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俊:大爱铸就的民族情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文娱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马德俊:大爱铸就的民族情

来源: 时间:2011-05-09 点击: 我来说两句
马德俊(1926年~2010年),回族,我国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1926年12月26日,马德俊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弥牟镇。他从小进入当地清真学堂学习阿拉伯文基础知识,诵读伊斯兰教初级读物和《古兰经》,得到了良好的伊斯兰文化的熏陶。马德俊两岁就失去了母亲,他的继母知书达理、贤淑淳朴,使马德俊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马德俊在散文《母亲》中回忆说:“母亲很早把我抱上床,抚着我的背,哼着儿歌,讲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他就是听着这些充满哲理和浓郁伊斯兰教色彩的故事长大的。

  马德俊读小学时,抗日战争爆发了,他和同学们走上街头,宣传抗日。读中学时,他接触到了当时的进步思想,写下了《誓言》、《战马,我比你更焦急》等优秀诗篇,表现了坚定的抗日意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1946年,为了体验劳动人民的生活,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弥牟镇,花半年时间过起了赶牛人的生活。那是一种艰辛而孤寂的生活:吃红薯饭,睡潮湿发霉的草棚,还不时受到牛贩子的讥讽。然而,艰苦的生活使他对下层民众的命运有了刻骨的认知,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他以忧郁的笔触写下了《赶牛人》、《推鸡公车的人》等诗篇,为穷苦劳动者呐喊。

  少数民族的叙事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珍品。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相继挖掘整理出几十部优秀长篇叙事诗,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等,但是,一直没有一部属于回族的长篇叙事诗,这也成为马德俊内心的伤痛。他说:“20世纪50年代,我在大学讲文学课时,见到发掘了许多少数民族民间叙事诗,而回族在这方面是一个空白,心里很不是滋味。每每讲到这个空白,更加刺激了我,于是我50年代末期便开始尝试将家乡回族民间故事加以创作和发展。”在马德俊的努力下,20世纪60年代初,第一部优美悲壮的回族英雄史诗——《穆斯林的彩虹》问世。1993年,《穆斯林的彩虹》出版,成为当年中国文学界的一大盛事。

  1998年9月,马德俊的另一部重要诗集《神秘的玫瑰园》出版。他以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爱写就的这些精美诗篇,又一次在中国诗坛散发出光辉。2004年,构成他艺术人生另一个基点的文学评论集《从我耕耘的岁月中走来》出版。书中收集了数十篇他对冰心、魏巍、流沙河等一批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的评论文章。

  纵观马德俊的作品,对祖国、民族和信仰深沉的大爱构成了他表述的核心主题,也铸就了他不朽的民族魂。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评论一度对中国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一生怀着对祖国、人民、民族和自己事业的执著爱恋,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特别是回族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老年作家》连载了马德俊的中篇小说《爱魂》。这是一部展现回族热爱和平,追求正义,阐释真爱,弘扬真、善、美,表达国家认同的杰作。全文写回族的苦难,写他们的机智,写他们的坚韧,写他们的真诚,写他们的旷达,写他们的抗争和对民族团结的真诚维护,构成了一曲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慷慨悲歌。透过它,我们看到了回族的高贵品质和个性,看到了建立在伊斯兰文化基础上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有人说,民族意识是民族诗人的精魂,是民族诗人安身立命的基点。正是怀着这份珍贵的对自己民族和故土的爱恋,马德俊的文学创作才结下了这样的硕果,保持了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他说:“每个有责任心的穆斯林都应该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每个穆斯林都应该为中国穆斯林的未来尽一份义务。”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