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010年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总结表彰暨2011年灾后重建动员大会召开
青海新闻网讯 初春的玉树春寒料峭,但在寒风掠过的草原,灿烂的阳光,雪映的红柳,飘扬的国旗,新民居、新道路,新校园、新医院、新电站、新笑脸、新憧憬……处处传递着新春的讯息。
携手走过近一年,在玉树大地震这片雪域高地上,发生着惊喜的变化,生长着美好的希望――
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取得伟大胜利,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开局之年取得阶段性建设成果。4个多月时间,经过紧张艰苦的努力,高密度、大强度的工作和昼夜奋战,完成投资50.1亿元,开工项目298个。其中,城乡住房项目149项,基础设施项目32项,公共服务项目65项,和谐家园项目51项,特色产业及服务业项目1项。
2011年玉树灾后重建计划完成全部重建项目规划设计和农村住房重建,完成大部分城镇住房重建,开工建设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项目,实现重建任务大头落地。计划安排投资200亿元左右,力争形成实物量150亿元。目前项目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准备等多项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基本落实。
……
又是春天,不同的是,最先新建的一大批民生工程,让玉树这片高寒之地今春分外温暖;正在全力推进的新一年大规模重建行动,让玉树的新春在雪域之中豪情激扬。历史见证着建设者们的坚韧不拔、忘我奋战,见证着灾区群众的感恩自强、奋力前行。历史也将永远铭记这场迄今为止在高原开展的最大规模灾后重建,铭记这场超越过去、推进跨越发展的宏伟建设。
以民为本,科学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玉树特殊的地理区位、特殊的生态环境、特殊的民族文化,更加决定了灾后重建工作的复杂性、敏感性、重要性和艰巨性。
4月14日,玉树强烈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超前考虑,在第一时间启动了玉树灾后重建工作。2010年重建的二百多个日日夜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协调小组直接指导下,省委省政府切实负起责任,全省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各方援建力量顽强奋战,科学、依法、高效、和谐重建,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为实现三年重建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推进重建进程中,我省坚持突出极重灾区、重灾区,统筹兼顾一般灾区的原则,从一开始就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方针,优先建设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同时,统筹安排道路、供水、排水、燃气、电力等生产生活及城乡基础设施。
2010年玉树灾后重建提出的“完成大部分农牧民住房建设,开工建设大部分城镇居民住房,全面完成可修复住房维修加固任务”的年度目标任务,紧扣民生主题。
注目玉树地震灾后重建进程,每一步都浸透着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科学运筹――
震后第2天,我省就派人到四川学习经验。
震后第5天,玉树地震灾区受灾群众基本实现了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帐篷住、有病能医治、御寒有棉衣“五有”安置。
震后第7天,省委省政府召开了第一次灾后重建工作会议。
震后第20天,玉树禅古、甘达村新社区建设奠基,玉树灾后重建正式拉开序幕。
震后第34天,经过21天的紧张施工,玉树州孤儿板房学校顺利建成。
震后第86天,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第一批项目开工仪式举行。
震后第122天,玉树灾区第二批重建项目举行开工仪式。
震后第187天,首批34户农牧民喜迁新房。
震后第一个冬天来临前,部分受灾群众搬进了新居,部分受灾群众住进了温暖的棉帐篷。
震后第一年仅仅二百来天时间,一大批事关民生的重建项目整体推进和实施,极大地增强了灾区广大干部群众恢复重建的信心,增强了克服困难、重建美好家园的勇气和决心,有力地稳定了灾区人心,促进了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的有效恢复和精神家园的重建。
这一年,科学规划引路,保证了灾后重建正确方向。牢牢把握重建目标和定位,我省坚持谋定而后动。着眼于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协调,配套编制了结古镇控制性详规、住房建设、土地利用等10个方面的专项规划,确定了6大类、1579个重建项目。在规划编制中,强调体现灾后重建与跨越发展的统一,规划了一批具有先导性、支撑性、发展性的基础设施和改善民生的工程。对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重在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升支撑作用和保障能力;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重建,重在覆盖城乡、健全体系、完善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对城乡居民住房重建,重在优化空间布局、完善配套设施,体现安全、适用、经济、环保、节能和美观,推动农牧民适度集聚,加快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这一年,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玉树地区6县19个乡镇共开工建设农牧民住房11655户,占2010年计划的98.9%,占三年重建计划的69.7%。共开工城镇居民住房重建项目13667户,占2010年计划的102.4%,占三年城镇居民住房重建任务的72%。完成9509户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任务。50座寺院的僧舍和公建设施开工建设。
这一年,事关民生的一大批项目快速实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取得了积极成果,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第三完全小学、州红旗小学等13所学校、玉树州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藏医院等一批项目主体工程封顶,今年下半年即可投入使用。
这一年,市政公共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结古镇城区沟道排洪除险加固工程通过验收。扎西科路(西同路)、红旗路等9条市政道路正在建设中。结古至巴塘机场公路单幅加宽工程、国道214线450公里病害整治、省道308线单幅加宽工程全面完成。结古镇供水中心、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开工建设,西杭燃油发电机组、LNG加气站竣工投产,110千伏三县联网工程,结古中心变电站开工建设。
民生重如泰山。玉树地震发生后,我省一方面推动国家支持玉树灾后重建政策的落地,另一方面研究制定了我省关于财税、土地、金融、产业扶持、社会保障等16项配套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对灾区群众的各项生活救助政策。
为了提高学校复课质量,我省采取搭建活动板房教室、异地就读等措施。同时,积极推动发展绿色产业,建设标准化温室大棚1569栋。灾区商贸流通活跃有序,卫生防疫实现全覆盖,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社会管理进入了常态化。
…….
地震的痕迹渐渐抚平,新的生活冉冉升腾。
玉树州孤儿学校,这所震后胡锦涛总书记曾亲临、在黑板上写下"新家园,会有的!新校园,会有的!"12个大字的学校,一个月后就实现了总书记的期望。从那一刻起,草原上搭起的崭新板房学校里,又响起朗朗读书声。
玉树灾后重建当年,先后两批开工建设的项目,主要为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谐家园、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就在那片被地震夷为废墟的土地之上,安冲乡吉拉村尕查社住房入住仪式举行,甘达村新房入住仪式举行,仲达乡尕拉村尕拉社农牧民住房入住仪式举行,禅古村重建房屋全部建成……
不到一年时间,在平均海拔4千米之上的建设高地,被地震震毁的交通道路正常运行;新建的科技农业日光大棚结出红彤彤的草莓、绿油油的辣椒;一户户农牧民欢歌笑语庆祝新家园开工建设,喜悦地搬进漂亮的新居……
伟大的建设奇迹,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着幸福生活。
禅古村第一户入住新居的老支书阿才感慨:"想都没有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们就住进了这么好的新房,我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援建的施工人员,感谢全国人民对我们的支持与关怀。"仲达乡电达村藏族青年丹增仁青在新居落成乔迁的日子,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在自家新房门前跳起奔放的藏族舞蹈。
哈秀乡岗日村、甘宁村30户农牧民同一天搬进新居,看着采用新型建材建造的明亮、保温的新房,高兴地说:好得很,好得很!感谢党、感谢政府!
藏族司机智美驾车驶入新建的我国海拔最高的玉树天然气加气站,自豪地成为青海玉树第一个用上清洁无污染能源的玉树人。
结古镇代格村村民格来边摘着草莓让客人品尝,边自信满满地说:"我们要让代格草莓、代格辣椒打出牌子来。"
当生活日益被温暖包围,当幸福生活铺开新篇章,地震残留的瓦砾黯然寂寥,地震带来的创伤静静融于心底,在不断推进的新玉树建设中,玉树人民不断迎接着新生活,提升着生活品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倍增。
携手同心,跨越千山万水鼎力援建
千万里无数人牵挂着玉树,千万里无数援建者奔赴玉树,千万里连起的是血浓于水中华民族深情厚谊,千万里架起的是党和玉树人民之间的连心桥。
实施对口援建,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部署,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根据国务院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协调小组对口援建工作会议部署,援建力量迅即集结,中国力量源源不断进入玉树,他们把援建玉树灾区当作建设自己的家园倾注深情、倾力而为。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水利电力集团四大央企,北京、辽宁2个对口支援省市,讲大局,讲奉献,急灾区群众之所急,想灾区群众之所想,克服高寒缺氧,施工期短、交通不便、生态脆弱和建筑资源严重不足等特殊困难,把灾后重建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施工力量、技术、装备等优势,用非凡的毅力、智慧和心血为建设新玉树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玉树重建的大战场,有参加过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一流施工队伍,有参加过三峡大坝施工的王牌军,有参加过青藏铁路修建的突击队,有来自赫赫有名的央企队伍,有来自北京、辽宁等省以及省内西宁、海西、海东、海南等地区的对口援建队伍……
千万援建者同行动,千万奇迹同创造。
这里地处偏远施工材料运输困难,这里高寒缺氧施工困难,这里冬季漫长有效施工期短,但在这里,中国施工速度、世界施工奇迹,在援建队伍坚忍不拔的努力下不断创造,勃勃生机在拔地而起的一座座新校舍、新住房中展露,在格桑花盛开的玉树草原上绽放。
央企援建,追求社会责任,"卓越品质"在援建中彰显。"一流的工作标准、一流的施工质量、一流的施工速度!"在玉树灾后争分夺秒的重建阶段,四大央企勇挑重建重担,建筑铁军走来了,通讯巨头走来了,国家电网在向玉树延伸……
在玉树,央企让人们感到一股股巨大的能量在释放,让人们对新玉树建设倍增信心。
北京援建,追求高标准,"首都形象"在援建中树立。玉树重建任务艰巨,北京市召开专题会议,对援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从有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织北京建工集团、市政路桥控股公司、北京住总集团、北京城建集团四家市属强势企业,承担起玉树大批重建项目,在施工中体现了"首都速度"和"首都形象"。
辽宁援建,追求高效率,"辽宁速度"在援建中创造。2010年冬日时节,玉树县巴塘乡下巴塘村灯卡寺社,穿着节日盛装的近千名藏族农牧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巴塘乡农牧民灾后重建住宅入住仪式"。一片欢腾喜悦中,农牧民们将一条条雪白的哈达献给了辽宁援建者。辽宁速度、辽宁精神、辽宁对相隔千山万水的玉树人民的爱,已经深深镌刻进一砖一瓦。
地方援建,追求手足深情,"高原儿女情谊"在援建中流淌。西宁、海西、海东、海南……来自省内的援建队伍,为了玉树重建不遗余力。……
在玉树,在过去的二百多个重建日子里,记载有太多援建者的故事。点点滴滴,细微深处,玉树人民感受着炽热的情怀。辽阔的草原,绵延的雪山,弥漫着浓浓的大爱同心的人间真情。
感恩奋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新家园
玉树灾后重建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称多、治多、杂多、囊谦、曲麻莱等县,涉及城乡居民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工作千头万绪,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千差万别,同样也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为激励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我省出台了《关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快推进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指导意见》,从强化宣传教育、尊重群众意愿、推进民主决策、完善监督机制、重建精神家园、加强基层组织等14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坚持把尊重和引导群众意愿统一起来,把重建与推进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加大引导力度。在住房建设上,提供统规统建、统规共建、统规自建等多种方式让群众选择,乡镇领导干部、群众监管小组、房屋业主实施全程监督,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充分发挥当地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玉树州委州政府迅速组建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及时制定切合实际的建设方案和政策措施,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派出418名县乡干部奔赴农房集中建设点现场办公、蹲点指导督促,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的进度,并将原有的19个片区优化整合为10个片区,成立了片区管委会和党工委,组建了49个社区,配备协管人员312名……
感恩奋进,重建家园。在拆危清墟、征地拆迁、住房建设等大量工作现场,处处能够看到玉树当地干部群众的挥洒汗水的身影。
称多县在外援力量不足的情况下,组织5支农牧民施工队开展农村住房建设,加快了重建工作进程。
曲麻莱县28天完成了巴干乡132户住房的主体封顶任务,创造了灾后重建的"曲麻莱速度"。
扎西科片区管委会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取得了政策宣传、统计普查、拆危清墟、过冬安置"四大战役"的胜利。
与此同时,各县乡村社干部组织群众广泛开展"捧一碗奶茶、送一桶酸奶、献一条哈达、唱一曲赞歌"为主题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为援建单位和施工企业宰牛羊、送茶水、送酸奶,奉献爱心。
玉树不倒,青海常青!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是一种攻坚克难,战胜自然灾害的精神,更是一种自立自强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念。正是在这种精神和信念的引领下,玉树地震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将自己当成恢复重建的主体,争做恢复重建的主力军。
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动员大会上,玉树地区各个方面、各族群众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建队伍近万人一起庄严宣誓:"恢复重建任重道远,服从指挥不畏艰险,共克时艰甘于奉献,自强不息团结拼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信者兴,自强者胜。
"房子没了,家没了,但日子还要过。政府在帮我们,我们也得努力,好生活还得靠自己的双手。"下拉秀镇41岁的桑羊朴实的话语中流露着创造幸福生活的坚强。
"恢复重建,重新规划,都是为大家好,哪怕是占用我家的宅基地,我也非常理解。"结古镇43岁的土登才仁说。
扎西科路边的结古镇扎西克鲁村,村民尕松满头满脸都是灰尘,双手不停地搬挖砖石,他说,解放军一直在帮助他们清理废墟。但这毕竟是自己的家,不能光靠别人。尽管缺工具,但许多村民都加入清墟队伍,徒手劳作着。
2010年8月13日夜,滂沱大雨倾泻了三个小时,结古镇扎西科部分农牧民帐篷被淹。中国水电集团立即组织力量抢险。一夜水战,汗水混杂着雨水,抢险队员浑身湿透。内涝的险情排除了,藏族老阿妈手捧热腾腾的奶茶,把一份真情和祝福传递给这些建设者,传递给这些亲人。
在巴塘河畔,在扎曲水岸,在龙曲河边,在嘉纳嘛呢石堆旁,在结古山下……真情在流淌,力量在汇集。玉树县上拉秀乡群众自发集资7000元购买菜牛送给援建施工企业改善生活。
囊谦县毛庄乡青年桑曲多杰为施工企业无偿腾出自己的3间土坯房、2顶帐篷供施工人员居住,拿出自家产的洋芋、白菜和食用油送给施工人员。
杂多县沙青等三个村将村两委办公场所和党员活动室全部腾给施工企业。
歇武镇当巴村的才仁巴毛等12名妇女主动承担起建筑材料搬运工任务。
只要心存希望,就能创造未来。面对百年不遇的地震,面对新家园的艰难重建,玉树人选择了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新家园的建设中。
坚韧不拔,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新玉树
力争用三年时间,让玉树"居民拥有新家园、生态迈上新台阶、设施得到新改善、城乡呈现新面貌、社会和谐新局面。"新玉树的建设目标正在加快推进实现。
为切实加强领导,确保灾后重建顺利进行,党和国家领导人陆续亲临灾区视察指导,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协调小组积极牵头指导,统筹各方力量驰援玉树灾后重建。国家有关部委视玉树重建为已任,先后有39个部门的部级领导同志深入玉树灾区一线检查指导重建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省里一方面强化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坚守责任,省委书记和省长亲自抓、精心抓。省玉树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已召开了十多次会议,及时研究部署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在玉树设立了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由两名副省长具体负责。
为完成国家提出的年度重建任务,我省全力以赴,科学安排,加大推进力度,在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当年,不断掀起了项目开工和建设的热潮;在玉树地震灾后冬歇时间,开展了规划设计、项目审批、材料准备、人员培训等大量室内工作;在新一轮建设战役即将拉开的时刻,不断加大部署安排,进一步从整体上保障灾后重建工作的主动性、协调性和规范性,确保打赢2011年玉树灾后重建关键之年、攻坚之年重大战役。
为了新玉树崛起三江源高地,省委书记强卫、省长骆惠宁一次次深入玉树开展工作。中秋佳节,强卫书记和灾区群众一起团圆度过;大年三十,骆惠宁省长在玉树走家串户问寒嘘暖。玉树灾后重建施工现场,农牧民临时安置点,新建而起的新居、校园,群众生活用品销售服务点等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们风尘仆仆的足迹,留下了他们对群众深切关怀的公仆深情。
辽阔的玉树草原,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能看到板房里透着灯光。这最晚熄灯的板房,是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的大本营,也是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工作的枢纽。在这里,副省长马顺清、张建民一次次主持召开事关重建方方面面的工作会议;从这里,一项项指导重建的安排部署集思广益、深思熟虑推出实施。
过去一年,不留痕迹的时间年轮上,记录着玉树速度、玉树奇迹,记录着"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艰苦不怕吃苦,风雨强斗志更强"的顽强拼搏精神。
这是高海拔高寒缺氧地区的重建,这是有效施工期仅仅只有半年的重建,这是挑战人类极限、锤炼建设者意志的重建。
为了加快危房鉴定拆除和废墟清理,为重建创造条件。我省制定了"实施办法",成立州县两级拆迁征地办公室,采取军地联合、划片包干、增调专业队伍、组织群众以工代赈、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定责任、定计划、定时限,在2011年大规模重建前基本完成了总量为457万立方米的拆危清墟工作。
为了高水平建设新玉树,建成群众满意工程,我省邀请顶级专家大师开展了玉树州博物馆、格萨尔广场、康巴艺术中心等10大重点标志性特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工作;大力推广使用新型保温节能环保材料,所有建设工程都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坚持走低碳重建之路。
为了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加强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我省积极组织调足施工力量,认真做好建材等保障工作,加快项目开工和建设的进度。特别是在秋冬之季,组织开展了"50天会战",动员124支施工队伍、近3万人,2000多台施工设备,打响一场攻坚战。
与高寒较量,与风雪较量,与时间较量,与生命较量,与极限较量,与一切艰难困苦较量……玉树重建的强大动力源源不竭,玉树重建创造出一项项历史奇迹,且奇迹在不断创造!
向前,向前,继续向前。时间进入2011年,玉树灾后重建的步伐继续挺进,玉树走进新的春天。
3月15日,结古110千伏变电站工程率先复工。 3月16日,省政府第75次常务会议暨省玉树灾后重建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召开。3月21日,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工作人员培训班开班,同日玉树灾后重建千里文明运输保障线创建活动启动……
玉树大地震发生时,世界的目光聚焦到这片土地上。近一年时间过去了,新玉树建设放亮世界的目光,我们坚信,新一年,新玉树建设将会更加引来世界的赞叹。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