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名医丁竹园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文史杂谈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济世”名医丁竹园

来源: 时间:2011-01-26 点击: 我来说两句

丁竹园,名国瑞,字子良,号竹园。清末民初一位“以医济人”,在京津医药界享有盛誉的名医;一位“以言济世”,忧国忧民,为强国富民而大声呼号的志士;一位主张改良宗教、发展教育、振兴实业的回族先进知识分子。

  十九世纪中叶,大清王朝已进入晚期,像一个年逾古稀且又重病缠身的老人,弯腰驼背,肌体日趋衰弱。在此期间,先后发生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遭受这两次沉重打击,大清王朝元气大伤,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国弱民穷,到处是败落景象,北京城里更是一派沉闷肃杀,大小官僚只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平民百姓受着百般苦难却又敢怒而不敢言。

  1869年,北京城内鼓楼街西村一个丁姓回族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孩,这就是丁竹园。孩子清脆的啼哭声给家人带来一丝欢乐,暂时忘却了国事家事两重愁苦。孩子取名国瑞,这个名字似乎寄寓了家人对国家的企盼和憧憬。童年时期,在大人的安排下,小国瑞开始读书识字。对于一个幼稚的孩子来说,从启蒙读物到四书五经的线装书,从内容到版本,都和当时的北京城一样,古老而陈旧。因为与当代口语相差太远,古典文言实在费解,但是国瑞聪明而好学,进步很快,从小打下了良好的语言文字基础。丁国瑞渐渐长大了,没有像一般读书人那样,走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的道路,他有个精通医道的叔父名叫丁德恩,以行医为业。在当时来说,从医是一个不错的谋生之道,无论寒暑,总有不竭的财源。所以,在父辈的安排下,丁竹园和小他六岁的弟弟国珍都从小以叔父为师学习医道,叔父当然也毫不保留地把医疗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传授给他们。凭着聪颖的头脑和扎实的文字根基,兄弟俩对医学理论的精髓领会颇深。弟兄二人有着相同的志向,不仅要以医术糊口养家,更要“以医济人”,把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放在第一位。

  1895年,丁竹园携带家眷从北京来到天津谋生,先是在一家茶庄做了一个时期的账房先生,在天津站稳了脚跟之后,便改为以行医为业,并开办了“敬慎医室”,丁竹园最擅长的是内科,妇科和儿科。“敬慎”二字体现了他的职业道德和从业原则,即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慎重地对待病人。为了挽救生命,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他对医道精益求精,诊病施治一丝不苟,常能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为了推动医药事业和医学理论的发展,丁竹园依据中医药基本原理和实践经验,研制出了“丁制坤顺丹”、“舒肝平安丸”等十多种中成药,写出了《说疫》、《治痢捷要》等医学专著,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特别是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这时侯,他可不必为个人生活发愁了,而且也实现了早年“以医济人”的夙愿,应该感到满足和庆幸了。但是,社会现实使他认识到,只凭“以医济人”远远不能解救广大民众的疾苦。因为他看到,除了病患,中国人还受着多重的苦难,而民众痛苦的根源是腐败的清政府。

  丁竹园步入社会的最初几年里,正值中国积贫积弱极度衰微之际,先是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他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朽和国力的孱弱。接着,从戊戌变法夭折到八国联军恶魔般的暴行,一场场国家之难,一次次国民之殃,使丁竹园痛心疾首。他认识到,“以医济人”只能帮助个别人免除病痛之苦,而当前整个民族都在受苦受难,国家就象个从表到里处处衰竭并且濒临死亡的病人,必须大力救治。于是丁竹园在“以医济人”的同时,以更多的精力坚持“以言济世”。“以言济世”就是“以文救国”,用笔作为工具对遍体疮痍的国家社会进行针砭;以笔作为喉舌唤醒民众起来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抗争。“济人”,只能救治个别人,“济世”才能救助整个国家和民族。从这一点来说,他的见识与志向和鲁迅先生颇为相似。他在文章中说过,“鄙人亦是中国一分子,对于国家的安危,岂能漠不关心?”这正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国民意识,是高尚的社会责任感。正是这种责任感,使他无所忌惮,无所畏惧.勇敢地站在时代前列。

  早在1897年,丁竹园以笔为舌,开始大声疾呼。以“竹园演说”为题著文,在天津《直报》,《中外实报》上发表政见。后来又在《大公报》和他胞弟丁宝臣在北京创办的《正宗爱国报》上发表文章。为了更便捷地“以言济世”,1907年丁竹园自创《竹园白话报》,第二年改称《天津竹园报》。

  丁竹园象审视病人一样审视当前的中国。中国呈现出的是一幅沉重的病态,整个国家百病缠身,他准确地诊断出国家百病之源一是政府的腐朽无能,二是国民的愚昧涣散。他对症施治,他的一篇篇文章如同一剂剂猛药指向病魔。一是抨击弊政,鞭策国家发奋自新,二是启迪国民,鼓舞民众团结图强。

  丁竹园认为清政府所患之病是政治黑暗,官吏腐败。他用“敷衍公事,认真抢钱”勾画出大大小小官僚政客的咀脸。他写道亲自听到的两件事:

  20年前(:1891年前)鄙人尚在北京,常听那些拉官纤的人说,某人谋放福州将军,里边要80万,他已递到50万了,大约有60万可成。”

  他还说曾从一位在军机处当差的人那里得悉,一位军机大臣当着众人的面说:“唉!与其做这个清闲的军机,还不如弄个藩司玩玩呢。”意思是做个地方官更实惠,捞钱更方便。

  丁竹园以具体的事例描绘当时的官场,如同一部《官场现形记》,生动地表现出当时的大小官僚们的嘴脸,他们心中哪里有什么国家和百姓?他们追求的是白花花的银子,更有人重金买官,无非是买到官职后用权力捞取更多的钱财。丁竹园指出,因为“官夺民财”,所以,即使民众抗拒官府甚至举旗造反,也是错在官府。靠这样的政府,这样的官僚治理,国家岂能兴盛?国民岂能有好日子过?他描绘当时的社会面貌是“遍地是饥民,到处生计窄,省省捐税重,省省冗员多。”这都是因为“举国贪婪成风,把二十二省弄成一个黑暗世界,民怨积郁。”丁竹园对时政的评论和抨击,如同诊断病人,虽然没有判断出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是疾病的总根源,但是揭示出关键症结,即吏治腐败,祸国殃民。这可谓一针见血,直达痛处,对权贵们如此有力的揭露和批判,表现出丁竹园具有过人的胆识。

  20世纪初叶,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势力日益兴隆。清政府已经感到它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不得不作出一些改良政治的许诺来安抚百姓,以图缓和矛盾,平息民主革命的烈火。丁竹园根据他观察到的清政府所作所为来判断,认定清政府决无政治革新的诚意.必须揭穿它的谎言,他在《敬告执政者》一文中义正词严地大声喝问:

  “大赃官的家是怎么个抄法?

  “误国殃民的大国贼,是怎么个斩法?

  “虐民病商的苛捐税,是怎么个蠲免豁除法?

  他告诫清政府,“要打算国泰民安,当由做大官的不贪赃为始。要打算挽回败局,收回人心,当先查抄各王公贝勒文武大员的家产,斩决几十个贪官。各省地方绅士假公济私,侵吞公款,敛钱肥己的,就一律处斩。”

  丁竹园提出这些问题,如同试金石,在考验清政府有没有变革的真实意图和决心。同时,也是告诫民众,不要轻信清政府的口头许诺,而要看其实际作为,以免上当受骗。果然,清政府终于不可救药,未以实际行动回答上述几个问题,顽固地站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维护其腐朽的封建统治,维护王公近臣的既得利益,所以更加失去了民心,因此,不可避免地被辛亥革命的洪流冲垮了。

  1911年的辛亥革命,摧垮了清政府,在中国结束了早已不合时宜的帝制。丁竹园为之欣喜若狂,以为从此中国就会实现民富国强,国家象个国家,国民安居乐业。他说:“四五千年的君主专制国,一变而为民主共和国,自有中国以来,这总算是第一次万象更新。”可是,丁竹园看到的不是万象更新,而是政治依旧黑暗,吏治依旧腐败,民众依旧困苦。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自去年武昌起义后,我对朋友说,此中国最后之希望也。不料百日之后,即丑态百出。”并直斥当权者或甘做外人傀儡,或名为救国而实乱国,或借端发财鱼肉百姓等等。国家衰落到这种地步,民众沦落到这般境地,任外国侵略者铁蹄践踏蹂躏,任官府和各种黑暗势力横行无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众不团结,不抗争。丁竹园在文章中写到:“事实上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散体散沙,连分毫的抵抗力也没有。失地失权,人人不关心;受辱受欺,人人不为耻。”他在《势力》一文中说中国最讲势力,又最怕势力,软欺硬怕,甚至于”统四万万人的势力,惹不起一个租界里的外国巡捕头。”为什么会这样?丁竹园认为,是因为国民只搞“自私自利,一身一家的小势力”,只顾自己,不关心整个国家民族,就不可能形成强有力的团体力量,国势衰微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他希望中国人不要只搞一身一家的小势力,而要“培养公共的大势力”。他说:“四五万万人联成一气,相扶相救,相敬相爱,中国还有个不强吗?”丁竹园把民众的团结奋斗看作是强国的必由之路,这是应该称道的。

  为了实现民众的大团结,必须正确地对待民族宗教问题。历代统治阶级,特别是清朝统治者在这个问题上实行了挑拨离间、分而治之的错误政策,致使回、汉、满等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同宗教之间有着很深的隔阂和界限。丁竹园作为回族先进知识分子,强调中华民族团结的极端重要性,主张化除畛域,共图国强。他说:“最要紧的,是先要化除界限,不必分是满汉,亦不必分回汉。只要是中国的人,你就算沾中国的水土之恩,就应当掏出忠心来,保卫国家。若是各分畛域,岂不是自灭势力吗?”又说:“以后不论满汉,务必要化除界限,……不结团体自顾自,终归是一同当苦力。”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说得淋漓尽致。民族和宗教素有密切关系,丁竹园说,各族各教“自当以国事为重,各信各教,各享各自由,井水不犯河水,何苦无故的结冤为仇呢?”这种以国家为重,各信各教,相互尊重的思想,在当时可谓是先进的民族宗教观,如今也有现实意义。丁竹园还说,虽然清政府王公权臣都是满族人即所谓旗人,但是,“颠连困苦的穷旗人,仍居大多数”,就是说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劳苦大众都是受清朝统治者压迫的,他反对不加分析的“排满”。这一点表现出丁竹园当时就能够从经济地位来区分不同的人群,自觉或不自觉地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观察社会问题了,实在是难能可贵。

  清朝中后期,回族由于遭受残酷的民族压迫和宗教迫害,经常起义反抗,流行“争教不争国”的口号,意思是起义为保卫教门,不是争夺政权,而保卫教门也就是保卫民族生存。后来列强入侵,中国濒临亡国的境地,国内各民族各宗教也面临着被宰割的命运。丁竹园出于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忧患意识,明确指出“保国即是保教,爱国即是爱身”。他反问道“没了国,还能保住教吗?”又说:“在中国清真教的人……全是中国的国民,……把国家维持得强盛了,教门一定亦跟着发达。”丁竹园还以《爱国质言》为题,在《正宗爱国报》上连载文章,指出:“我们的祖宗埋在中国,我们本身生在中国,吃的中国土产,饮的是中国水泉,骨肉手足亲戚朋友,全在中国”,这就是说,国家利益与回教利益以及个人利益是一致的。国家,宗教,个人的命运不可分割,而“争教不争国”的观点则是行不通,也是错误的。

  清朝末年,随着政治改良和民主革命的潮流,在回族当中一批具有革新意识的先进分子,提出了改良宗教的主张.并把普及教育作为改良宗教的最重要内容。丁竹园也是改良宗教的积极倡导者。他同样认为,回民中念书的太少,念经的太多,不仅教民的负担太重,也造成自身的文化落后。他认为”念书最能兴扬教门,不念书最能败坏教门”,“清真教的诸君,以后务必多多的提倡教育,提倡实业,但求教育与实业日见发达,宗教亦就自然的光荣了。”他大声疾呼“千万在生计上多多地注意,空谈宗教,那是靠不住的”,丁竹园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的主张,是他为受苦受难的回族同胞开出的寻求出路的良方。

  在封建专制之下,发表指斥政府,鼓动民众起来抗争的言论,要冒很大风险.尤其是清代曾大兴文字狱,以文犯禁,因言贾祸,是不乏前例的。丁竹园写文章,办报纸,针砭时弊,抨击邪恶,矛头直指清政府,自然懂得灾祸有随时来临的可能。但他从不畏惧,将“个人之利害祸福,惟置之度外而已”,他说:“凡是干报馆的人,莫不全家豁出身家性命,牺牲利益幸福”,他办报纸的目的非常明确,全是为了国家民族,不图个人丝毫利益.从办报之日起,就认头赔钱、受累、牺牲。他公开宣布,谁要听说自己以办报纸为手段谋取钱财,那就请当面唾骂,并按十倍的标准接受罚款处理。特别是他的胞弟丁宝臣因为经办进步报纸被反动统治者杀害之后,仍然坚持斗争。

  我们从丁竹园发表文章时所用笔名,可以了解他的心思。一曰“愤民”,显示出他是一介平民,写文章发表言论是心怀激愤,不平则呜的;二曰“杞忧生”表明他象杞人忧天那样忧虑国家的存亡;三曰“候补亡国奴”,表明国民都面临做亡国奴的危险,等等,这些笔名,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替民众呐喊的鲜明态度,体现出他写文章和办报纸的立场和出发点。

  为了向普通百姓传播自己的主张和理念,让普通民众看懂自己的文章,丁竹园在文言文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大力提倡白话文。他全用白话文写文章,而且还把亲手创办的报纸称作《竹园白话报》,他是清朝末年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当时白话文运动是反封建斗争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大大超出语言文字范围。

  当时的中国,还有一个痼疾——鸦片的泛滥。它既伤身又伤财,既祸国又殃民。丁竹园对此深恶痛绝,力主彻底铲除。他为此大声疾呼,同时联络志同道合的人士组织禁烟团体,并亲自充任团体负责人,这也是他为国为民着想的一项义举。

  丁竹园从“以医济人”到“以言济世”,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毕生的心迹:第一,他所作所为,从“济人”到“济世”,都是为了救国救民,他胸怀博大,志向高远,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第二,他铁肩担道义,以一介平民向凶残的统治者宣战,为了国家和民族,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是真正的勇士;第三,他不仅力主变革政治,同时,大力提倡并躬行使用白话文,研制新型中成药,说明他文化上科技上都努力创新,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第四,他不仅具有先进的民族宗教观,懂得民众大团结是救国强国的根本,而且把自己所办的报纸当成无形的“议院”,让人们自由发表意见,交流思想,广开言路,以启迪民智。所有这些,都值得后来人永远歌颂,深切怀念的。丁竹园是站在时代前列,为历史车轮的前进起到了一定助推作用的。

  1932年,为国家和民族奋斗一生的丁竹园去世了,哲人已逝,音容难寻。值得庆幸的是,丁竹园发表于报刊的文章经过整理汇编成《竹园丛话》由敬慎医室印行,共24册,六百余篇,百万余言。该书内容极其广泛,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文化,体育,医药卫生,民族宗教,天文地理,可谓包罗万象,洋洋洒洒。这是后人研究我国医药史、报刊史、回族文化史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竹园丛话》和1907年创办的《竹园白话报》与其胞弟丁宝臣1906年所办的《正宗爱国报》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切中时弊,文笔犀利,为强国强族强民,大声疾呼。这两份报刊,时间早,数量多,深受民众欢迎,是我国回族报刊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对此后回族报刊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