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运动92周年的日子。92年来,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着辉煌的壮丽篇章。他们当中,有勇攀科技高峰的青年工程师,有素质过硬的解放军战士,有潜心钻研、科技致富的新一代农民,有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他们以火热的激情、不懈的奋斗书写着壮丽的青春之歌。
农村青年致富的“领头雁”
李全仁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镇李家磨村村民,一名普通的80后农村知识青年,高中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在家务农,而是选择了自主创业。
修自行车、卖冰棍、卖鞭炮、卖服装……创业初期,李全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寻找致富的途径。上世纪90年代末,许多个体经营户纷纷加入农资销售大军,他也瞅准了这个好时机,筹集三万多元资金积极投身“三农”服务事业,开展农资销售经营。
但是,农资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农资产品销售市场秩序,坑农、害农事件频发,农民权益无法保障,“作为一个农资领域的从业者,我能做什么?”李全仁经过反复考虑,想到了注册成立上档次、成规模的农资经营公司这条路。2006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农资公司,先后成为省内外多个品牌农资产品的片区总代理,为周边农民群众架起了一道购买正规农资产品的保护隔离带。
“我想多赚钱,但绝不赚黑心钱。”李全仁说。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让他经营的各类农资产品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信任。现在,李全仁的农资销售项目年销售额近千万元,并带动了身边的一批青年自主创业。
李全仁说,农村是广阔天地,青年人大有作为,他相信,胸怀抱负、敢闯敢干的一代农村青年一定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谱写新的壮丽篇章,成就精彩人生、迎接美好未来。
生活,因为拼搏而美好
2001年,毕业于青海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李忠良作出了一个在当时颇为大胆的决定,辞职创业。他放弃了原来所在公司市场部经理的优厚待遇,在湟源县开办柳青电子服务部。然而,这一年,他没有售出一台计算机,利润几乎为零,李忠良没有气馁,及时调整经营理念,扩大服务范围,公司渐渐有了起色。
2005年,随着宽带网络在湟源的开通,李忠良的柳青电子迎来了发展契机,在积极努力和争取下,凭借以往的公司信誉和技术能力,他的公司被指定为湟源地区宽带业务独家代理公司,负责全县的宽带安装、调试和网络维护。
天道酬勤,在李忠良的努力下,柳青电子一步步走向成功,从小小的电子服务部发展到电子有限公司,业务也随之扩大至销售、安装、维修电子产品,成为综合性电脑公司。
在自己发展的同时,李忠良也很关注本县青年就业问题,他与县就业部门联系,先后吸纳32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育了一批青年计算机技术中坚力量。
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让他想起自己当初迈出校门时的艰难,为鼓励和带动更多的有志青年走自我发展之路,2009年,柳青电子公司成立了“青年创业协会”,由李忠良担任创业导师,对有志创业的青年进行创业意识培训。
放飞青春无私奉献
历经56年的建设与发展,青海油田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勘探大突破,经济效益和发展能力取得大幅攀升,为“十二五”期间建成千万吨级高原油气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其中,作为青海油田年轻一代的代表,张永庶亲历并见证了青海油田的再次腾飞。
张永庶在青海油田工作已有13个年头。工作之初,就遇上了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勘探工作这块硬骨头,张永庶和他的团队在那里遭遇了两上两下的曲折历程,由于实践经验积累不够,最终任务再次落空。但他没有放弃,还是为三上昆北做着大量的准备。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公司决定三上昆北,张永庶和他的团队因为有了前期较为充足的研究准备工作,一举拿下了切6井,从而揭开了昆北亿吨级油田序幕。
昆北油田获重大发现和突破后,张永庶再获重任,突破柴北缘马北地区,他和他的团队,走出精细勘探之路,相继在马北12、14、15井勘探发现3000万吨油气规模,一步步走来,张永庶先后主持完成了红柳泉、马北等地区的油藏评价任务,累计提交三级石油地质储量近两亿吨,他和他的年轻团队成员在大漠盐碱地上烙下了人生成长的青春足迹。
工作13年来,张永庶没有休过一次假,也没有参加过一次疗养。青海油田的“苦”带给了他更多的创造精神,也激励着他的意志。在别人眼里枯燥无味的研究,带给了他不一样的幸福和快乐,使他迸发出别样青春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