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中东的政治风暴是如何酿成的 阿拉伯人不满亲美政策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政府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席卷中东的政治风暴是如何酿成的 阿拉伯人不满亲美政策

来源: 时间:2011-02-27 点击: 我来说两句

 


    2月13日,在埃及首都开罗,两对青年男女在市中心一步行街上逛街。随着穆巴拉克辞去总统职务,开罗街头持续多天的抗议活动已逐步平息,民众生活正在逐步恢复正常。 资料图片
 
  自去年年底以来,突尼斯街头出现的抗议运动,渐渐演变成社会骚乱,以后又影响到周边邻国,埃及、阿尔及利亚、也门、约旦、沙特、利比亚、毛里塔尼亚、叙利亚、巴林等国民众示威游行接二连三,相继发生动乱。在不长的时间里,突尼斯和埃及这两个被视为政局稳定的国家接连发生剧变,本·阿里和穆巴拉克两位“中东强人”先后下台。

  眼下,这股浪潮还在汹涌,远未平息。西方评论认为,此次中东剧变足以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相提并论,都是“世界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大事件。

  然而,人们都在纳闷,这股浪潮,或者说这场政治风暴,怎么能在短时间内席卷中东呢——

  ■国际金融危机对阿拉伯国家的冲击,使得这些国家物价上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生活困难。

  ■局势混乱的中东各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增长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如埃及目前约有65%的人口不到30岁,18至29岁人口的失业率达25%。

  ■在人们印象中,西亚和北非地区,除了几个热点问题外,总体上比较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领导人轮换不频繁,政策比较连贯。长期执政难免政策失误,甚至出现以权谋私、任人唯亲、裙带风、一言堂、财富分配不均等弊病。民众不满领导人对其困苦视而不见,并由此产生愤怒情绪。

  ■突尼斯、埃及剧变,美国人从中看到的是阿拉伯民众追求民主和自由,殊不知,阿拉伯民众要求政府下台的一个没有说出的政治诉求是要改变“亲美和以”的对外方针。

  ■人们不难发现,美不惜抛弃长期盟友、亲密伙伴穆巴拉克,表明奥巴马政府又重新捡起了“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大有抡起“民主”的大棒横扫中东的架势。然而,对于美国来说,这其实是一场政治豪赌。


  国际金融危机栽下祸根

  美国次贷危机派生出诸多次生危机,如美元跌宕起伏,热钱四处窜逃,粮油价飙升等,使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环境突然恶化。2009年以来,全球饥饿人口上升至10.2亿,比2008年增加了11%。这些饥饿人口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其中近2/3的饥饿人口在亚洲,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每3人中就有1人长期吃不饱。该报告虽未提及中东和北非,但事实上,国际金融危机对阿拉伯国家的冲击,使得这些国家物价上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生活困难。

  此外,美国不顾世界粮食供求状况,一味鼓吹用粮食生产乙醇燃料。如2007年,美国通过玉米提炼的乙醇燃料仅为其节省汽油不到当年存储量的1%,却导致全球粮食上涨了近四成。全球粮食越是供应不足,投机商越是趁机抬高粮价,从中牟取超额利润。金融危机给发达国家带来生产凋敝、资金短缺、失业率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严重冲击政治的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危害。

  首先,导致全球投资者从中小国家撤出资金,引发本国货币贬值,陷入以外币结算的债务数量不断膨胀的恶性循环,众多发展中国家陷入困境,最贫困的国家已难以获得援助资金。其次,造成经济不景气,消费需求不足,进口需求锐减,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第三,油价、粮价非理性的上涨或下跌,其中2008年油、粮价的飞涨使70多个国家的通胀率达到两位数,导致民众抗议甚至发生暴乱。

  去年年底以来,阿拉伯国家多个城市发生示威游行,抗议物价上涨和严重的失业问题。在利比亚几个城市,许多人公然强占新建的住房,并袭击建筑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局势混乱的中东各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增长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如埃及目前约有65%的人口不到30岁,18至29岁人口的失业率达25%。食品价格走高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不满。早在去年,埃及《东方报》就警告,要警惕西方国家以粮食为武器,向埃及发动旨在颠覆政权的活动。而这种情况似乎没有得到政府的充分重视,未予及时处理。

  为平息不满、恢复社会稳定,局势混乱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纷纷发表讲话,强调打击腐败,创造就业,改善民生;政府出台各种应对举措,撤换或任命新的高级官员,宣布将撤消长期实施的紧急状态令,向注册登记的全国性政党和组织开放广播电视,为公务员涨薪,对高官展开反腐调查,增加基本食品进口,提供糖、大米、食油和面粉等基本食品价格补贴,发放家庭补助,等等。但这一切都来得太晚了。

  领导人长期执政滋生官民矛盾

  在人们印象中,西亚和北非地区,除了几个热点问题外,总体上比较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领导人轮换不频繁,政策比较连贯。除中东海湾地区阿拉伯国家是君主制王国,实行世袭的家族统治外,实行共和制的国家领导人执政时间亦都比较长。如本·阿里连续担任突尼斯总统23年;穆巴拉克在埃及执政30年;叙利亚前总统阿萨德执政29年,他去世后其子巴沙尔继任总统,也已执政10年;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连续执政11年;利比亚“革命领导人”卡扎菲主政40余年;苏丹总统巴希尔执政22年;今年68岁的也门总统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1978年7月当选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北也门)总统,南、北也门统一后,他出任总统委员会主席,1999年9月在也门统一后首次全民直接选举中当选总统,2006年9月连任,任期至2013年年底。执政党全国人民大会党上个月在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草案,缩短总统任期,同时取消连任限制,这就意味着萨利赫可以一直连任下去。

  长期执政难免政策失误,甚至出现以权谋私、任人唯亲、裙带风、一言堂、财富分配不均等弊病。民众不满领导人对其困苦视而不见,由此产生的愤怒情绪,在示威游行中变成了要求领导人及其政府下台的政治诉求。还有不少阿拉伯国家民众要求结束君主世袭统治,给予成立政党的权利。

  面对这种形势,许多领导人作了让步表示。1月29日,穆巴拉克30年来首次任命埃及情报局长苏莱曼为副总统, 2月2日表示自己将不寻求连任,也不会将职位传给儿子,同时宣布修改宪法的行动将暂停。也门总统也宣布放弃连任,不搞世袭。约旦国王撤换首相,承诺政府将对培育和发展政党政治给予支持。苏丹总统巴希尔表示,他将不会参加下一届苏丹大选。总之,这个地区国家的领导人正在想方设法缓和矛盾,避免出现最坏的局面。

  阿拉伯民众不满领导人的亲美政策

  阿拉伯国家普遍批评美国支持和偏袒以色列。美为缓和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也做了姿态,但取得的成果有限。这个地区广大民众反美、仇美情绪反升不降。据中东地区民调显示,当地对奥巴马中东“新政”满意度仅17%,不满意的高达83%。

  英国广播公司指出,被推翻的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和穆巴拉克都是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穆巴拉克在外交上选择改善和以色列、美国的关系,给他招来了骂名。在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不少阿拉伯人认为他是“没有阿拉伯民族大义的政客”,让阿拉伯民族的尊严丧失殆尽。美国《华盛顿邮报》说得一针见血:美国给穆巴拉克政府的支持越多,损失的埃及民心就越大。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穆巴拉克一生遭到10次暗杀,或许也就不感到奇怪了。穆巴拉克为配合美国的中东政策而实行铁腕统治,激起了伊斯兰传统势力和底层民众的不满,从而产生了滋养激进伊斯兰势力的土壤。尽管穆斯林兄弟会一再遭到镇压,但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情绪使该组织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成为埃及唯一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反政府组织。

  舆论普遍认为,在这场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反政府示威风潮当中,穆斯林兄弟会发挥了突出作用。突尼斯、埃及剧变,美国人从中看到的是阿拉伯民众追求民主和自由,殊不知,阿拉伯民众要求政府下台的一个没有说出的政治诉求是要改变“亲美和以”的对外方针。当然,西方国家中也有头脑清醒的,法国《世界报》就说,“埃及的街头革命针对的也包括西方世界”,“给西方世界一个教训”。

  在与埃及关系长期紧张的叙利亚,执政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复兴报》赞扬穆巴拉克下台将改变埃及、中东乃至整个世界的面貌。叙利亚官方电视台说,这标志着《戴维营协议》的坍塌。因为,叙利亚一直反对埃及和以色列1979年签署的这个和平协议。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意味着阿拉伯人的扬眉吐气。公开反美反以的伊朗,支持埃及民众倒穆巴拉克的台也是出于这一目的。中东问题的一大症结是阿以关系问题,60多年来在美国的操弄下,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阿拉伯人心里憋了一口气,现在趁机把气撒了出来。

  伊斯兰教什叶派不满逊尼派的统治

  在西亚和北非地区,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阿联酋、约旦、沙特、科威特、卡塔尔、也门等国家,占人口多数的是逊尼派穆斯林,什叶派教徒属少数。只有在巴林,什叶派占总人口的70%,算是个例外。但不管是多数还是少数,统治阶层却多来自逊尼派,这激起了什叶派的不满。什叶派教徒称自己在逊尼派的统治下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因此,他们在动乱中也摇旗呐喊要求政府下台。

  美国煽动中东各国反对派抓住“历史性时刻”

  美国早就想在政治上对中东动手术。2004年布什政府制订并强力实施“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但其所作所为激起原本对美不满的阿拉伯世界民众强烈的反美情绪。

  “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威胁到与美国一直保持良好关系的埃及、沙特、突尼斯等阿拉伯大国执政者的执政地位,引起他们的反感。奥巴马出任总统后曾自我批评地说,对阿拉伯世界,美国经常从一开始就采取指手画脚的方式,今后,要从一开始就采取倾听的方式。

  奥巴马在访问埃及期间去开罗大学发表讲话,强调要在美国和伊斯兰世界之间寻求一种以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为基点的新开端,又说“民主不可能从外部强加给任何国家”。“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遂停止实施。

  今年年初,突尼斯、埃及街头出现示威游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态度十分谨慎。从自身利益出发,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希望埃及崩盘。因为埃及一直执行温和的外交政策,在许多方面对它们的中东政策予以配合。埃及局势如果失控,不仅伊斯兰激进势力可能得势,在阿拉伯世界也可能引起更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但是,所谓的“民主、自由”又是西方国家所倡导的,所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仅限于呼吁克制和敦促埃及加快改革步伐。但随着事态的发展,美国认为出现了在中东推行“民主、自由”等西方价值观的难得机遇,于是加大对埃及等国的压力,最终导致穆巴拉克下台。

  埃及剧变鼓舞了中东其他国家的反政府势力,也刺激了美国的兴奋神经,美国现在对事态的立场与先前的谨慎态度迥然不同,表现为:

  第一,总统、国务卿等高官亲自上阵,煽风点火。奥巴马步步紧逼,敦促穆巴拉克立即开始改革,辞职下台。希拉里公然赞扬伊朗反政府抗议者有“勇气”,要求伊朗必须承诺开放政治体制。

  第二,支持反政府政党和组织鼓动连续不断的抗议活动。

  第三,资助抗议者。伊朗揭露美中情局为反政府领导人“提供了l0亿美元经费”。

  第四,大力推动全球“互联网自由”。美国媒体坦承,突尼斯和埃及两国政权的垮台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推特网、脸谱等网络社交媒体,“互联网的作用是真实而重要的”。为此,美国一方面谴责某些国家为制止动乱采取切断网络的措施,一方面开通网站为反对派发送信息。希拉里还宣布美政府今年将为推广互联网自由计划出资2000万美元,明年继续追加2500万美元。

  人们不难发现,美不惜抛弃长期盟友、亲密伙伴穆巴拉克,表明奥巴马政府又重新捡起了“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大有抡起“民主”的大棒横扫中东的架势。然而,对于美国来说,这其实是一场政治豪赌。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