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伊朗电影,即使不是电影迷,大抵也听说过《小鞋子》、《天堂的颜色》等以温情和哲理见长的电影佳作。5月9日,一场名为“从伊朗电影看深圳原创电影的发展之路”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深圳嘉之华中心影城光影书房举行。届时,来自阿拉伯、北京与深圳本土的专家将展开伊朗电影讨论,为2011年文博会活动之“伊朗电影展”进行预热。影展由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主办,深圳市文化企业发展公司承办,深圳市文化企业发展公司嘉之华中心影城和深圳华夏太古国际影城共同协办。
将《走路上学》打造成《小鞋子》
这是深圳第一家艺术影院的第一次艺术电影探索。“伊朗电影是亚洲电影一面独特的艺术旗帜,选择它作为深圳艺术电影探索的起步篇章有一定的必然性。”深圳文化企业发展公司总经理杨国儒告诉记者。
伊朗本土电影的制作始于1925年,宗教、政治、战争等电影题材几乎不能触及。也正是在电影审查制度森严的夹缝中,才催生了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等著名伊朗导演。他们放弃诠释以宗教、道德戒律为题旨的伊斯兰电影模式,而采取一种温和、疏离政治的叙述方法,把镜头对准儿童的纯真世界,透过孩子的形象来折射出人类的良心和社会的苦难,并最终将伊朗电影推上国际影坛。
“我们并没有从政策上考虑伊朗电影与中国电影处境的相似性,而是纯粹从艺术性和内涵上探讨伊朗电影是否能够对深圳原创有所启发。”杨国儒说,本次影展将从温情、关爱和人性方面入手,展播10部伊朗大师级电影,包括从儿童视角看成人世界的《小鞋子》、《天堂的颜色》、《小麻雀的假期》以及哲理性较强的《樱桃的滋味》等。
歌德曾经把伊朗比作“诗人之邦”,而深圳近些年也有“诗歌之城”的美誉。“伊朗电影总是从细微生活切入,出来的东西却是宏大的。”杨国儒说,“这两年,频频获奖的深圳本土电影《走路上学》也是从儿童视角出发以情动人。关于未来深圳电影以后能否走进院线,冲向世界,或者伊朗电影是很好的借鉴。”
尝试走“大使馆模式”
因为是首次尝试,此次影展仅邀请专家、媒体和会员进行内部放映,片源则全部由主办方通过向伊朗驻华大使馆申请获得。“尽管大家对于伊朗电影很熟悉,但中国此前从来没有专门举办过伊朗电影节。”文企公司策划总监何云告诉记者,若能按原计划进行,10部伊朗电影将于5月在深圳进行首次展播。
“谁知道恰好撞上4月份伊朗有大节日放假20天,伊朗方面的相应工作正在进行中。”何云说,“但我们会尽量争取6月份在全市几间大影院作巡回展播。如果实在来不及,也肯定会在嘉之华影城举行内部放映。”杨国儒说,如果本次尝试成功,将继续采取和大使馆合作的模式来引进国外优秀艺术影片。
接下来,嘉之华计划每年起码举办两次国际艺术电影展。大运会期间,“印度电影展”将现身“大运艺术节”,而在明年此时的文博会则将再度推出法国电影展。“作为深圳唯一一家艺术影院,嘉之华有责任为深圳引进好的艺术电影。但同时它也只是其中一个平台,我们希望以后能够在全市范围的大影城进行艺术片的排期展播,毕竟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推广艺术电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