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庄严的葬礼,让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平远镇人记住了2010年大旱后的第一场雨。
细雨,在7月18日子夜时分洒落,滴滴答答的声音笼罩了黑夜。田心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郑兴明彻夜未眠,辗转反侧,脑海里都是马三叔的音容笑貌,那是他当作父亲一般敬重的人啊……
天刚蒙蒙亮,郑兴明的手机就差点给打爆了,“兴明,我们想来送送马三叔,行不行?”四乡八寨的汉族、壮族、苗族、彝族干部群众都想赶来,为田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回族干部马开贵送上最后一程。
事实上,此时的平远镇大街小巷早已挤得水泄不通,各族干部群众自发前来,肃穆地伫立于纷纷扬扬的细雨中……
下午2时许,人们终于看到装着马开贵遗体的“经匣”抬出,悲伤的人墙霎时动了起来。汉族村民余有德知道按照回族传统习惯这个时候不能哭,但是他刚擦掉眼角溢出的泪水,视线还是马上又模糊起来。出殡两公里多的道路上,人流浪潮般向前激涌,人们都要送“马三叔”最后一程。
“太震撼了,这种场面平远街从来没有出现过!”回族村民马金喜说。
“我遇到多少大沟大坎都没掉过一滴眼泪,只有开贵兄弟走的时候,我哭了。他没有做过一件让人戳脊梁骨的事啊!”说这话时,红果树村民小组村民、62岁的汉族老人苏汝能眼圈泛红。
人们至今难忘半年前那场雨中葬礼的感人场景,是盈满热泪的眼眸慰藉怆痛,是扶携相助的肩手传递温暖,更是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蓄积喷薄。马开贵,田心村人心目中永远的“马三叔”!尽管他平凡若微尘,但心里从没有放下国家民族的大事大情大理,以真诚与炽热的生命点燃了田心村各族群众心中和谐安康的希望之火。
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地站出来“除了‘三个离不开’,我们田心村群众再总结一条,各民族离不开共产党!”
2009年新疆“7·5”事件发生20多天后,平远镇田心村村两委办公楼顶上醒目地树立起12个塑钢大字“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色彩是鲜亮的中国红,在很远的地方就投入眼底。
大是大非面前,人们发现平时说话和和气气、总是面带笑容的马开贵显现出另一种决然。7月7日,马开贵一大早就把各村组党员干部、7个清真寺管理委员会人员召集起来开座谈会,他话说得不多,但很有分量:“越是这个时候越要相信党委政府。”接下来,村两委决定把“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这句话制做成标语,醒目地挂出去。马开贵慎重交代:“这标语要永久性保留,字体不能掉色,要红得正,要红得大气,要让田心村人世世代代都牢牢记住这句话!”
这排染着和国旗一样颜色的大字,是田心村5000名回族群众和2000多名汉族、苗族、壮族等群众旗帜鲜明的态度,更是马开贵56载人生感悟的直抒“要像爱惜眼睛一样倍加珍惜田心村今天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啊!”
位于平远地区中心地带的田心村曾经是治安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种种矛盾纠结的“重灾区”。
混乱终于过去。省、州党委政府对平远地区进行重点整治,连续19年派驻民族工作组,强化基础政权建设,贯彻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氛围空前,平远地区成为文山州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甚至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艰辛打拼10多年的马开贵成为一家中等水泥企业的副董事长、大股东,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
然而,有一件事却让马开贵“耿耿于怀”:一次,他应邀到昆明参加砚山县平远镇民族文化旅游项目评审会,一位教授和他闲聊时说:“听说平远地区乱得很,家人还叫我少发言,不要多事。”马开贵听后心情一落千丈:“真没想到,党和政府用了近20年的努力让平远地区、让我们田心村繁荣稳定起来,但是在外面我们的形象还是那么差!”
马开贵看望省政协委员、省伊斯兰教协会原副会长李文贵时,向这位田心村德高望重的老人说出掏心窝子的话:
“吾师台(阿拉伯语:老师),我们田心村要认真总结教训了,不能再乱了。乱的结果最终是害着我们自己,田心村最大的灾难就是民族纷争,最大的幸福就是处在一个民族团结的盛世啊!”
“吾师台,我们要想想办法,现在许多人手上有几个钱了,反而心里面空空荡荡的,这样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又会落后的。”
2007年3月,54岁的马开贵当选为田心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时,提出了一个最能激发田心村人共鸣和斗志的新目标重塑田心新形象。
砚山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马耀增回想4年前应邀参加“田心村清真寺师傅见面会”的热闹场景时说:“开贵像块磁铁,总是能把各方面的人都吸引住。”在马开贵的倡导下,这样的“见面会”成为田心村鼓励宗教界人士服务社会、密切与信教群众联系的一项重要机制保留发展下来,村两委在决策村里大小事务之前,都要充分征求村中德高望重的宗教界人士的意见。
同时,马开贵带领村两委和开明宗教人士共同努力,7个宗教场所已经成为引导信教群众为田心村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重要平台。2009年底,全国第一个“民族团结教育培训中心”在田心清真寺挂牌。一年来,来自全省各地的2000多名民族干部来到这里,接受有关法律法规、禁毒防艾、爱国爱教、民族团结和谐的宣传教育培训,开展民族团结考察和宗教工作交流。
这一个场景无数次在田心村人心中回放。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2010年3月26日,在新田心清真寺竣工典礼上,高亢的歌声在空中激越回荡,村委会副主任杨若当时心中猛然一震,眼里渐渐盈满泪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宗教场所奏响,这是平远地区历史上的第一次,还有比此寓意更深刻的宣传教育吗?还有比此更能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方式吗?现场参加典礼的万名嘉宾无不震撼、无不动容。
这一段朴素的话语在田心村人心中铭刻。
马开贵带领民族团结培训班学员参观时说:“‘三个离不开’好比是一个大家庭里搞分工,我们田心村里汉族、壮族、苗族搞种养业,回族擅长搞营销,如果没有回族跑运输,其他民族种的包谷、辣椒能卖给谁去?如果没有汉、壮、苗族搞种植,回族就是把自家地里的土全都挖出去,也拉不了几车呀!但是,田心村各民族群众都能富起来,归根结底还是党的政策好,所以我们村群众还要总结上一条:那就是各民族都离不开共产党!”
2009年12月26日,是马开贵心中最灿烂的日子文山州以平远地区为试点,在全省率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活动,启动仪式在田心村民族团结学校举行。这意味着文山州将更加着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平安创建、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工程、产业培育工程、宣传教育六大项目将全面提升平远地区的发展水平,期盼已久的新一轮历史机遇终于来临,马开贵是何等的喜悦!只有走过弯路才懂得珍惜坦途,村里人发现,马三叔更忙碌了,他的眼中总是透着让人心头发热的神采……
他深深地扑下身子“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一个兄弟过着苦日子,其他兄弟能过得踏实吗?”
到茂龙新村采访,记者距离村子还有一公里路时,一阵惊天动地的鞭炮声炸响了。
领着30多位青壮年远远出迎的村民代云搓着手,有点紧张:“昨晚知道你们要来采访三叔的事,我马上跟兄弟们说,为了三叔,明天咱们就是再有天大的事要去做、有再多的钱可以挣都必须放下!”
代云和他身后这群耿直的汉子们用这种非常方式告诉我们,什么叫情义无价!
茂龙新村30多户人家,是个不起眼儿的汉族小村子,人称“上门村”、“打工村”,人均土地不到两分,村民大多靠打工维持生活。这个村还是田心村委会唯一没有通水泥路的自然村,灰头土脸的道路、破破烂烂的房屋与四周村庄深宅大院、车水马龙的景象相比,显得很扎眼和突兀,村民也觉得自卑,抬不起头来。
马开贵懂他们,理解他们心中的憋屈,他常常一个人转悠到这个村子里和大家拉家常,用温情化解苦涩。到这里做上门女婿10多年的黎家林说:“三叔从不把我们当外村人看。他跟我们说:一个大家庭过日子,如果有个兄弟家过得苦巴巴的,你说其他兄弟姐妹心里能好受吗?能过得踏实吗?一家人只有互相拉扯着才能走得远。三叔说一定想办法帮助我们村修路。”
一家人只有互相拉扯着才能走得远,这话说得多好!就是为了拉扯贫困兄弟一把,就是为了修建这条提振茂龙新村发展信心之路,去年7月17日下午2时40分,为解决修路资金最后的6万元缺口,马开贵到马平文家和几位老板朋友商量募资的事,说着说着“睡”了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大家庭”情结在马开贵心底浓得化不开。在他眼中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大到处理复杂的民族关系、小至协调邻里交往和纠纷,他总是能把这些问题沉淀为处理家庭关系,用义理疏导,用情感维系。大情大理之间,他带着浓浓的、厚厚的爱,深深地扑下了身子。
平远地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18年,人均GDP已接近1000美元,这意味着“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并行而来,田心村不乏亿万、千万和百万富翁,但极度贫困家庭也不在少数;两个汉族村民小组与3个回族村民小组相比,发展明显存在差距。困难群体、贫困群众和后发展的民族村寨是马开贵心头最沉重的牵挂。
2009年5月,田心村养殖协会大张旗鼓地成立了。马开贵动员缺乏劳动力或缺乏本金的贫困家庭都来参加这个协会,“一年在家养两头牛就能赚回本金,第二年就能滚动发展了。”茂龙村民小组的马惠昆前些年搞矿产生意破产,回到家里养殖土鸡糊口。他想多发展4000只鸡,但没人敢借给他钱。马开贵4次到他家走访,给马惠昆打气:“缺什么都不能缺信心,你不用担心钱的事,我给你想办法。”有一天,马惠昆接到村里的通知去办理小额贷款,他欣喜若狂。有了3万元贷款撬动,马惠昆一年盈利6万元。
贷款快满一年时,马惠昆兴冲冲打算提前一个月还贷。这时,传来马开贵去世的消息,他惊呆了,而且还有另一个消息让他更加震惊:“马三叔是用自家企业的股份作抵押,为大家争取到了小额贷款。”
“世上怎么有这样好的人呐……”一句话未了,马惠昆泪如雨落。
一次性争取到299.5万元小额贷款,顶着巨大风险的马开贵重新点亮困难群众的信心与希望,村养殖协会会员迅速发展到252户,年产值600万元。
一年雨季,上营村汉族村民张会玲家的山墙被雨水冲垮了,看着智障妈妈带着一双小儿女冷得瑟瑟发抖、无依无靠,马开贵马上掏空口袋捐出1100元钱,而且想办法把张会玲家纳入田心村第一批危房改造项目。新房盖到最后还差25000块砖,马开贵宽慰张会玲:“砖厂老板是我的朋友,我跟他讲好,25000块砖只要你一半的钱!”其实,只有去买砖的人知道,那所谓的“半价”差额2500元又是马开贵自己垫上的。
平远镇原人大办主任、民政办主任虎恩列有一次接到马开贵的电话,为孤寡老人马平安争取一个农村低保名额。虎恩列告诉他,这一批可能赶不上了。10分钟后,手机再次响起,号码显示还是马三叔,“我开车到你门口了,接你一起到马平安家看看再说嘛。”小虎折服。
外来户苗族村民杨顺发一家为了与邻居调换宅基地,不知伤心难过了多少回,是马开贵出面10次协调解决了问题。杨顺发说着不太流畅的汉语:“没有三叔,我们永远都只能住在窝棚里了!”
红果树村苏汝能家5兄弟为父母遗产分配交恶,数十年没有来往,去年启动旧房改造项目时,马开贵8次为他家主持调解宅基地分割。“一代结冤,世世成仇”,马开贵的话终于让5兄弟又坐回到了一个桌子上。
谁家的房子着火了,谁家的山墙冲垮了,谁家孩子考上大学缴不起学费……放不下任何一双焦灼期盼的眼睛,马开贵殚精竭虑。
有人说,一个人心里执着追求时,必定蕴含着深沉的爱。田心村每一个感人故事的背后,总跃动着一颗滚烫的心,其爱国之情如焰,其忧民之心如炽,燃烧了赤子的全部生命。
他的目光深深投向远方“娃娃,好好读书,要做对民族有用的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陪同我们采访几天后,虎恩列终于鼓足勇气主动说出自己的身世,让在场的所有人大吃一惊。
虎恩列11岁时,父亲犯罪入狱,妈妈带着他敲开本村马开贵家的门:“他三叔,我们欠你家的两万元钱只有缓一段时间才还得上了。”马开贵摆摆手:“这个时候不要说这种话了,你们忘掉这个事吧。”他蹲下身子,拿出500元钱放在虎恩列的小手里,握着他的手说:“娃娃,书一定要读下去,要带好弟弟妹妹,跟你妈好好过日子,有什么困难就来找三叔。”
虎恩列仿佛就是那一刻长大的,瞬间懂得了人间冷暖、瞬间懂得了男子汉的责任与担当。在精神和物质最困苦的时候,他总会想起马三叔那个每年都送物品和钱给他们兄妹、每年都托人到学校看望他的人;那个引导他不要仇视社会、学会坚强、懂得去爱的人,那是一辈子都不能辜负的人啊!1996年勤奋努力的虎恩列考取了中专,马开贵托人上昆明给他送钱并捎上一句话,“娃娃,好好读书,要做对民族有用的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小虎毕业后分配在平远镇镇政府工作,工作非常努力,很快入党提干。2010年底,由于表现突出,小虎被组织上选拔担任阿猛镇副镇长。
马开贵改变了一个人。“不,三叔影响了田心村一代人。”村民当即纠正我们。
2003年6月,《文山日报》刊发的一则农民自发设立“民族教育基金”的新闻报道在全州广为传颂,那位被誉为有大智慧、有真勇气的“农民”正是马开贵。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只是一名普通村民的马开贵就非常关注田心村的教育。他常说,他们这一代人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受够了没有文化的害,当年平远地区混乱成那样,赌毒抢横行,不就是村民没有法律意识、文化素质较低的结果吗?
马开贵忧心忡忡:村里的孩子大多初中毕业就忙着回家做生意了,升学率上不去,没有尊师重教的氛围,田心村民族团结学校的老师都很难留得住,有一年中考升学率居然为“零”,有一回竟有15名教师一起上交调动申请。“不能让小辈再走我们的老路了!”2000年,马开贵和6位村民共同发出倡议“要留住老师,要留住孩子”,带头捐资成立“田心村民族教育基金”。
10年前一份资金并不雄厚的“田心村民族教育基金”让多少已经走出校园的孩子至今念念不忘。基金不仅用于奖励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教师,而且还有一项特殊的“民族补贴”专门用于补贴除回族之外的其他民族教师,“别看每个月只有20元,但是真暖了我们这些外来教师的心啊!”副校长汪建文还记得第一次领取这份补贴时的惊讶与感动。
2005年,校长马金芬刚调到田心民族团结学校任职的第二天,马开贵就来拜访她:“你是我们田心人,要挑起田心孩子的将来啊!”
马开贵拜访过学校所有老师,“有困难一定要和我们说,村两委是你们的坚强后盾。”听说李成文老师的妻子没有工作,马开贵把她安排进了水泥厂,解决了李老师的后顾之忧。
2006年,马开贵又发动社会为学校募捐了196万元,学校面积扩大了一半,马开贵建议新教学楼叫聚心楼。
民族团结楼、民族团结纪念碑、聚心楼……这些有形无形的印迹,代表的是一代人的心血、一代人的奋斗,更代表着田心村的幸福明天。
诗人问“我播下了心,它会萌芽吗?”就在这片把心当作种子播种的田野里,我们听到了嫩芽破土的声音。
2006年,田心民族团结学校被省教育厅、省民委评为云南省中小学校民族团结示范学校。
2009年,全校中考升学率名列全县第一。
2010年6月,学校又取得全县第二的好成绩,马开贵高兴地宣布,要宴请全校老师!
这是他第二个生前没有实现的愿望。
马金芬曾专门给马开贵配了一把学校接待室的钥匙,因为三叔空闲时喜欢散步到这里,在校门口一坐就是半小时、1小时,静静地看,静静地笑。朝气蓬勃的校园,追逐打闹的孩子……这该是他心灵最快乐、最富足的时候吧?
他“放下金子背起石头”“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就是想为田心村老百姓多做点事!”
72岁的李文贵老人说:“最佩服开贵的地方,就是他能把所有人都拢到一起来。”
州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冯毅担任民族工作队队长不久便和马开贵成为莫逆之交,“田心村有这样有号召力的当家人,连我都羡慕田心村的老百姓。”
马开贵这时时处处的“有”源于他的四个“无”。
奉献无悔。
2007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海选时,马开贵的呼声非常之高,这出乎他本人的意料。“要不要参选?”家里4个孩子坚决反对:“大(爸爸),你真是劳碌命,现在家里条件好了,要不想干企业了,就回家享享福,不要盘那些事了。”马开贵想了几天后告诉孩子们,前半生他为家庭而活,“后半辈子,我要做点自己想做的事了!”
自当选村委会主任那天起,马开贵就把企业交给3个儿子不再过问,一心一意做“村官”。孩子们说,早上还没起呢,大已经走了,晚上大家都睡了,才听到大悄悄开门进来,“大比前些年创业的时候还劳累,说了也不听。”放着自己的企业不管,全身心为人民服务,有人开玩笑说马开贵这是“放下金子背起石头”。
2006年4月,马开贵正式提交入党申请书。他对考察人、镇党委原副书记李辉说:“我今年53岁了,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是为了给自己贴金,而是为了能给田心村老百姓多做点事!”
一届任满后,2010年马开贵以3850票高票再次当选,那天的掌声经久不息。
朴实无华。
马开贵是块吸铁石,有着非凡的亲和力。这亲和力来自他的朴实无华,心地澄澈。
马开贵家中有6辆车,但他只有到村外办事才用车,平时在村里就骑摩托和步行。有人看他走路吃力,问他为啥不开车?他摇摇头,“去老百姓家是去办事,还是去摆谱?”有几次,郑兴明和马开贵到了不晓得回族习俗的村民家里,郑兴明好心提醒主人家更换茶盏,但马开贵眯起眼睛示意阻止,出来后他告诉郑兴明:“我们多来几次,人家自然就晓得了。你一说,人家就和我们有距离了。”
逢过回族开斋节、汉族春节、彝族火把节、苗族“采山花”、壮族“三月三”等民族重大节日时,马开贵都会带着村里干部去参加:“你们过节日,我们几个凑点小礼物,也来凑个热闹!”一家汉族村民婚宴邀请马开贵,他带着村干部一块去。副主任杨若是回族不好意思去,马开贵说:“咱们做村干部的,如果心里总在区分谁家是汉族、谁家是回族,怎么开展工作?”他把杨若带到主人面前介绍:“这是我的女儿,你们要多关照她。”
每一个细节的东西,都是一种无声的表达,马开贵教杨若明白,团结是一种懂得尊重和信任的温暖。
劳而无怨。
镇党委书记洪常胜说,马开贵是个对工作不会说“不”的人。他从不会讲条件,从不会提要求,劳而无怨。
马开贵曾自嘲,自己恐怕是最没有形象的村支书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患有痛风病20多年,脚骨严重变形,已经有10年没有穿过像皮鞋那样有形有款的鞋子,再冷的天只能穿拖鞋和凉鞋,不能久站、不能久坐、不能走长路。痛风发作时,他脚痛得不能沾地,叫孩子送他去医院输点液,然后又一颠一跛地去村委会。去年家里已经为他在北京联系了一家专科医院,但马开贵心里又挂着村里危房改造的事,一天推一天,让孩子的愿望落空。
文山州委常委、砚山县委书记马志山听到马开贵去世的消息时,一时难过得说不出话,狠狠一拳打到桌上:“早就叫他去医院检查治疗,就是不听!”
大公无私。
马开贵当企业老板和当村干部有很大变化,过去是往家挣钱,后来变成从家拿钱,只出不进。
马开贵和郑兴明开车到昆明出差,车辆被撞,修理费用由马开贵个人承担1.8万元。郑兴明说村里报销吧,马开贵不高兴了:“要村里出这钱,我就不来做村干部了!”马开贵当3年村干部的工资不够一次私车公用的修理费,更何况他所承担的油费、联防队员夜餐费用等。州县发给他的奖金还没拿到手呢,他就先垫支捐给困难群众了。
女儿马江红曾打趣马开贵:“大,你老跟我妈‘借钱’,啥时才还呢?”马开贵只会呵呵笑。马开贵去世后,人们这才发现,他捐的、他“预支”的,以及他“垫补”给困难群众的,次数和金额多得难以计数,许多感人的事他家里人也是头一次知道。
2010年7月17日上午,马开贵格外高兴。湖北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王明全在网络上看到有关田心村的新闻,大为诧异。22年前曾在田心清真寺读书的王明全马上动身前来求证,他事先没和任何人说,自个儿先绕着田心村里里外外走了一圈,之后才走进村委会找到马开贵,叹服地说:“田心村的变化简直是脱胎换骨!”
这话多么振奋人心!马开贵孜孜以求、重树“田心新形象”的目标不正在变为生动的现实吗?
3年来,田心村农民人均收入年增长13%。
3年来,田心村没有发生一起重大民族纷争事件。
3年来,田心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3年来,田心村没有新增一名吸毒人员。
3年来,到田心村参观学习人数已接近3000人。
这个曾经的“问题地区”已经脱胎换骨,成为全省闻名的民族团结示范区,甚至成为文山州对外宣传的形象和品牌。
爱,只有用爱去点燃。马开贵真诚爱护田心村这个“大家庭”,村里各民族兄弟也把“永远的马三叔”深深地藏在心窝里……
2010年10月30日,马开贵去世后的第3个月,县、镇党委政府共同出资,茂龙新村1100米水泥道路7天之内全部铺设完毕,全村人涌到村口,一口气甩出20多挂鞭炮,鞭炮声响彻云霄,他们想把这个喜讯告诉三叔,他的坟茔离新村只有200米,他一定能够听到,他一定会开心。“三叔,兄弟们商量,这条路就叫‘同心路’,三叔,你听到了吗……”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