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梁和平: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为了回顾“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总结五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展望“十二五”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们策划安排以此为主题的系列发布会,分别邀请各市州、省直部门主要领导对外进行发布。目前,酒泉、嘉峪关主要负责人已做了发布,受到社会各界和媒体广泛关注。今天很高兴我们请到了兰州市市长袁占亭先生,白银市市长吴仰东先生分别向各位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关注的问题。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央驻甘新闻单位、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和省市新闻媒体近60家的记者。
首先,请袁市长介绍情况。
袁占亭: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正值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省政府新闻办组织这样一次新闻发布会,有利于我们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根据这次新闻发布会的安排,我就兰州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十二五”规划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兰州市委、市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不断解放思想,完善思路,争先进位,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取得了新成就,预期可以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十二五”发展的初步构想
“十二五”时期,我们面临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省委实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等难得的政策叠加机遇。《中共兰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深入分析兰州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机遇条件,确定了“十二五”发展的整体框架。
在发展思路上。我们将立足发挥中心带动作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显著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以实现率先跨越发展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科学发展、夯实基础、优化结构、以人为本、改革开放的原则,全力实施“再造兰州”战略,加快推进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三区”开发建设,加快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把兰州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石化产业基地和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及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特大型现代化中心城市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城市,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增长极,全省跨越式发展的率先发展区。 在发展目标上。经过五年的奋斗,一是经济整体实力明显提升,全市生产总值增速明显高于“十一五”时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西部省会城市平均水平,经济总量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力争达到2500亿元以上。二是多元支柱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服务业比重有较大提升。三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跨越,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综合功能和形象品位有较大提升。四是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兰州新区初具规模,城乡一体化取得重大突破。五是社会事业长足发展,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六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接近和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七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兰州成为东中部地区向西开放的重要平台。
在发展重点上。一是全力实施“再造兰州”战略,坚持“两轮驱动、三足鼎立、多元支撑、基础先行、全面推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城区面积拓展和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兰州。二是积极拓展发展空间。举全市之力开发建设兰州新区,构建兰州新区、高新区和经济区“3区”为依托、8个县区为载体的“3+8”板块经济发展格局,在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上取得实效。三是着力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区位、交通、科教、人才等优势,集中力量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和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多元支柱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和持久活力。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两手抓,加强城市道路、黄河桥梁、公用设施、文体场馆、生态环境等建设,打造一批地标性城市建筑群,着力打造“如兰之州、如家之城”的城市新形象。五是全面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实施农村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流转规范”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六是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完善低保、医保、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解决好就业、就学、就医、住房、收入、社会保障等民生大事。七是推进改革创新。一方面抓好城市管理体制、国企改制重组、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一方面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进一步扩大向西开放领域,着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八是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打造“兰州电子政府”,大力提高政府的创新力、决策力、执行力、公信力和约束力,为实现率先跨越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面对“十二五”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求真务实、创新实干,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努力推动兰州在全省率先跨越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心带动作用。谢谢大家!
主持人 梁和平:现在,请吴市长介绍情况。
吴仰东: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感谢新闻媒体的各位朋友长期以来对白银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关注和支持。下面,我就白银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十二五”发展思路,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一、白银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预计到“十一五”末,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可实现“五翻番、四超额”:生产总值达到294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710元,年均增长11.7%;五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3亿元,年均增长2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7.64亿元,年均增长16.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亿元,年均增长18.5%,这五项指标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1亿元,年均增长12.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186元,年均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12元,年均增长10.4%;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6%,这四项指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
(二)是项目建设和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五年实施各类项目2760项,比“十五”时期增加450项,投资总额是“十五”时期的2.86倍,市及市以下完成投资328亿元,年均增长29.8%。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产业聚集水平日益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提升。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驻企业85家,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发展成为全市新的行政、商住和文化中心;平川经济开发区陶瓷、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初具规模;铝型材加工园、银东循环化工园启动建设,刘川工业集中区完成规划设计,园区已成为产业聚集的重要平台和城市扩张的主体空间。
(三)是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以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契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新增有色金属生产能力18万吨,新增火电、水电、风电等发电能力230万千瓦,以TDI为龙头的新型化工产业链条基本形成,机械、建材、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定规模。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灌区农业集约化和旱作农业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66.72万吨。传统服务业巩固提升,交通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业、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五”末的14.3:50.5:35.2调整为11.8:56.1:32.1。
(四)是农业农村工作升位。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促进农业农村工作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963公里;完成水利投资8.38亿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12.86万亩,兴修梯田4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5万亩。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面达到30%以上;新增农村户用沼气6万多户。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瓜菜、草畜两大战略产业已具雏形,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产值达到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小杂粮、玉米、马铃薯、大枣、枸杞等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0多家。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以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为突破口,种子、种苗、种畜等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增产效果良好,全市粮食总产量由“十五”末的52.82万吨增加到66.72万吨。
(五)是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整村推进、异地搬迁等扶贫工程,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1.08万人,贫困面由27%下降到19%。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就业渠道不断拓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输出劳务25万人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9.26%,城乡低保人数分别达到7.4万人和18.6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由19.7平方米增加到28.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6平方米提高到25.9平方米。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完成教育投入9.2亿元,新建改建校舍78.7万平方米,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2.8%。初步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医疗救治服务和药品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部农村人口,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市区和县城所有居民,四次蝉联省级卫生城市。建成广电中心、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和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实施已通电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二、白银市“十二五”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推进兰白核心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考虑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全面贯彻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努力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把白银打造成为西部新型工业重镇、产业转移承接基地、中部重要生态屏障和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奋力实现白银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为确保实现白银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要努力实现“四翻番、三提高、两降低”,即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分别达到600亿元、400亿元、300亿元、6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社会就业和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
实现白银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害在工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也在工业。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对“十二五”期间白银工业发展的考虑是:在继续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同时,立足于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定地、大踏步地步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努力实现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的新突破。重点发展六大产业:一是有色金属工业。发挥白银有色金属工业门类齐全的优势,坚持面向国际国内拓展原料市场和延伸产业链并重,全力实施好“28663”目标,即有色金属产量确保达到150万吨,力争200万吨(其中铜60万吨,铅锌80万吨,电解铝产能扩张到60万吨以上);铜铝精深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其中白银公司铜材35万吨、铝材20万吨;市属企业铝材25万吨),努力在新型合金材料、新型稀有金属材料、贵金属材料、稀土深加工产品、铜铝型材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有色金属工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利税达到60亿元以上;主要生产能力争取在“十二五”前三年基本形成。二是精细化工产业。发挥银光集团特种化工核心技术和TDI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加强协作联合,吸引国家军转民化工项目向白银聚集,进一步扩大TDI生产规模,争取实施10万吨PC(聚碳酸酯)项目;促进上下游配套,建设醋酸、甲醇、涂料和化肥等项目,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加大研发力度,力争在碳纤维、锂材料、电池材料、氟材料等新型产业领域有所作为。争取全市精细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三是能源新能源工业。围绕建设西部复合型能源基地,促进传统能源改造提升,重点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实施大唐景泰电厂二期、国电靖远发电公司上大压小、白银热电联产、平川煤矸石发电、黄河靖南峡水电站等重点工程,争取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分别达到150万千瓦和20万千瓦,全市电厂装机总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能源工业产值达到250亿元。四是装备制造业。以引强入银为重点,努力培育风电成套设备、专用汽车、矿用电器、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力促“高温超导电缆”“核聚变磁体用电缆绞缆”等高科技计划项目尽快实现产业化,建设新型特种电缆研发生产基地。争取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五是陶瓷和建材工业。开发陶瓷系列产品,建设陶瓷工业园。依托中材集团,推广水泥生产新工艺,整合提升区域水泥企业。开发节能环保和高档轻质装饰材料。力争全市水泥、墙地砖、石膏板产量分别达到800万吨、3000万平方米和3000万平方米。陶瓷和建材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六是农产品深加工业。依托雨润肉制品、蒙牛乳业、汇源果汁等企业,发展壮大食品工业;建设马铃薯、小杂粮、啤酒大麦、红枣、枸杞五大区域优势产品基地,培育粮油、淀粉、肉蛋奶、果蔬、饲草、啤酒麦芽等龙头加工企业群体。争取农产品深加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0万吨以上。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到2015年,草畜、瓜菜两大产业产值分别达到30亿元和20亿元,两大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5%以上。推进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三)是优先发展重点地区
积极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全面落实《兰州-白银经济区发展规划》。高起点规划建设白银工业集中区,以兰白、刘白高速公路和黄河为轴线,以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中心,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产业集群为目标,坚持一区多园、突出特色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园区整合升级,聚集产业和项目;建设沿黄特色经济带,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兰白核心经济区绿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县城扩容提质步伐,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45%。
(四)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原则,继续加大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跨越式发展支撑能力。从区际、兰白都市经济圈、区内三个层次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形成高效便捷的区际交通大通道;抢抓机遇,继续加大旱变水、坡改梯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新增电源送出工程,加快电网建设,提高白银电网供电能力和安全水平,积极推进风电、光伏、煤电和水电等一体化开发;完善城市道路网、城区供水、供热管网体系,实施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加强项目建设
为支撑全市“十二五”发展,我们谋划了一批关乎全局、支撑力强的重大项目,共86项,预计总投资达1100亿元以上。工业方面,重点引进钛白粉生产线、铜铝型材加工等项目,实施甘肃刘化集团化工产业建设、白银公司新型高精度有色金属加工产业技改、白银公司西北铅锌冶炼厂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等项目;能源方面,重点实施靖南峡水电、大唐电厂二期、风电、光伏发电等工程;农业方面,重点实施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与科技发展支撑体系、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景泰县新增千亿斤粮食、会宁北部供水等工程;基础设施方面,重点实施营双高速公路景泰段、包兰线红会支线扩能改建及延伸、黄河白银段大峡库区过坝船闸建设等工程;城建方面,重点实施白银城区及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白银城市道路网改扩建等工程;环境保护方面,重点实施以中心城区绿化“六大工程”和都市生态屏障建设“八大工程”为重点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开展“千村万户”绿色家园行动。每年造林32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5%左右;加快实施白银城郊东大沟流域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白银公司铜冶炼渣资源综合利用、西北铅锌冶炼厂湿法炼锌渣综合回收及无害化处理、西北再生物资回收综合利用基地等工程;社会事业方面,重点实施白银市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中小学校舍安全、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
实现白银跨越式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抢抓机遇,群策群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努力实现白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谢谢大家!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