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1日,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日子,将深深镌刻在宁夏发展的历史上!这一天,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宁夏“沿黄经济区”正式列入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标志着宁夏“沿黄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建设沿黄城市带,推动全区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决策,到打造“黄河金岸”的战略构想,再到“沿黄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率领回汉儿女在黄河两岸,铺展着一幅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美丽画卷。
建设西部最具吸引力、最富魅力、最具人气的发展高地—— 发挥集群优势
“十一五”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利用宁夏沿黄地带集聚10座城市的优势,打造“沿黄城市带”。
2010年2月10日,宁夏沿黄经济区座谈会在银川召开,标志着宁夏沿黄经济区的规划编制启动,宁夏人民依托黄河新一轮的建设发展拉开帷幕。
自治区主席王正伟说:“建设跨区域的城市群是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古往今来,世界主要城市群都是因河而生、依江而建、靠海而兴。有水就有灵气,就有生机,就有活力。宁夏唯黄河而存在,依黄河而发展,靠黄河而兴盛。宁夏沿黄河分布的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平罗、青铜峡、灵武、贺兰、永宁、中宁10个城市以43%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宁夏全区61%的人口,9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94%的财政收入,已具备建设经济区和城市带的基础。”
“天下黄河富宁夏。” “沿黄经济区”是宁夏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这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承载力不断增强,现代产业集聚区基本形成,人均基本公共服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已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具备建设辐射能源“金三角”及毗邻地区方圆500公里、2700多万人口,最理想的生产生活服务基地和大型城市群的良好条件,发展潜力巨大。
通过“沿黄经济区”建设,预计到2012年宁夏沿黄城市带人口将达到400万,占全区总人口的60%以上,GDP达到1300亿元以上;到2020年,沿黄城市带的人口将达到500万,城镇人口达到400万,分别占全区的71%和94%,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GDP将跨过3000亿元大关,宁夏将会迎来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黄金期,真正迈上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建设“沿黄经济区”、打造沿黄城市带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工程。
加快沿黄城市同城化步伐,推进交通运输、公共服务、金融结算一体化,不断缩小时空距离。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承载能力,形成紧密相连、功能互补、特色突出、产业配套的现代化城市集群。将银川建成国际化大城市。通过发展大产业,进一步完善现行产业体系。提高城市集聚功能。大力发展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合作,使银川成为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人员进入中国的门户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化大城市。“沿黄经济区”将成为西部地区最具吸引力、最富魅力、最具人气的发展高地。
打造引领西北、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依托农业优势
宁夏“沿黄经济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河套灌区是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7个重点发展区域之一。
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引黄灌溉条件便利,土地肥沃,有耕地1600多万亩,待开发荒地1000多万亩,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工业污染少,农产品(18.33,-0.31,-1.66%)品质优良,农业优势十分明显。
“十一五”期间,宁夏出台了《宁夏百万亩设施农业发展建设规划》,加快调整种植结构,通过“政府推动、农民参与、市场引导、科技保障”的运行机制,在北部引黄灌区,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高端、精品、高效设施农业;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集中发展以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截至2010年年底,宁夏全区设施农业已达105.78万亩。
依托“塞上江南”的独特优势,宁夏正着力打造引领西北、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如今,“沿黄经济区”“四带四区三基地”现代农业格局已基本形成:以中宁为核心的枸杞特色产业带,以吴忠为核心的清真食品产业带,以银川、吴忠为核心的奶产品产业带,以吴忠、中卫为核心的特色林果业带;以中卫为核心的压砂瓜产业区,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区,以灵武、中卫、中宁为核心的红枣产业区,吴忠、中卫的高酸苹果产业区;建设优质商品粮基地、农作物制种基地、百姓菜篮子基地。
建设煤化工和新能源基地—— 利用能源优势
宁夏煤炭资源储量大、品种全、品质优、开发条件好,已探明储量超过300亿吨,远景储量2027亿吨。风能资源丰富,预计总储量为2253万千瓦,是全国太阳能辐射的高能区之一,全区可用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建设的土地面积约700平方公里,太阳能光伏电站可开发规模约1750万千瓦。
“宁夏发展的优势在能源,发展的潜力在能源,发展的未来在能源。宁夏的煤炭、风能、太阳能等资源集中在沿黄这一区域,建设沿黄经济区,要又好又快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加快发展以太阳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积极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自治区主席王正伟说。
据了解,至2020年,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总投资将达到2055.66亿元,全部项目建成后,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将建设成为以煤炭、电力、煤化工三大产业为支撑,全国重要的千万千瓦级火电基地、煤化工基地和煤炭基地。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GDP年均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
自治区发改委主任袁进琳表示,宁夏“沿黄经济区”将以宁东基地为龙头,纳入太阳山能源化工基地、石嘴山化工工业基地,以及中卫美利工业园、中宁石空工业基地等南部工业园区,规划建成沿黄能源化工产业带;以太阳山开发区为基地龙头,包括银川高端材料基地、青铜峡镁铝材料基地、石嘴山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三大重要基地,规划建成沿黄新材料产业带。
整合区域性商贸物流产业带—— 发展区位优势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沿黄经济区既是连接西北地区与华北、东北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新亚欧大陆桥国内段的重要交通枢纽。
“沿黄经济区”的区位和综合交通优势日益凸显,构建银川、吴忠为核心,石嘴山、中卫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商贸物流产业带,呼之欲出。
以银川为核心,连接吴忠,形成兼有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大银川商贸服务圈。银川凸显中心大都市地位,成为综合性的西北商服中心,打造成为重要的农业初级产品与农副加工产品的交易中心,同时成为重要的机床机械、电子产品交易中心。吴忠以回乡文化与回族人口聚集为依托,发展回族特色商业街,发挥清真食品与穆斯林产品生产重要基地功能,打造清真食品与商品的服务销售中心。
以石嘴山市为“北翼”的生产资料贸易服务圈。充分利用惠农物流中心的功能,构建生产资料贸易服务为主的商贸服务圈,尤其集中在能源化工、精细化工以及冶金、建材产品;石嘴山市资源重化工业职能鲜明,建成西北重要的工业品交易中心。
以中卫为“南翼”农产品商贸物流圈。在南部区域,以中卫物流基地为核心,构建农产品销售及生产资料转运服务为主的商贸服务圈。发展多种农产品商贸市场,建成沿黄城市带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商城。中宁不断扩建枸杞的商贸市场,同时组建综合型的农副食品贸易城;中卫则在农产品销售物流中心基础上,不断充实自身的其它商服功能。
构建面向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的开放平台—— 立足人文优势
随着“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决策的提出,近年来,宁夏内陆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0%;面向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0%;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年日经旅游人数超过10万人次;年出国劳务人数达5万以上。
作为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回族与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民族信仰相同、习俗相近,在许多方面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同时,宁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回族优秀文化、西夏遗存文化、大漠黄河生态文化等文化特色鲜明。以穆斯林文化为纽带,建设发展沿黄经济区,宁夏大力发展与阿拉伯国家以及穆斯林地区的双边关系与合作,具有显著优势。
充分发挥回族自治区的独特优势,以中阿博览会为平台,重点推进面向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的开放,“沿黄经济区”将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
建设三大中心:一是经贸文化交流中心,将沿黄经济区建成为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经贸文化交流合作与文明对话的主阵地。二是国际穆斯林投资承接中心,推进与阿拉伯国家金融机构合作试点,把沿黄经济区建成我国承接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投资的重要平台。三是清真食品认证中心,促进国家批准宁夏清真食品认证中心,推动中国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建设四大基地。一是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集散地。打造“宁夏清真”品牌商标,将宁夏沿黄经济区打造成为我国最大的集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研发、生产、展示批销、保税出口一体化的集散地。二是国内外产业转移承接地。以项目对接为纽带,以园区为载体,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重点建设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四大承接地,同时规划建设一批东西共建产业区。三是国际穆斯林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服务的国际旅游。四是内陆开放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发展人才培养培训与国内外人才交流,重点培养阿语人才,将宁夏建成为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合作的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