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八坊集团马世英:心系一方热土致力民族振兴
坚实的体魄,魁梧的身材,方正的脸盘泛着一名企业家的精明。这位朴实厚道的农民企业家,浓眉下那双深邃的眼睛,时时流露出回族同胞独具的特质。
前不久,记者又一次来到大夏河畔的临夏城,这里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的首府。将要被访问的主人公就是省政协委员、临夏州政协常委、临夏市政协常委、临夏市八坊商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马世英。
虽说约好了时间采访,可是由于公司的业务实在太忙,有时采访没说几句,不是电话就是来客人,只好中断访问,就这样断断续续总算完成了采访。
有人说马世英是草原上奔驰的骏马。
其实,最形象、最准确的形容是:在工作上,他是一架永不停息转动着的机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永不休止地运行。是啊,一年365天,对马世英来说,都是没有节假日的超负荷的工作时间。
马世英对记者说:“我办企业的宗旨,就是想方设法带动周围的贫困农民早日脱贫致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因为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后代......”
朴实的话如朴实的人--马世英,而今43岁的他,在临夏地区,在陇原大地、临夏市八坊商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民营企业的队伍里算得上一颗亮丽的明星。然而,谁能想到,明星的升起,饱含了马世英这个憨实善良的农家汉子的多少心血、坎坷和艰辛啊!
2002年4月中旬。
甘肃省各媒体在显著位置分别刊出:
《临夏州一民营企业5亿元兴建工业园》
《5.08亿元资金做大牛羊市场》
《八坊集团开发再挥大手笔》
......
这些报道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了临夏八坊集团独家投资5亿多元,新建西北地区最大的集牛羊肉生产、加工、贮藏为一体的现代化工业园区的情况。这一临夏市历史上投资额最多、规模最大的民间投资项目,为整个临夏市的经济发展揭开了新的一幕。
然而,有谁能想到,运作这一大型现代化工业区的八坊集团的掌舵人,竟是一位只上过一年学的穆斯林同胞马世英。但是,当我们沿着马世英的创业历程,去寻找他那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时,心中充满了由衷的敬佩之情。
为讨生计失欢乐少年早尝苦滋味
临夏市古称河州,是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自古就是西北地区著名的“茶马互市”、“商品集散地”和“旱码头”。然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这块曾经繁华一时的土地,饱受着同全国各地一样的贫困之苦,在这个以回民为主的民族地区生活的穆斯林同胞生活极度贫穷。1961年马世英就出生在那个连肚子都吃不饱的年代。那时候,万物萧条,百废待兴,许多穆斯林同胞为了生计,远走他乡。1968年,马世英在刚刚读完小学一年级时,就告别了心爱的学堂,随父母、姊妹从临夏市迁移到积石山一个叫石沟的小村,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
然而,由于干旱少雨,农村的生活比城市更艰难,在那小山村维持了4年生活之后,父母亲带着马世英及姊妹7人又返回到临夏市。此时,已经懂事的马世英感悟到,为了生存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当时在临夏市每年冬天,许多人由于缺钱只能靠柴火取暖,而在临夏又是一个缺少柴火的地方。马世英的父亲瞅准这一机会,带着那时不满13岁的他,从甘南藏区往返140公里贩运柴火。
每当回忆起那一段经历,马世英就紧锁着眉头,流露出一种痛苦的表情,他总是用一个“苦”字来形容当时的情景。
是啊,生活的艰辛,过早地夺去了马世英欢乐的少年时代。
70公里的山路,留下了多少难以记述的苦难;
70公里的山路,是一首泪水与汗水谱就的乐曲;
70公里的山路,是一段风霜雨雪日月见证的艰辛历程;
这70公里的弯弯道,马世英一走就是4年。那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用稚嫩的肩膀,拉着一辆架子车奔波在风雪中,用汗水和泪水书写着自己的少年时代。而对于马世英的付出,只有每斤柴火3分钱的回报。
就是靠着这每斤柴火赚来的3分钱,马世英不但能够维护全家人的生计,而且有了一些小小的积蓄。1977年,他靠着用汗水积赞的原始资本,开始做一些小生意。贫困的生活教会了他如何去做人。在小本生意上,马世英以诚信为本,童叟无欺,时间长了,许多人愿意光顾他的小摊子,并逐步得到了人们的信赖。从那时起,马世英心中就产生了一种要做大生意,创自己的事业、带动和他同样饱受过饥饿之苦的同胞,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理想。
经过一番努力,10年之后,马世英不但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且将自己的事业扩大到更多领域。
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年铸就“八坊”魂
经历过风霜雨雪的人,更能体会到阳光的温暖。饱尝过苦难艰辛的人,更能把握住时机,一展宏图。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地,正孕育着一场巨大的变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华夏大地。当许多人正在思谋筹划怎样致富的时候,马世英这位在生意场上搏杀多年的青年人,靠自己的能力摆脱贫困,致富奔小康。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他倾其全部资金,于1984年创建了临夏市第一家搞长途贩运的汽车队——八坊汽车运输队。
河州地处丝绸之路南道的要冲,自古就是“东连陇蜀、西控吐蕃”的战略要地,马世英正是瞅准了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把运输业作为自己事业的起步石。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流通领域暗藏着巨大的潜力,于是,他带领着自己的车队,北去兰州,南行四川,西走青海、西藏,在十几个城市间,将各地的物资通过汽车运输调剂余缺。几年中在蜀道、在青藏线,马世英同他的伙伴们,伴着汽车的马达声而眠,喝着高原的雪水而行,硬是凭着一股不怕苦的精神,使自己的事业逐步壮大。
到1994年,经过10年的发展,马世英的汽车队,由当初的1辆解放牌卡车,发展到600多辆(其中包括部分在公司名下挂靠的车辆)新型的大吨位卡车,并成立了八坊汽车运输有限公司。
在全力经营汽车运输公司的同时,他不断探索新的致富门道。1987年,他凭借一个企业家独特的市场经营理念和敏锐的眼光,利用临夏作为西部活畜中转站和集散地的地理优势,决定投资、兴建木材交易市场。
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父亲和朋友时,他们大都劝他慎重考虑。建市场,利薄风险大,搞不好血本无归。然而,性格倔犟的马世英认为,做任何事都会有风险,如果怕失败而不去干,就会失去很多机会。于是他顶着各方的压力,将自己多年来辛苦挣来的300多万元全部拿出来,在临夏西郊建立了一个占地30多亩的木材交易市场。1997年,他响应国家退耕还林号召,建起了牛羊活畜交易市场。
由于市场的波动,加上各方的原因,在牛羊活畜市场建成后的一年中,马世英一下子就亏损了100多万元,这对于刚刚涉足牛羊交易市场的马世英来说,犹如当头一盆凉水。但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而是不断地查找原因,寻求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为了挽回损失,马世英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市场调查,为了稳定市场经销渠道,他在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牧区等地发展牛羊交易户3000多家,并每年协调发展流动资金贷款3000万元,给长期贩运交易的联系户以有力的支持。统计表明:当时日均交易牛羊已达60车,日成交额180万元,年成交额3.24亿元。把西藏牧区的畜产品大量输入东部城镇的同时,他又发挥联系户多、分布地区广的优势,把东部的副食品、百货又源源不断地输入西部藏区,真正做到了“东进西出、南来北往”。这样一来使自己的交易市场真正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到2001年底,他的经营交易市场,日成交额377万元,年成交额达6.79亿元,已逐步形成西北的牛羊活畜交易市场,使八坊这个过去不起眼的小地方,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窝窝。
1998年,他向信用社贷款3000万元,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及时调整思路,公司由主营木材交易转为牛羊活畜交易,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牛羊交易市场规模。同时又创办了八坊加油站和八坊旅社。
1999年至2000年,他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的感召,对原有的八坊旅社进行了扩建,并新建了面积为10587.5平方米、客房150套,形成集住宿、停车、餐饮、医疗、购物为一体,设施齐全的宾馆,并扩建加油站及储油设施。
2001年,他借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紧跟时代的步伐,吸收大开发的新鲜空气,将相继成立但分散经营的八坊汽车运输公司、八坊环西综合市场、八坊宾馆、八坊石化公司、八坊职工医院、粮油公司、汽车修理厂、矿业公司、清真牛羊肉深加工、精加工、房地产开发等涉及多个行业领域、不同层次类别的14家分公司,正式组建成以商业贸易为主体的——临夏市八坊商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马世英也从一个靠架子车创业的穷孩子,走上了八坊集团公司掌舵人的位置。目前他所在的集团公司从业人员1000多人(主要解决贫困山区剩余劳动力及城镇下岗职工及待业青年),总资产达到1.3亿元,营业收入2253万元,上缴各项利税1100万元,其中税金158万元(不含车辆在外地上缴的税费),货运周转完成4640万吨公里,2002年牛羊交易额达到7亿元,完成上缴各种税金2000多万元。2002年,公司被评为“临夏州民营企业纳税贡献大户”、“全州十强民营企业”、2003年6月被评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省乡镇企业管理局树立为“甘肃省乡镇企业示范区”,他本人被授予“全州十佳民营企业家”称号,2003年12月被省工商联、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表彰为“安置就业优秀单位”,同年被省委统战部、省光彩事业促进会树立为“光彩事业重点项目”,并且,他还荣任省政协委员、临夏州政协常委、临夏市政协常委等职。此外,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企业内部组织加强“三个代表”学习,努力实践党的富民政策,为临夏周边城乡各族人民间接创造了5万多个就业岗位,减轻政府安置下岗、待业、复退等人员就业负担,其中3万多人已经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在用人方面,他广招有文化、有理想、有专业特长的各类人才,采用现代化管理机制,而非近亲家族制、做到任人惟贤。在他厚道善良的品行感召下,人们众从一心,树立和维护企业形象,使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描绘蓝图大展雄才 5亿元打造工业园区
马世英这位从民族地区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着其独道的经营理念和敢于挑战自我、勇于开拓创新的市场意识。经过10多年的商界的拼搏,他认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出路,在于使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放水养鱼,才能常有鱼”。
2002年,当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马世英紧跟时代的步伐,大胆提出投资5亿多元,新建一个占地245多亩的八坊清河源工业园区,充分利用临夏牛羊肉资源,进行精加工,生产系列牛羊肉产品,打向国际市场。他认为:临夏不但有大量的过境牛羊,而且还有穆斯林优势,按伊斯兰教规屠宰,更能赢得中东国家的信赖,搞畜产品加工还能带动临夏的养殖业。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省、州、市各级党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2002年4月11日,在一片鼓乐声中,临夏八坊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清河源工业园区正式破土动工,该项目规划总投资5.08亿元,占地245亩,计划年加工新鲜牛羊肉5000吨。这一项目的实施,采用企业自筹、银行贷款和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办法筹措,边生产边建设,边建设边生产,资金滚动投入,滚动开发,确保5年之内建成工业园区。
马世英这一大笔的运作,为他的事业再次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临夏州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开了一个先河。金秋时节,记者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正在投产中的清河源清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基地,这是一块充满希望的热土。那是2005年9月19日,临夏市罕乡聂家村,国道213线南侧境内,全省畜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清河源清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基地正式建成投产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投产典礼上,来自四面八方的数千名各族群众与参加投产典礼仪式的各位嘉宾一起,欢歌载舞,锣鼓喧天,鞭炮轰鸣,人如海、车如流,彩球悬着巨幅标语在东风里飘荡,高大的拱门喜迎八方来客。省政协副主席拜玉风、中共临夏州委书记姜信智等省上有关领导和临夏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临夏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四大班子领导都来了,人们沉浸在兴奋与激动之中,中共临夏市委书记马成功代表四大班子在讲话中对企业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马世英还对记者说:“清河源公司的立项建设,凝聚了省、州、市有关部门各级领导的心血,也是临夏市委、市政府领导不懈努力的结果。马世英告诉记者说:我们的企业临夏市清河源清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2年6月,是全省畜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主要经营牛羊肉精分割加工、乳制品生产、牛羊育肥以及畜产品的开发。公司成立以来,积极响应州、市号召,依托临夏背靠牧区,面向兰州,牛羊过境资源丰富及交易市场繁荣的实际,论证上马了清河源公司清真肉制品生产线,由甘肃省轻纺工业设计院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内贸易工程设计院制作《项目总体规划和分项详细规划》、省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生产线于2003年8月正式奠基。项目首期计划投资1.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025万元,流动资金1.1亿元,设计生产能力为年可屠宰肉牛21万头,肉羊90万只,分割牛肉2.545万吨,牛副产品2.673万吨,分割羊肉1万吨,羊副产品1.0935万吨。公司生产所用原生牛羊均来自海拔2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这些高原羊、西北牛“吃的是虫草藏红花,喝的是天然矿泉水”,纯绿色无污染,保证产成品品质优良,绿色环保。公司以冷鲜牛羊肉为主导产品,同时生产分割冷冻牛羊肉系列、调理制品系列和牛羊肉熟制品系列,品种达280多个。生产工艺严格遵循穆斯林饮食习惯,极大地丰富了广大消费者的食品需求。目前已完成投资4500万元,其生产线严格按照欧盟标准,HACCP体系和《出口肉类食品企业卫生要求》进行建设,建成全封闭自动化屠宰加工流水线2条,冷却排酸库、调温式分割包装车间、容量为5000吨的冷藏库一座及制冷、动力机房、污水处理设施和其他附属的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于8月22日开始试产。该生产线可年产精分割牛羊肉1.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实现利润2960万元,上缴税金1100万元,直接吸纳500人就业,直接带动3400户、间接带动15000户农民脱贫致富,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生产线项目建设过程中,省、州、市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实地调研,检查指导项目建设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上把该项目作为发展畜牧产业的龙头,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建设工地现场办公,进行督促指导,为企业排忧解难。特别是今年四月,针对公司存在的问题,市上派出专门工作组,帮助公司明晰资产,改组董事会,健全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加强企业管理队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项目建设步入良性循环,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转。这些举措,是企业项目建设顺利进行的动力所在,也更加鼓舞了公司员工的士气,增强了清河源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展望企业发展前景,我们豪情满怀。全体清河源人决不辜负省、州、市各级领导和乡亲们的殷切期望,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省、州、市各方面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下,以“打响清真品牌,争创一流企业”为目标,以“追求完善品质,奉献绿色生活”为宗旨,狠抓生产经营,强化企业管理,开拓国内外市场,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打造全国清真食品生产基地,为追求完善品质,奉献绿色生活而开拓进取。
荣任不忘责任认真履行委员职责
马世英是成功了,八坊集团公司是壮大了,但马世英并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他积极捐资助学,以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和各类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款达200多万元。马世英的所作所为,受到省委书记苏荣、原省委书记宋照肃、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克俭、省长陆浩、原省政协主席杨振杰,省人大副主任丁泽生、副省长杨志明、省政协副主席李宇鸿、拜玉风等省上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由于马世英委员2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以及他为家乡经济建设所做的贡献,再加上他的优良品德,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爱护他。马世英委员除担任省、州、市政协委员外还担任省工商联执委、临夏州慈善协会理事、临夏州消费者协会理事等职。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马世英深感肩负的担子很重。他特别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努力学习人民政协的有关理论与知识,积极为家乡兴旺发达献计出力,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每当进入各种场合,与各级党和政府领导人共聚一堂参政议政时,他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自担任政协委员以来,他在业务繁忙之余,总要认真思索,努力建言献策,积极履行职责,并多次提提案提建议。多年来,他先后向州、市政协提交提案和建议17条,这些提案都是他在深入了解民情,听取群众意见,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基础上一笔一划写成的。其中关于临夏市市貌等4件被市政协列为重要提案并已落实,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朴实而又真挚的肺腑之言,字字句句无不折射出一个回族民营企业家高尚的人格和魅力,渗透着一个企业家追求卓越人生、奉献社会的挚诚和执着的精神。
作为民营企业家,马世英对前途满怀信心,而作为省政协委员、州、市政协常委,他将一如既往,积极参政议政,为临夏市的经济发展,为全市的脱贫致富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