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代夫共和国(原名马尔代夫群岛,1969年4月改为现名)位于南亚,是印度洋上一个岛国,由1200余个小珊瑚岛屿组成,其中202个岛屿有人居住。东北与斯里兰卡相距675公里,北部与印度的米尼科伊岛相距约113公里。是亚洲第二个小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珊瑚岛国。南北延伸650公里,地形狭长低平,平均海拔1.2米。南部的赤道海峡和一度半海峡为海上交通要道。全国属热带雨森气侯,炎热潮湿,无四季之分。年平均气温28℃,年平均降水量1900毫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岛国。
马尔代夫历史悠久,大事频繁,除了16世纪被葡萄牙短暂占领外,它一直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为英国的保护国,并在1965年获得完全独立。那一年它也加入了联合国。该国实行联邦制,被选举的总统为国家元首。公元前5世纪雅利安人来此定居。公元1116年建立了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苏丹国,前后共经历了六个王朝。自1558年始葡萄牙对其实行殖民统治。在塔库鲁法努领导下,马尔代夫人民举行了起义,1573年光复祖国。18世纪又遭荷兰入侵。1887年沦为英国保护国。1932年,马尔代夫改行君主立宪制。1952年成为英联邦内的共和国。1954年马议会决定废除共和国,重建苏丹国。1960年英、马协定规定英租用甘岛基地30年。1965年7月26日马尔代夫宣布独立。1968年11月11日改为共和国,实行总统制。虽然官方历史记载马尔代夫起源于12世纪,但文学作品和考古却发现马尔代夫的历史可追溯到先伊斯兰教时代。马尔代夫曾是那些出海远航的伟大探索家们的中转站,这远远早于欧洲航海史。
第一次提到马尔代夫是在二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托勒密(Ptolemy)的著作中,其中他提到了斯里兰卡西面1378个小岛的地方,指的就是马尔代夫。自从那时起,许多航海家不断提及马尔代夫:14世纪末的Pappus Alexandria提到了Taprobane岛和1370个相临的岛屿。底比斯人Scholasticus曾航行到印度马拉巴尔海岸,他提到了“一千个小岛和那里险恶的环境:因为那里的磁石海岸会导致铁皮船的触礁沉没”。9世纪的波斯商人Suleiman曾横跨印度洋,他写到:“在这个名为Herkend的洋面上有将近1900个岛屿,统治者是一个女人,财富不可记数”。马还曾跟随郑和的远航队在1433年到达东非,他在他的海岸调查中证实,商船来到马尔代夫进行贸易,购买这里的绳子。明朝时,中国人非常熟悉这些岛屿,称这里为“伏在水下的山脉”(流沙),并记载了这里的气候、地理和风土人情。
马尔代夫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居民岛上不食猪肉,不饮酒,严禁偶像崇拜,妇女出行必须穿遮体长裙,男士不能穿短裤。外国游客在度假酒店内不用遵守此规定,但到了马累等当地居民岛,就必须入乡随俗了。马尔代夫居民大多是虔诚的穆斯林,讲礼貌、重礼节、淳朴好客,每天会进行五次祷告。而星期五的伊斯兰教安息日则是他们每周的星期假日,商店、学校和公共场所都会在这一天关门歇业。马尔代夫融合来自于古代世界各地的海上移民所带来的丰富、多元的文化;当地传统音乐与舞蹈则深受东非文化影响,如击鼓与乐曲等;另受南亚文化影响,当地的饮食文化尤其凸现;马尔代夫的妇女则不同于南亚次大陆国家普遍对女性采取的隔离主义,而是活跃在主要社会活动中。首都马累的政府、军队、警察局等机关皆可见其影踪。而在其它原住民岛中,男人终年漂泊于海上捕鱼讨生活,女性则扮演持家照顾老少的角色。毕竟群岛国家,海洋是原住民终年所依存的资源,故海洋子民自然以海洋文化来呈现这支独立民族的风情了。
在印度洋宽广的蓝色海域中,有一串如同被白沙环绕的绿色岛屿-马尔代夫群岛。许多游客在领略过马尔代夫的蓝、白、绿三色后,都认为它是地球上最后的乐园。有人形容马尔代夫是上帝抖落的一串珍珠,也有人形容是一片碎玉,这两种形容都很贴切,白色沙滩的海岛就像一粒粒珍珠,而珍珠旁的海水就像是一片片的美玉。西方人喜欢称呼马尔代夫为“失落的天堂”。
99%晶莹剔透的海水+1%纯净洁白的沙滩=100%的马尔代夫,千万别惊讶被99%海水所环绕的马尔代夫拥有数千种鱼类,这里是鱼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