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被誉为“小商品的海洋、购物者的天堂”的浙江义乌,隆冬季节也能感受到井喷式发展的热浪。这里不仅高楼旺铺林立,还有不同肤色的客商以及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
走在义乌的大街小巷,随时可以看到外国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肤色,讲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他们云集义乌,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外国人中,穆斯林又占据着绝对优势的数量。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从无到有,迅猛发展,成为享誉中国乃至世界的著名国际专业商品市场。大量经商务工的外国穆斯林涌入义乌,在这座“中国小商品城”中谈生意、做买卖。由于语言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穆斯林跟进了这一地区。这其中,宁夏一大批会讲阿拉伯语的青年走出大山,来到义乌。他们不仅实现了就业、创业梦想,增长了见识,改变了生活,同时也为中国与中东、非洲、中亚、南亚等地商贸流通架起了语言交流的“金桥”。
穆斯林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
浙江是我国伊斯兰教较早进入的省份。杭州凤凰寺是著名的东南沿海四大古寺之一。历史上,信奉伊斯兰教的元代回族聚集在这一地区,元代的义乌有不少官员是回族。据康熙本《金华府志》记载:义乌元代回族官员有17人。明、清、民国时期,义乌穆斯林人口无法查考。新中国成立后,义乌县历年的回族人口统计(据《金华志》)为:1953年2人,1964年11人,1982年19人,1989年时仍为19人。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逐渐扩大,开始有新疆的维吾尔族和西北回族商人前来义乌进货。他们肩扛手提,大包小包往西北贩运。巴基斯坦、阿富汗商人也来进货了。生意之余,他们最初在各自居住的宾馆饭店自行礼拜。到本世纪初,中外穆斯林人数急剧增长。据《义乌清真寺简介》记载:2000年,义乌有中外穆斯林260人。2001年,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商人较多的红楼宾馆设立了经批准的全省首处县级接纳国外穆斯林的伊斯兰教临时活动场所。
由于商人活动性很大,统计确切的人口数字难度较大。我们从穆斯林参加聚礼的人数也可窥斑见豹。2002年聚礼人数多时有500余人;2003年10月,广交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义乌博览会期间,聚礼人数达1500多人;2004年4月,广交会期间聚礼人数达2000多人。2005年以来,聚礼人数继续增加,多时达5000人。
政府有关部门和当地清真寺阿訇对在义乌生活、经商的穆斯林做了综合估算:目前在义乌的中外穆斯林达两万余人,其中国外穆斯林占60%左右。国内穆斯林主要为来自宁夏、河南、云南的回族和新疆的维吾尔族同胞。
清真寺周五有5000名穆斯林聚礼
在大量的穆斯林到来之前,义乌一直没有清真寺。由于中外穆斯林的聚集,短短几年时间,这里冒出了数个礼拜场所。为了把官方批准的和民间自行建立的活动场所区分开来,这里把前者称为“清真寺”,后者称为“活动点”。人们常把一地清真寺的建立作为伊斯兰教进入该地的标志。
上世纪90年代末,在义乌的巴基斯坦、阿富汗穆斯林商人以及我国西北地区的维吾尔族商人逐渐增多,他们多住在红楼宾馆。穆斯林对礼拜特别重视。开始人少时,他们在宾馆的房间里礼拜。后来人多了,房间太小,过道里都站满了人。宾馆为了留住客人,把会议室让出来给穆斯林旅客作礼拜场所。过一段时间,又容纳不下,再改换地点,把宾馆5楼的仓库改做礼拜殿。2001年,红楼宾馆礼拜点被批准为义乌首家伊斯兰教临时活动场所,伊斯兰教正式进入义乌,站住了脚。
2002年9月,义乌市政府出面承租了位于义乌南门街200号500平方米的二楼大厅作为穆斯林礼拜场所。2004年8月,这个礼拜殿搬迁至江滨西路90号,即原义乌丝绸厂。那一时期的礼拜殿还相对简单,是利用旧厂房进行简单装修,面积为2500平方米。点数一下大殿里的吊扇,就有168个。粗略计算,大殿站满约5000人,这在全国可居前5名。
由于义乌的穆斯林人数不断增多,穆斯林不得不在院子里、台阶上铺上草席来礼拜。2007年,为改善他们的礼拜条件,义乌市政府对江滨西路的清真寺进行扩建,以适应穆斯林礼拜的需要。这座清真寺被当地穆斯林称为“义乌清真寺”或“清真大寺”。
红楼宾馆的礼拜点一直保留了下来。其后,华都宾馆、滨江宾馆也仿效红楼宾馆,为穆斯林旅客设立礼拜场所。以宁夏回族阿拉伯语翻译为主的穆斯林,2004年和2006年分别在义乌五爱新村、樊村新村建立了礼拜场所,他们将这样的场所命名为“五爱阿语翻译活动中心”和“樊村阿语翻译活动中心”。
历史上,清真寺具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除穆斯林聚众礼拜外,也是他们交流聚会、庆祝节日、办理婚事、举行殡仪、学习宗教文化、排解纠纷、进行体育锻炼等活动的场所。目前,义乌穆斯林会礼、聚礼全部集中在义乌清真寺举行。
阿语翻译架起中外友谊的桥梁
企业家、翻译、餐饮业从业人员基本上可以大致概括为国内外穆斯林在义乌的主要职业类别。
外国穆斯林来义乌就是经商进货。这些穆斯林商人文化程度普遍较高,有经济头脑和一定的财力。他们在义乌开办贸易公司,把大量中国货物销往各自的国家。有人介绍说:“有一个阿拉伯人,就有一个公司;有多少阿拉伯人,就有多少个公司。”此话虽稍嫌夸张,但也折射出在义乌立足发展的外国穆斯林公司之多。最早来义乌经商贸易的外商是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商人,以后是中东国家,以阿拉伯国家为主。近两年来,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商人也大量涌入,使得义乌的外国人逐渐多了起来。
阿语翻译是义乌回族的主要职业。目前,义乌的阿语翻译已有3000人之多,其中60%是宁夏人,他们大都来自吴忠市。为此,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人民政府专门在义乌设立办事处,把阿语翻译作为一个品牌劳务产业发展。此外,河南、云南等地的回族各占10%。目前,阿语翻译人数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加。
如今在义乌从事翻译工作,一般月收入在1500-3000元。房子年租金为5000-7000元。
马进良,宁夏同心人,西北民族大学阿语专业毕业,在义乌一所外国语学校任教,为当地人教阿拉伯语,为阿拉伯人教汉语,月收入4000元。他已经把义乌作为自己的家。
目前,有80多名宁夏青年在义乌拥有自己的外贸公司或企业办事处,涉及五金、餐饮、仓储、外贸、服装等多个领域。大凡从事中介贸易公司的回族老板,80%是从翻译起步的。他们一般是先做翻译,熟悉了一些经商之道并有了一些积蓄之后,改做外商代理或自己开公司做买卖。来自宁夏青年安德鲁斯国际贸易公司的陈建军介绍,他所在的公司用工40人,绝大多数是回族,全都会翻译工作。他说,仓库管理员都懂外语,外国客户来了,交流起来非常方便。陈建军曾被评为2005年度义乌市先进工作者,同时为家乡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牵线搭桥。
“阿语翻译的‘热需求’促生了一批阿语学校,阿语学校又掀起了学习阿语的热潮。阿语翻译为促进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东、非洲等地国家的商贸往来架起了语言的‘金桥’。”宁夏回族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工作人员呼宁平介绍说。他同时介绍,现在阿语翻译已经成为吴忠市劳务输出的品牌,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所认可。
政府通过鼓励一部分综合素质较好的阿语翻译人才出国经商创业,带动更多的有志青年走出去,和内地形成点对点互动,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阿语翻译这一劳务产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按照这样的目标,义乌、广州、石狮等穆斯林商务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可以成为培养阿语人才、输出阿语人才的中转站和培训基地,同时以穆斯林聚居地商业大城市为桥头堡,推动和促进以劳务产业带动民族产品及企业向外发展,逐渐将阿语人才和商业活动从中国内地市场辐射到中东和非洲、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