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甘肃工作,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从内心里喜欢甘肃这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喜欢厚道淳朴、心地善良的甘肃人民。这种亲切感甚至是笔者在工作了30年的北京也未曾有过的。正因如此,在甘肃工作的心情是愉快的,是有干劲儿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熟悉,感情的加深,甘肃成为笔者的第二故乡也未为可知。
但时间长了,也发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出于一种良好的愿望,也基于不把自己当外人,这里不妨直截了当地讲出来。
这里所说的不尽如人意,一是节奏太慢,二是不能吃苦,三是不够大气,四是官本位严重。本文着重谈谈不够大气的问题。
有些甘肃人不够大气的表现,主要在于魄力不够大,胸襟不够宽,勇气比较弱,手脚比较小,在许多事情上思想不解放,手脚放不开,不敢为人先。笔者这种看法绝非凭空而来,而是从甘肃和东部、南部各省的比较中得来的。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了,特别是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发展,笔者从未听说哪个省会城市晚上十一点关闭电梯的,而兰州的许多楼房到了晚上十一二点必定关闭电梯。电费是省了一点,看得见摸得着,可是给人们带来多少不便?又减少了多少消费呢?看不见摸不着的损失要比那点电费大得多!
接触了几位外地调来的干部,大多有些孤独的感受,觉得自己不大被主流所接纳,工作起来不大顺畅。前不久,几位北京的朋友来甘肃,带来了新加坡一种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可以解决甘肃无法解决的重金属污染技术难题,满以为甘肃这里会热情欢迎,但结果却让他们有些失望:甘肃同志的普遍想法是,光技术先进不行,光有新加坡的推广经验也不行,还必须具有在我国内地推广的实际成效,甘肃才有可能接纳,想拿甘肃来做试验,那可没门。
其实,这种想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从中却反映出甘肃人内心只求保险、不愿冒险的意识,体现了思想观念上的保守性。
笔者以为,这种保守性有两个基本来源,一是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作祟;二是甘肃在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相对落后。存在决定意识。上述两个基本存在,决定了甘肃人思想意识的主要特征。
虽然我们对于这种保守性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保守的思想观念就不可以改变。改变保守的思想观念,正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
改变思想观念的保守性,首先要认识到这种保守性的弊端所在。有人以为这种保守性能够求稳而且保险,未必是坏事。笔者以为,倘若放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这种想法未必没有道理。问题是相对静止的古代社会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必须解放思想、敞开胸怀、放开手脚、抢抓机遇,必须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放水养鱼、着眼长远,必须勇于开拓、乐于创新、紧盯前沿、迎难而上;否则,机遇不能抓住,差距无法缩小,甘肃只能在求安求稳的心理中无动于衷,只能在千帆竞渡的大赛中越落越远。相信这种局面,是甘肃所有干部群众都不愿看到的。
胸怀放开一点,眼光放远一点,为人处事大气一点,这是笔者的建议,更是时代和未来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