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不但是适合甘肃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而且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对于以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同意见,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反对者的主要理由是,新能源产业成本高,污染重,技术不过关等等。在今年的“两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苗圩就对风电工程提出尖锐批评,认为我国风沙伴存,风电设备受风沙磨损大,上马太多风电项目不符合国情,“国内纷纷上马的风力发电厂大多是形象工程” ,“特别是甘肃那个千万千瓦级的风力发电站”。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据笔者了解,早在14年前,在距玉门镇不远的戈壁滩上就建立了4台实验性风电机组,至今运行良好,而新疆的风机已经运行了二十四五年。在我国应用的风电设备一般都进行了差异化设计,充分考虑了风沙、低温、干旱等特殊气候条件,并按20年以上的运行寿命进行设计。甘肃、新疆、内蒙、宁夏、吉林等地区运行的风电机组已有数千台,运行状况良好。一位风电专家指出,西北风沙大,但解决风电设备被风沙袭击的问题并不是太大的难题,我们采用的润滑纸不同,还有就是对电机采取了密封性措施,估算下来,每台机组每年也就多出100元的维护费,完全可以接受。随着差异化产品的生产应用,恶劣气候条件对风电设备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小。欧美沿海国家,虽然沙尘少,但海风对电机的侵蚀更厉害,他们需要付出另外的成本。
在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逐步枯竭和地球变暖、污染加重的背景下,积极发展替代性清洁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2009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表示,争取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则提出了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的目标。
既要发展,又要低碳,解决矛盾的最佳途径在哪里?就是发展新能源。
在不同种类的新能源当中,风能是目前技术最成熟、最具开发价值的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技术已趋成熟,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的扩大,风电的成本会逐步降低,最终会明显低于传统电价。
甘肃风力资源丰富,适合大规模开发风电。据气象部门风能评估,酒泉市风能资源的理论总储量为1.5亿千瓦,可开发量4000万千瓦以上;年有效风速时间达6300小时以上,年满负荷发电时间达2300小时,无破坏性风速,对风能利用极为有利,适宜建设大型并网型风力发电场。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项目,是国家批准的第一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这个项目,绝不是什么形象工程,而是具有经济、社会、生态多重效益的重大项目,将对甘肃省乃至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产生积极影响,将使甘肃的资源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并带动装备制造业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最终推动民生的改善。据测算:风电场建设期间一年用工15000人,运行期间2500人,装备制造方面可吸纳5000人就业,第三产业也可拉动5000人就业。酒泉市委书记李建华说:“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及配套产业发展,将成为支撑酒泉未来3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
当然,新能源的发展如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总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就甘肃风电的发展而言,就是要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和政策完善来解决遇到的困难。大家的共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新能源产业该不该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当前我们要做的,一是要加快技术研发,尽可能多地自主掌握关键技术;二是要不断完善并网、补贴、配套和环保等相关政策。相信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难题,都会在发展中不断得到解决,而解决的前提是,发展新能源的方向不能改变,决心不能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