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知田间菜,只因保鲜不易,有三四成未上餐桌就已烂成了垃圾,造成巨大的“沉默成本”———阿拉小菜钿当中,有三分之一铜钿要用来替烂菜埋单!
不过,记者昨天从上海农业科学院听到了一个好消息:科学家正在联合开展的“食用农产品加工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有望使鲜菜腐烂减少60%至80%,从而长久、可持续地保持菜价平稳,为市民菜篮子“减负”。
烂菜量高达80%
田头直供,菜价补贴、农超对接、菜场让利……面对近来月月上行的CPI,全市上下方方面面都在深挖菜价高涨背后原因,做足平抑菜价各门功课。可是我们国家加工源头存在的一个大问题———田间蔬菜采收后,超高的腐烂数量和超快的变质速度,却一直没有引起大众关注。看着菜场里每天堆得像小山丘一样的腐菜烂果,拿着洗菜前不得不择下的小捧烂菜叶,天天当家的“马大嫂”王老伯很心疼:“菜价这么贵,烂叶这么多,太可惜了!”
上海农科院博士乔勇进坦言,我国农业种植一向“重采前、轻产后”,70%的投入用于培育新品种,提高亩产量。再加上我国水果散堆装、绿菜敞开运,这些刚采摘的新鲜果蔬生命力旺盛,在堆装运输过程中营养大量流失,病菌乘机侵入,品质下降很快,腐烂在所难免。
目前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非常严重,果蔬流通腐损率平均在20%至30%,为欧洲发达国家的四到五倍,每年损耗达上千亿元。而一些娇贵的绿叶菜"当日绿,隔日黄,三日烂",大卖场里的烂菜量更是高达80%,每天扔掉的烂菜叶多达二三千公斤。鲜蔬果需要呵护蔬果采摘后仍是有生命的活体,如果保鲜到位,是可以做到既保证营养又延长"寿命"的。鸡毛菜、小白菜、豆苗等绿叶菜刚采下时,田间热量会使它们呼吸加速,若手伸进菜堆会感觉到热乎乎的,这是因为植物正在释放热量。这时如果将菜温整体降到5℃以下,就能有效降低植株的新陈代谢和呼吸速率,让蔬菜"青春期"延长3至5倍,为物流、销售等赢得更多时间。蔬菜水果从采收、贮藏、包装、运输到销售,需要冷链全程支持。在发达国家,80%以上果蔬经冷链物流运输,而中国这个比例只有5%。"虽然冷链运输会增加物流成本,但从蔬菜种植、流通、后处理,最后到达百姓餐桌,整体算起来成本更低也更安全。烂菜少了,供应量多了,价格自然就会回落。"乔勇进解释。若有条件再辅以气调贮藏和生物保鲜技术,还可抑制果蔬采后呼吸高峰,延缓衰老,明显减少维生素、水分、矿物质等营养流失。技术创新待推广3年前,上海农科院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上海星辉蔬菜有限公司、上海马陆葡萄研究所、上海束能技术有限公司等,共同开展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食用农产品加工安全体系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围绕本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物流加工过程,针对葡萄,花椰菜、芦笋、食用菌等开发出包括采后安全检测、健康物流、保鲜加工等一系列综合创新技术体系。如--- ■针对皮薄肉嫩、易伤易腐的南方葡萄,科学家提出一整套采前管理、标准化采收、预冷、分级、物流、贮藏、销售、包装及安全检测等质量控制技术,使8月底采收的葡萄寿命可延长至春节前后,经测试,主要营养成分降低不到15%,口感风味几乎不变。■崇明岛种植的花椰菜采用标准化物流技术,克服了霉斑、失水、品质减低等问题,北上远销时烂菜量减少2至3成。若整套物流保鲜系统大规模推广,花菜保鲜率折合成菜价效益,菜价有望降低4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