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局部)
锦囊
璧纹羽
2007年11月7日,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一辆卡车满载着取自谢家桥西北岗地的土,奔弛在乡间路上。一般人不会注意这些土,但从事考古工作的人除外!夹杂着青灰土和碎木块的散土,从忙碌的运土车上散落,引起了正在野外巡查的考古人员的注意,追溯土源,发现谢家桥西北部正在机械取土,随后,一座举世瞩目的丝绸宝库被发现了。
谢家桥一号汉墓位于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清河村六组,这里地处秦汉时期南郡江陵县城——郢城东面约2—3 公里处,是一处比较重要的秦汉时期古墓群。根据以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在谢家桥四周不远处,还有岳桥、肖家草场、周家台、火巷台、清河、杨家山等同时期的中小型古墓群。可以说,自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之后,继之而起的郢城是荆州又一文化中心,郢城四周埋藏的大量秦汉时期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也是荆州丰富多彩的文化宝藏之一。
荒帏出土时的情景
丝织荒帏
丝织车盖
谢家桥一号汉墓保存完好,随葬器物保存比较完整。墓中随葬物品十分丰富,共计489 件。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物品可分为丝织品、简牍、陶器、铜器、漆木器、竹器等。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的丝织品,主要有丝织囊、镜衣、车盖、袍、幡、荒帏、绳套、布匹及丝织品残片,共计40件。
四件丝织荒帏,盖于棺外,做工精细,纹饰华美各异。据墓中出土的遣策(随葬物品清单)中记载荒帏在当时称为大巟或上巟,如52 号简“春区大巟一,缋周缘”、54号简“ 素乘云上巟一,缋周缘”。荒帷在先秦典籍中多次出现,即棺罩,是对死者生前居室帷幄一类的模仿。《仪礼》、《礼记》中都有记载。宋代学者聂崇义作《新定三礼图》曾对荒帷进行过推测。近代学者如钱玄同等也指出,荒帷的主体为丝织品,即罩于棺框上的素锦类织物,装饰有图文及其他金属坠饰,是两周时期常见的丧葬仪具。《礼记。丧大记》郑玄注曰:“荒,蒙也,在旁曰帷,在上曰荒,皆所以衣柳也。……伪,当为帷,或作于,声之误也。大夫以上,有褚以衬覆棺,乃加帷荒于其上。”孔颖达疏:“黼荒者,荒,蒙也,谓柳车上覆,……加伪荒者,帷是边牆,荒是上盖。”从郑玄和孔颖达的解释来看,盖在内棺上面的是荒,而垂下的丝织品则是帏。
79号简:熏乘云涿婺一,缋周缘
52号简:春区大巟一,缋周缘
由于年代久远,绝大部分荒帷在现代考古发掘活动中难以完整地被发现。2004 年,山西绛县横水倗国墓地“倗伯”夫人墓,出土了迄今为止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荒帷痕迹,但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的荒帷则为我们提供了实物标本,是全国首次完整发现。
考古工作人员在清理遣策时发现,79号简“熏乘云涿婺一,缋周缘”中的“涿婺”无法与出土文物对应。当清理完丝织品后,考古工作人员发现只有一件丝织品——丝织幡与遣策没有对应,这件幡的顶部中间有一丝环,中部在红褐色丝绢上绣以金黄色和朱红色缠枝纹花卉,以褐红色连续动物纹及菱形纹锦为周边。据考证,“婺”应作“嵍”,而“嵍”古同“旄”,《说文解字》:“旄,幢也。”幢就有幡的意思,如幢队(行军时,举旗帜作先导的部队)、幢牙(军营前饰有羽毛的大旗)等。谢家桥一号汉墓丝织品保存较完好,为研究汉代丧葬习俗及汉代纺织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些丝织品虽出土于汉墓,但实际上是使用先秦时期技术水平极高的束综提花机织出来的,它们都是春秋以来楚国丝织业生产继续发展的成果。(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