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生活着一群祥和的穆斯林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伊斯兰社会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西海固,生活着一群祥和的穆斯林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时间:2011-01-27 点击: 我来说两句

                                                                                                          
 

 西海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泾源、隆德7个县市的统称,属于黄土高原的干旱地区。西海固地区植被匮乏,山大沟深,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然而,在这块1972年便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的土地上,自元朝开始就一直生活着一个群体——回族穆斯林。西海固现有回族人口100多万,是我国较大的回族聚居区。

一片安静的土地

凌晨,天地俱寂。在我住的私人旅店的窗外,响起了穆斯林念诵经文的声音。

不是一个人,也不是来自一个方向。念诵经文的声音从不同的方向响起,由无数人的声音汇聚起来,像水流一样漫溢、涌动、回旋、拍击。我起身,穿好被西北晚秋的寒意浸凉的衣服,走出旅店。旅店建在一个高坎之上,视野开阔。我看到此刻在低洼处的乡间集镇亮起昏暗的灯,在漆黑的夜色中,几乎所有亮起灯的房间都响着念诵经文的声音,那些声音冲出房间,在空气中聚合。西海固穆斯林的一天就是这样开始的。

晨曦初露,县城的一条土街就拥满了头戴白色帽子的回族穆斯林。位于乡镇中心的街区狭窄、喧嚣。街区的尽头是一座清真寺。在初升太阳的映照下,清真寺笼罩在橙红的光晕之中。

在宁夏南部山区的这片黄土地上,当有人举起右手食指问道:“这是啥?”任何一个回族穆斯林都会坚定地回答:“依玛尼(正信,信仰)!”在这里,象征着信仰的“依玛尼”、举起的右手食指,是鉴别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有效方法。

与街区道路两边简陋的泥屋相比,清真寺显示出了华美的气质——除了独有的繁复建筑造型,还有斑斓炫目的色彩。在清晨太阳光的照耀中,清真寺在一条局促的街上显得格外突出。

在西海固,我们看不到通常在城市中看到的景观。这里的人们神态中呈现出安静和平和,步履缓慢,行动柔和。他们世代生活在这里,有的人终生都没有走出过被黄土围困的群山。我问一个19岁的女孩子,她最远到过哪儿,她说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是同心,一个她所在地区的县城。在西海固,很多人只能通过电视来窥见外面的世界。因此,对他们而言,外面的世界如同一个神奇的传说。

西海固的地貌特征就是漫无际涯的黄土。朋友开着他的拉达车带我从银川出发,到同心县,一路要走5个小时。在5个小时的旅途中,出现在视野之内的景色就是苍茫的黄土塬,黄土塬因为缺水而干裂。放眼望去,连绵的黄土塬寸草不生。

浩瀚的黄土湮没了西海固的时间,西海固的黄土塬寂静无声。很多村落没有道路,没有道路就没有车辆,没有车辆就没有人流。那里的人们如果出行就依靠双脚,他们翻越那些横亘在面前的黄土塬,一座又一座。我看到很多孩子,他们要到乡里或是镇上念书的时候,就一个人翻山越岭地走。只有在出县城的土路上偶尔会驶过一辆拖拉机,拖拉机上挤满了头戴白色帽子的回族。拖拉机轰轰隆隆地开过去,周围的黄土塬一下又安静了。

穆斯林的婚姻越来越强调双方自愿的原则

有人说,西海固是一只干渴的大碗。夏季,干旱的热风能把人体内的水分吹散,而冬天凛冽的寒风能把人的血液冻结。在西海固,男人挖龙骨,女人抓发菜。龙骨,就是埋藏在地下的古生物化石;发菜,是野生菌类植物,因与“发财”谐音,一直是宁夏的五宝之一。龙骨和发菜是西海固同心、海原、固原一带农民最主要的副业收入来源,但因为挖掘和采集时破坏植被,近年来被政府禁止。

西海固的人在下雪的时候要在水窖中囤雪,因为终年干旱,西海固没有地下水,当地的人不仅靠天吃饭,还要靠天饮水,所以家家都会打出一个水窖。水窖上端状如井台,但是下边的肚腹巨大,窖里的容量足够存储十几方水。在西海固的很多村庄,水成为衡量财富的一个标准,嫁闺女选女婿就看对方窖里水的储量。

在西海固的乡间行走,经常会遇到怀抱幼子的女子。西海固的女子世世代代就这样过,早早出嫁,养育儿女,相夫教子,终其一生。

回族穆斯林将婚姻视为人生大礼。他们认为,婚姻不仅是每个人的人生大事,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关系到整个社会秩序的安定,也关系到回族自身的兴盛以及世代发展。

在西海固,有无坚定的伊斯兰教信仰一直是男女双方婚配与否的先决条件。当地穆斯林与汉族或其他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通婚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非穆斯林一方要皈依伊斯兰教。

西海固穆斯林的婚礼习俗,要经过几道主要程序:请媒人提亲、定亲、迎娶、念“依扎布”(俗称婚配经)、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最重要的环节是念“依扎布”,一定要经当地清真寺掌教的阿訇证婚。回族穆斯林青年男女的终身大事,基本上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进行,但同时也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仪也多与汉族相近。在提亲的过程中,双方媒人总要安排姑娘、小伙子在集市或亲戚朋友家见面,看男女双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在西海固,回族穆斯林的婚姻已越来越强调双方自愿的原则。

穆斯林的葬礼

同心县预旺乡。美国记者爱德加·斯诺曾经到过这里。

斯诺在他著名的《西行漫记》中写道:“5小时以后,我们到达了预旺县城(今预旺乡)。这是一个古老的回族城市,居民约有四五百户,城墙用砖石砌成,颇为雄伟。城里有座清真寺,有自己的围墙,釉砖精美,丝毫无损。在预旺堡高高结实的城墙上,红军的一队号兵在练习军号……”

我到预旺乡的时候,站在预旺堡的残壁断垣前,看到了当年红军西征的纪念碑。预旺乡的历史是红色的历史,在这里,有很多当年参加过革命的红军。那些亲历了一个世纪风云的老人会讲述他们当年的故事。

在西海固游走的时候,经常会看到穆斯林的葬礼。人们翻山越岭、成群结队,前来为亡者送行。他们也哭泣,但那种哭泣是惜别,不是悲伤和哀痛。

土葬是回族丧葬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埋葬亡者时,不用棺椁,更无陪葬,遗体贴土而葬。之所以不用棺椁,一是自然,二是清静。选择地势高峻、远离地下水的土地,在土质坚实而不易溃崩之处建造墓穴,坚固如起石室,不怕地震,也不怕盗墓,这是一种“清洁自在”的途径。

回族穆斯林要求速葬,遗体不得久停,不择时日,不问风水,一般在3日内就地而葬,入土为安。根据这个原则,即使是在旅途中的亡故者,也要就其旅所择地而葬。至于在大海航行中猝死的,可以按丧葬礼仪实行水葬。

回族穆斯林的坟墓,南北向,封土呈长方形。入葬时,墓穴上下均由男性亲属操持,若亡者是妇人,则由父子或同胞兄弟操持,无父子兄弟者,则请有德长者代理。埋体入葬时,墓穴上站立4人,每人执布一端,放遗体入坟,坟内二人捧接,使亡者头北脚南面西倾,解去束带,仅露其面。在宁夏南部,穆斯林的墓盖多为椭圆形,长约2米,宽约1米,高1米左右,顶部用土坯砌成鱼脊状。入葬时,送葬的亲友环坟跪坐,由阿訇诵读《古兰经》,为亡人祈祷。

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穆斯林,对待亡者特别是长辈,如父母亡故,作为子女,既要求“慎终”——按教规处理亡人故后事务,也要求“追远”,为其祈祷安拉福佑。任何一个穆斯林辞世后,禁止为他设立灵位祭坛,更不以食物果品鲜花供奉,不焚纸帛,不燃蜡烛,严禁播放音乐以及向亡人遗像默哀和跪拜。

一个人走了,很多人前去送行。那是真正的走,撒手人寰,永不再来。送行的人群在临近正午的时刻不断朝着离世的人聚集。离别的时刻到来时,人们抬起沐浴后包裹起来的远行者,往附近的黄土塬上走。没有哀乐,没有悲声,只有沉默,浩荡的人群跟随在远行者的身后。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