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规模虽大质量却不算高,而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缺少全球品牌和关键技术。
一些品牌在国内的知名度尚可,在国外的知名度很低。走了一些国家,询问那里的居民,都知道中国产品,却不知道中国品牌,只有青岛啤酒、海尔、联想等很有限的几个牌子,在国际上略有一点名声。到国外的商场看看,中国产品的地位不但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抗衡,甚至在韩国产品之下。
很多世界名牌产品都是“made in china”,但牌子却不是我们的,而是人家的,利润也是人家的,我们的厂家仅仅赚取一点加工费而已,留给我们的,是土地的占用、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消耗和劳动力健康的摧残。为了那一点点加工费,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技术方面也大致如此。中国长期的科举制度偏重人文,而缺乏科技考核内容,对科技发展缺乏硬性导向;官本位观念深重,致使有才智的年轻人纷纷步入官场,而不是去搞技术;加之管理体制落后的原因,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较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自主关键技术。产品缺少技术含量,不仅导致附加值低,而且导致品牌形象受损,换言之不能从技术含量上支持全球品牌的形成和提升。反之,技术含量高,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附价值和使用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国人对品牌的重视、信赖和自豪感。
甘肃产品在全国的形象,大致上也就类似于中国制造在全球的形象,品牌知名度与技术含量都比较低。曾经有些名声的长风电器,如今早已销声匿迹,踪影全无;甘肃制种业占全国产量的80%,但是没有一个在市场上叫响的品牌;奇正藏药本是甘肃品牌,但其重心已迁往西藏,上市公司奇正藏药属于西藏板块;甘肃的太阳能产业规模不小,但却没有本地品牌;至于技术,情况同样不乐观,甘肃在国内领先的技术不多,国际领先的技术更少,并且本地技术即便处于领先,而其产业化推广也很不理想。
对于甘肃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旨,除了向循环经济的轨道转变以外,就是大力造就和提升品牌,努力掌握自主关键技术,以此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品牌和技术对于经济社会而言,其表象意义是显著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而其内在价值则是有助于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因为,大品牌和高技术,可以在使用同样资源量的条件下,实现更多的产出,创造更多的价值;可以在实现同样产出的情况下,减少资源消耗,从而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很好地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再进一步说,大品牌和高技术,还有助于提高该地区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也有助于增强该地区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和资金。
只是扩大经济的外延,在规模上打主意,是不符合现代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的,只有更多地在提升经济内涵上下功夫,以更少的资源实现更大的产出,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质量和效益,才是我们应当的主攻方向,而其主要抓手就是品牌和技术。甘肃目前的经济结构,以资源开发和重化工为主,倘若在技术方面不断升级,可以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率,延伸资源的产业链,提升资源的附加值;品牌战略,则主要应在土特产品和消费品制造领域加以实施,在机构的知名度方面也应当下功夫,力争十年内能有两三个甘肃品牌跻身亚洲品牌500强。
品牌和技术的提升,关键在于重视,重视了才会舍得人力物力投入、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当某人说没有精力、财力去干某件事的时候,那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托词而已,其实质上并非真的没有精力没有财力,而是他不重视,真的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了,精力舍得付出,财力也舍得投入。
形势已经越来越清晰了:仅仅靠资源吃饭,决非长久之计,况且甘肃的资源并不是很丰富,有些已经开采殆尽。因而,确立这样一种思路是极为必要的,那就是:把资源开发得到的利润按一定比例不断提取出来,用于技术研发和品牌推广,在资源开发的同时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把制造业搞起来。倘若等到资源枯竭之时,再谈转型则为时已晚,后遗症和各种难题会堆积如山,难以克服。
品牌和技术是现代经济的生命线。具体说,大品牌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靓丽名片,高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实力象征。在全球化时代,如果没有相当数量的全球品牌,没有一批自主关键技术,即便经济规模再大也成不了经济强国、经济强省。原因很简单,没有大品牌和高技术,就不可能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结果只能是两种前途:要么生产低档产品,要么给人家打工。
甘肃要想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品牌和技术方面加紧努力,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