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近日正式公布,这部《纲要》能给甘肃省人民带来哪些鼓舞人心的重大信息?记者为此采访了原甘肃省经济研究院院长魏立桥、省政府政策研究室财贸处副处长王虎中博士,两位专家认为《纲要》中多处提到了甘肃,为我省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做好本省具体工作奠定了基础,对甘肃今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结构调整】应成甘肃省主攻方向
曾参与甘肃省“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的魏立桥,首先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给予了高度评价:“《纲要》具体描绘了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他说,《纲要》中大篇幅地提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因此我省应把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当成主攻方向,实现资源的最大优化配置,对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进行全方位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魏立桥认为,省委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符合我省发展实际也顺应国家发展形势,兰州新区、河西地区新能源、陇东南的煤电化及铅锌基地、金川公司的镍钴新材料等重大战略决策均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切中了甘肃经济发展命脉。我省一定要着力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医药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取得创新。“与此同时,我省还要努力消除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制约,从交通上打开突破口,尽快建成快速交通网路,成为连接欧亚大陆桥、连接西南的快速大通道。另外,《纲要》指出将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有序推进轻轨、地铁、有轨电车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这都为兰州市乃至全省破解交通拥堵问题指明了方向。”魏立桥最后补充说。
【增粮规划】带来新的机遇
《纲要》提出,今后要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重点发展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产品。“这对我省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我省虽然干旱少雨,但采用祁连山雪水浇灌的大片良田在温差大、阳光足的作用下,拥有省外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病虫害少、糖分足的优势,再加上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省内玉米产量持续上升,我省提出的粮食增产目标与国家宏观布局不谋而合,应该积极争取将我省发展计划列入国家的总盘子,争取培养一批产粮大县。”谈到甘肃农业发展走势,王虎中显得很有信心。他说,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我省的葡萄、玉米制种、啤酒大麦也都在全国很有优势和影响力,对贯彻落实国家提倡的安全农业有很大帮助。
【发展新能源】甘肃有较好基础
“发展新能源也是《纲要》中的一个重点,是今后国家倡导的一个重点发展领域,而地处内陆的甘肃省在这方面拥有较好的基础。”王虎中如此认为。
他分析说,《纲要》指出,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优先发展大中城市、工业园区热电联产机组以及大型坑口燃煤电站,这些方向都非常切合我省的实际情况,近几年,以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发已在我省形成气候,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已获得国家核准和支持,去年风电装机就已超过500万千瓦,其对我省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这反映出,我省在转变传统观念后,已找到了一个突破点,下一步要加大开发力度,吸引更多的省外企业入甘投资建厂,使其成为甘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有力支撑点。
【循环经济】甘肃省走在全国前列
“《纲要》提出,要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这也为我省做好这两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从污染减排入手,推进火电、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的二氧化硫治理,实施好生活污水、医疗废弃物以及农药污染的处置等,使国家对我省提出的针对性要求在今后5年内落到实处。”魏立桥如此表示。
王虎中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纲要》浓墨重彩的部分,提出了要推进甘肃省等循环经济示范试区、点的建设。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循环经济示范省份,我省早已制定出了总体规划,分解了各项具体指标,可以说在全国走在了前列。但却存在产业不够大,循环水平不能全面发挥作用的“硬伤”。今后须做到产业发展和水平两个轮子共同驱动,只有产业做大了,才能实现系统的有效循环。
【西部开发】兰西经济区入规划
“《纲要》再次指出要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其中涉及到关中—天水和兰州—西宁经济开发区,并首次将兰州—西宁经济开发区列入规划中,可见国家对推动这些区域的发展寄予厚望。”王虎中认为,我省风电新能源、旅游、中药材等都有优势,国家给予扶持后都会促进大发展。而且,由于我省的特殊地理位置,把我省建设成为各民族团结的示范区、西部重要生态屏障区,交通、油气大通道等方面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另外,国家决定对老少边穷地区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并逐步减少市级配套资金,这对破解我省财力不足的现状均有很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