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文明交流借鉴 文明对话与交流是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穆民必读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中阿文明交流借鉴 文明对话与交流是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

来源: 时间:2011-02-23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融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交流是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心灵沟通的纽带;不同文明在多样中求统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文化多样性归根是“万紫千红总是春”。总而言之,深化不同文明间对话是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全民关注外交,并以不同形式参与对外交往。外交已不仅是政府之间的事,公共外交空前活跃,内容广泛。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文化交流成为人与人心灵和情感沟通的桥梁,成为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也是对国家外交政策的生动体现,并可以提升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因而在公共外交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重视。

    如同自然界物种具有多样性一样,文明同样具有多样性。当今世界有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各种文明都包含着人类发展进步积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一部世界文明史告诉我们,各种文明在其基本内涵中有许多共同之处,正是这些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融合,汇成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朝气蓬勃、奔腾不息。在多样中求统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深化不同文明间对话成为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

    中阿文明间的交融,为中阿关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我曾长期在阿拉伯国家工作。这些国家长期与我国友好,是我国外交的基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相互支持,再加上源远流长的文化交往,中阿友好关系历久弥坚。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作为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对人类文明进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丰富知识,都能在他们的古典文明中找到源头。古代中国、古埃及曾涌现众多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分别奠定了不同文明思想体系的基石,既特点鲜明,又开放包容,如提倡和平、仁爱、宽容。但由于地域、历史、风俗习惯以及发展情况的不同,各种文明也自然存在着差异。

    中华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新的历史阶段同样面临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在与不同的文明交流中更好地和谐发展,这是新时期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阿拉伯国家处于伊斯兰世界的核心位置,伊斯兰文化在这些国家占主导地位。根据我本人的经历和观察,即便国家关系非常良好,基础深厚,不同文明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有差异就会有矛盾,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可以在相互借鉴和互补中促进关系的发展。如缺乏交流和沟通,互不了解,则易产生误解,甚至被误导以致对国家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比如在伊斯兰国家方面,穆斯林皆兄弟是普遍情感,而他们中不少人容易认为穆斯林在中国是少数,而执政党又是无神论者,心理上容易认为多数会欺负少数,一旦在多民族集聚地区发生一些事件就容易不辨是非一边倒。2009年“7·5”事件后西方媒体颠倒黑白的报道就在一些伊斯兰国家造成不少民众认识的偏差和误解,对我国不满,经我国同友好国家做工作,说明真相后才慢慢消除误解。在我国,也有一些人对伊斯兰教缺乏了解,对伊斯兰教有封闭、偏激的印象,甚至怕与穆斯林人群打交道,这就会影响我们同伊斯兰世界的友好交流。在911事件后,还有些人受外界舆论的影响,错误地把恐怖主义与伊斯兰教相联系,这很大程度上是对不同文明缺乏了解所致。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何等重要。

    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伊斯兰教也倡导和平和宽容,古兰经中就有100多处提到“和平”。近些年伊斯兰世界在探讨弘扬“中道”,反对极端主义。我认为这符合时代潮流,与中国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的“和谐”“仁爱”“自然”的文化理念和主张和平、“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有共通之处。人们经常讲“普世价值”,我认为这些都是有普世价值的,值得相互借鉴,也是中阿文明对话的重要内容。

    文化交流是心灵沟通的纽带。要对一种文明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了解其真谛,不被一些表面现象蒙住眼睛。我在埃及工作期间曾多次聆听伊斯兰世界最高学府爱资哈尔大学教长对伊斯兰教义的宣讲,他既引经据典,又深入浅出,不论你是否信奉伊斯兰教,都能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比如“杰哈德”即“圣战”一词,他就从词的原意说起,说杰哈德是动词“勤奋”“努力”一词的词根,在不同时境有不同含义。“杰哈德”的意思是:当国家受到外来入侵时,就要奋力抗击,不怕牺牲;在和平时期,每个人都要勤奋做好本职工作,公务人员更要廉洁奉公。通过对话和交流更深入地了解伊斯兰文明的内涵,不仅有利于促进同伊斯兰世界的友好交往,对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的和谐稳定也是有利的。而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10个民族,2000多万人口,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得到充分尊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同其他各个民族和睦相处,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也要在对外交往中,特别是公共外交活动中广泛介绍我们的民族和宗教政策,让外界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

    中阿文明的交流借鉴,为双方合作开辟了广阔天地

    2010年1月我随全国政协外委会代表团访问约旦期间,约旦参议院议长塔希尔•米斯里在会见代表团的时候,就特别提出了同中国加强文明对话的构思。米斯里议长说:“21世纪不同文明之间到底是相互冲突,还是文明对话交流?这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我们是主张文明对话的。阿拉伯世界和中国都有古老的文明,同时我们都主张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而不是冲突。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国,就是我们进行文明对话的首选目标。”2010年6月我访问沙特时有幸会见了阿卜杜拉国王,除就地区形势和双边关系深入交谈外,加强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对话问题也是重要话题。中庸、大同与和谐的理念,塑造了中华民族富于理想、坚忍不拔、宽厚仁爱的性格特质与民族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是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的。伊斯兰文明也蕴涵着崇尚和平、倡导宽容的理念。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有着十分丰富的和平思想。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属于全人类,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文明观。

    中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近年来,在埃及等国家的中国文化中心也受到了众多穆斯林朋友的青睐。这些文化和心灵上的沟通增进了中阿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中阿关系注入了勃勃生机。加强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对话,既需要双方官方间的,同时也需要民间的交流,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等在这方面也承担着重要使命,形成官民并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交流局面,这对促进相互了解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以战略的眼光和开放的胸怀看待中阿文化交往,更加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中阿间思想文化界的交流,推动文化机构间的互动,鼓励文化产业和产品服务领域的合作。我真诚希望通过直接的接触和直观的感受,让更多的中阿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更多地了解对方的国情与文化,从而更好地促进中阿关系稳定健康发展。

    开放兼容的中华文化,将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立与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前提。在全球化的时代,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广泛的文化沟通与合作来寻求答案。试看暮春三月,鹅柳淡烟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颜色各不相同,但这又有何妨?春日里欣然生长,不同的是表象,和谐才是本质。“万紫千红总是春”,包容才是和谐之真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实现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承与弘扬,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走过的历程,我们总体上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但外界对我的误解、歪曲乃至抹黑总是不断,从中国“威胁论”“崩溃论”,到“傲慢论”,甚至把“国强必霸”的标签往中国身上贴。这里自然有政治的原因。有些人以意识形态画线,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逢中必反”。但我相信这些只是少数人,可他们能造成那么大的影响,使许多人扭曲地看中国,我认为主要还是缺乏沟通和了解,尤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不了解,包括以近代西方列强的扩张兴衰轨迹诠释中国。为此,为了创造我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推进建立和谐世界,在我们的外交工作尤其是公共外交中,文化交往是一项重要内容。

    先贤们对中国文化的体会和运用,不乏真知灼见。老子《道德经》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论述阐释了以“至弱”支撑“至坚”可以驰骋天下的哲理,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了解真实的中国。传播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的“和谐”“仁爱”“自然”的中华文化理念, 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沟通,不光在国家政府之间十分必要,各种民间机构乃至民众的对外交往,也都担负着义不容辞的义务,深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是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

    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外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历史证明,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长期生产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提倡充分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倡导开放兼容的文明观,随着世界的发展,东方文明、中华文明一定会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