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世界日报23日社论指出,美国的中东政策,在北非和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中摇摇欲坠。在突尼西亚和埃及,民众持续不断的非暴力示威,成功推翻了铁腕人物的长期统治,穆巴拉克30年的统治,在解放广场18天的口号声中崩塌,穆巴拉克之前没有想到过,华盛顿同样没有想到过。尽管利比亚强人格达费誓言血战到底,但是,他也正在遭遇众叛亲离,无法逆转中东变化的大局。
社论称,穆巴拉克不是法老,因为今天的世界,已经不是建造“金字塔”的世界,埃及人民,也不是被奴役者。穆巴拉克曾经在解放广场接受民众从心底里发出的欢呼,但是,30年的岁月,他从“英雄”沦为“独裁者”,百万民众在开罗解放广场欢呼庆祝他的辞职下台,这不但让穆巴拉克们有所反省,更重要的是,这种意外情况的发生,民意的逆转,足够让世界看到,美国的中东政策,是那么的虚幻脆弱,那么的远离中东北非的现实,华盛顿一直鼓吹民主,而埃及革命的呼声,恰恰证明了华盛顿离中东的主流民意有多远。
社论说,在让穆巴拉克一举成名的中东10月战争之后,美国主导了延续中东30多年“相对和平”的大卫营协议,其支柱就是埃及与以色列的关系。没有埃及,没有穆巴拉克,中东的“大和平”就难以维持,在好几次局部冲突的危机中,美国依赖埃及的斡旋,才能化解危机,维持不战不和,或者说“不死不活”,“准冷战”的中东大局。在这30多年中间,尽管有中东和平路线图等构想的提出,以及最接近以巴和平实现的奥斯陆协议,从总体来说,美国没有推动过中东长久和平的政策,也没有支持过她所楬橥的民主进程,更没有捍卫过美国提倡的人权,当然,也没有展开富有成效的宗教对话。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埃及和中东的变局,证明了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并非如外界想像。美国当然支持穆巴拉克,支持约旦,支持沙特阿拉伯的统治者和皇室,给与他们数以亿计的美元援助、武器援助,但是,这些援助是否为埃及等国的经济和民生发展“注入动力”,还是为穆巴拉克的“私人金库”添砖加瓦,未来在清算穆巴拉克庞大的私人资产时,就可以窥到一斑。同时,美国的石油大财团就与这些皇亲贵族、政治精英们大做生意,以至于被人诟病美国的中东大政策,甚至是战争政策,都是为了“石油利益”打的。利益集团的“共犯构造”,最能说明美国与中东和北非一些亲西方国家的关系。
社论说,民主显然没有在中东的亲美国家当中成长,埃及、沙特阿拉伯等国在政治上亲美,在以色列问题上与美国“协调”,在以巴冲突,以色列、叙利亚冲突,以色列、伊朗冲突的过程中,扮演“协调者”和“救火者”的角色,但是,作为政治交换,美国也是支持这些国家的“威权统治”,所谓的推动民主化努力,无非就是让这些国家在形式上具备“一人一票”的选举机制,与西方的模式靠拢,来唬弄西方国家的选民。但实际上,贪污腐败、裙带关系成风,在野势力根本难以生存,逼供和严刑成为家常便饭,与穆巴拉克竞争总统大位的人,选后就被以其他的罪名送进监狱。穆巴拉克们根本无暇顾及社会弱势群体,以至于穆斯林兄弟会在投入社会的关怀中,壮大了激进伊斯兰的基础,在这次民众大示威中脱颖而出,震惊世界。
中东自发的民主浪潮,产生的不一定是亲美的政权,更有可能的是激进伊斯兰组织在一人一票的选举中获胜,当年哈马斯在西岸的胜利就是最好的证明。从某种程度讲,激进伊斯兰势力的壮大,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美国中东政策的破产。宾拉丹和穆巴拉克,从两个极端反映了美国政策的“自食其果”,而广大民众的声音,华盛顿一直充耳不闻。
社论说,穆巴拉克们时代的结束,为中东腐败的强人政治敲响了丧钟,也给美国迄今为止的中东政策,打上不及格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