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伊朗革命以来,中东地区还没有发生过如此剧烈的政治动荡,阿拉伯世界长期存在的独裁突然显得摇摇欲坠—2月11日,声势浩大的民众把穆巴拉克赶下台,迫使这位铁腕统治埃及近30年的总统向军方交出权力—仅仅一天前,他还挑衅般地拒绝辞职,将摇摆不定的人群推入更激烈的抗议之中。
威胁对于穆巴拉克来说并不陌生。自1981年掌权以来,穆巴拉克先后逃过了三次暗杀,粉碎了伊斯兰极端分子发起的各种反对运动,帮助埃及毫发无损地摆脱了周边地区风起云涌的冲突,但他没有躲过埃及人民的愤怒。
与政治动荡相伴随的是埃及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经济危局中。埃及全国性抗议让整个银行系统关闭了10天,埃及股市在连续暴跌后停业,主要股票自1月份以来下跌超过两成,超过金融危机对其的打击。而埃磅对美元的比价近日跌至6年来最低水平;此次危机中旅游活动几乎完全停滞,预计今年埃及的旅游收入将减少超过四成(去年其旅游收入达到120亿美元);此外,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日前将埃及的主权债务评级由Ba1下调至Ba2,前景展望定为“负面”,使埃及投资受到重大影响。很多分析机构把去年12月份预测的埃及2011年经济增长6%下调为1%至2%。对于这个有着8000万人口的国家来说,保持年均7%的经济增长速度方有可能创造足够的就业。 埃及并非孤立事件。事实上,穆巴拉克是两个月里,阿拉伯世界第二位被人民赶下台的统治者。1月14日,一直被认为是非洲最稳定的阿拉伯国家突尼斯突发动乱,统治这个国家长达23年的总统本·阿里仓皇出逃。两天后,也门大学生在首都萨那发出愤怒的抗议声。随后引发警民冲突,迄今局势未明;埃及,无疑是阿拉伯系列骚乱的一个高潮,但并不一定意味着终结。
作为阿拉伯世界最大的中心国,穆巴拉克则一直是沙特、以色列和美国等国制定中东政策时需要考虑的关键人物,他的下台让这一地区长达数十年的权力平衡可能会就此打破。西方各国政府同时担心,刚刚砸进阿拉伯专制统治这潭死水的巨石,将会掀起“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冲击整个阿拉伯世界。
社交媒介对这些抗议活动起了推波助澜作用,贫穷的埃及拥有成熟的精英阶层、受到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他们利用互联网在穆斯林国家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力量。这对阿拉伯世界及其他国家是一个警示—从北非到沙特再到缅甸。阿拉伯联盟22个国家几乎所有的领导人都在突尼斯和埃及事件之后,被罗列出来进行分析,哪些人的统治更脆弱。最新的阿拉伯猜谜游戏是:“谁将会是下一个?”
阿拉伯世界的巨大不确定性,给全球经济带来严峻挑战。导致突尼斯和埃及两国领导人下台的动荡可能会蔓延至中东的石油生产大国,这令石油市场感到担忧。科威特最高石油委员会委员阿提基曾预言,倘若埃及动荡延续下去,全球石油价格2011年上半年就可能超过每桶110美元。委内瑞拉石油部长拉米雷斯更警告称,如果埃及危机升级导致苏伊士运河停运,油价就可能升至每桶200美元—如果这一天来临,埃及骚乱将不可避免地殃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