调控达到稳定,但浙商的行为方式却再次令其陷入尴尬境地。
施行准入
规范虫草采集行为
兰志明介绍说,在我区,有43个以上的县都有野生虫草分布,虫草成了许多虫草产地县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在一些县,虫草所创造的收入甚至占到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怎样保护虫草资源,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自治区及全区各级政府都做了一系列工作,虫草资源已开始向可持续利用方向健康发展。
为了规范虫草采集秩序,维护、改善草原生态环境,2006年,自治区政府出台了《西藏自治区冬虫夏草采集管理暂行办法》,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采集虫草应当取得采集证,实行一人一证。虫草采集人员申办虫草采集证时,还须依法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采集虫草时对草皮要随挖随填,不得使用对草原植被具有破坏性的虫草采集工具。禁止无证采集或者在禁采区采集虫草。
兰志明说,除了较为严格的准入许可外,一些主产地县还对虫草采集过程中的采集方法、工具的规格、环境的保护等颁布了详细的可操作的管理条例。虫草的采集已经开始从无序向有序过渡,而形成秩序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对这一资源的重视和管理。
解决根本
得摸清虫草资源的“家底”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与专家都一致认为,我国虫草资源储量不清是造成管理混乱无序的首要原因。兰志明说,2006年,自治区农牧厅曾对全区5个地(市)、32个虫草资源县进行过普查,完成了《西藏自治区虫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此次普查工作是我区首次对虫草资源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普查行动,为我区今后加强虫草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但统计的数据基本是通过交易渠道获得的粗略数据,而目前交易渠道本身就非常不规范,大量的虫草都是通过私人交易,无票据可查。其次,虫草市场缺乏有效监管是目前市场混乱、资源乱采滥挖最主要的原因。由于过多的炒作、过高的暴利诱惑,使得虫草行业乱象丛生。
专家们认为,国家目前出台的有关政策法规仅提出了宏观要求。要对虫草的产量和价值有一个准确科学的预计,制定出合理的生产目标,这就需要对虫草资源的储量开展调查。同时,还要在农牧民中建立起正确的虫草价值观,不过分渲染虫草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以及对农牧民增收的意义。否则,禁采、限采制度很难执行。
此外,专家强调应组织全国相关科研机构开展虫草资源多学科综合研究,加大调研,摸清家底。对我国虫草资源储量分布,以及虫草的市场销售方向、加工企业开展全面调查,为今后全面开发利用,打造虫草品牌打好基础。同时,全面探讨虫草资源的生态、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等相关的基本生物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