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回族著名文学家马祖常家族,其本是来自西域的游牧民族,很早就已崇奉景教。
马祖常家族历史至少可上溯到辽道宗咸雍年间(约公元1065-1074),历经和禄冞思、帖穆尔越歌、伯索麻也里(或把扫马也里属)、马庆祥、马月合乃、马世昌、马润七世,传至马祖常。
马祖常(1279-1338),字伯庸,光州人,延祐初乡贡、会试皆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学,擢监察御史,官拜御史中丞,著有《石田集》十五卷;在文学上享有盛誉。
“以官为氏”说的疑点
马祖常《礼部尚书马公神道碑》是研究马氏家族史最基本的文献,其间有云:公讳实剌济苏,当迁浚都尚书省,辟为译字,录曹试开封判官,凤翔兵马判官,死节赠镇国大将军,桓州刺史,官名有马,因以为氏。
《元故奉训大夫昭功万户府知事马君神道碑》:金季有为凤翔兵马判官死节者,子孙因以为氏。有奇尔济苏者,高祖也,金季为凤翔兵马判官,死节赠桓州刺史,庙赐褒忠。子孙因官,以马为氏。
黄溍(1277-1357)《马氏世谱》记载:马氏之先,出西域聂思脱里贵族,始来中国者和禄冞思,生而豪迈,有识量,慨然以功业自期。尝纵观山川形势,而乐临洮土壤之丰厚,辽主道宗咸庸间奉大珠九,以进道宗。欲官之,辞不就,但请临洮之地,以畜牧许之,遂家临洮之狄道。和禄冞思生贴穆尔越歌,以军功累官马步军指挥使,以廉平而有威望,人不敢斥其名,惟称之曰马将军,因以为氏。
《元史》卷一百三十四云:月合乃字正卿,其先属雍古部,徙居临洮之狄道,金略地,尽室迁辽东。曾祖帖木尔越哥,仕金为马步军指挥史,官名有马,因以为氏。祖把扫马野里属,徙净州之天山,以财雄边。宣宗迁汴,父昔里吉思辟尚书省译史,是开封判官,改凤翔府兵马判官,死国事,赠辅国上将军、桓州刺史,庙号褒忠。
清代魏源(1794-1857)编修《元史新编》时,也沿用了这一说法。
以官位为姓氏者,一般多取首字。就“帖木尔越哥”而言,以其“马步兵指挥使”,而取首字“马”为姓属合理;但对于马庆祥因其官至“兵马判官”,为何舍首字“兵”而取“马”呢?因此,“以官为氏”说,貌似合理,但内中还是有疑点。
目前文献中,最早涉及马庆祥家族姓氏问题的,为金人元好问(1190-1257)的《桓州刺史马公神道碑》一文,其载:
君讳庆祥,字瑞宁,姓马氏,以小字习里吉思行,出於花门贵种。文中并未对该“马”姓做任何解释,也没有“以官为氏”说。
元初编修《金史》,对姓“马”的原因也没有涉及,《金史》卷一百二十四:马庆祥,字瑞宁,本名习里吉思。先世自西域入居临洮狄道,以马为氏,后徙家净州天山。
“马”为Mar之音译
“以官为氏”说既然存在诸多可疑之处,那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马氏既然出自西域聶斯脫里贵族,在马祖常《礼部尚书马公神道碑》中,包含了该家族中景教信仰的诸多信息。该碑乃纪念其祖父马月合乃,碑文中出现了许多聂斯脱里派常用的教名,如审温,乃Simeon的译音;岳难、月合乃,都是Johanan、Jean的译音。上世纪50年代,日本景教研究权威佐伯好郎氏在《唐代时期中亚及东亚的基督教》中就已指出,这个马姓的“马”,“其真正涵义其实是叙利亚文Mar,意为”主教“。叙利亚語中,”主教“读作Mar,其古汉语的对音可以是”马“、”末“、”马儿“等。中国景教史上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即马薛里吉思(Mar Sargis),本是撒马尔干的景教徒,先后在杭州、镇江等地修建了七所景教寺院,并担任镇江达鲁花刺一职。志顺《镇江志·大兴国寺记》有记载。马薛里吉思的外祖父名叫撤必,在《大兴国寺记》中作”马里哈昔牙“,此称号在《元史·百官志》作”马儿哈昔“,乃指掌管也里可温十字寺祭享的神职人员。
古代摩尼教中也出现过Mar的音译情况。唐时摩尼教便有”末摩尼“之称。伯希和在研究福建摩尼教遗迹的时候,校注《闽书·方域志》,对摩尼教文献中出现的”末摩尼“之”末“,也作了以下分析:此末摩尼之号,八世纪时在中国常用之。前此将近二十年前,我曾主张其为Mar Mani之对音,西里亚语Mar 犹言”主“也。
《恒州刺史马君神道碑》的碑文中叙述了景教徒马庆祥用圣像挽救了整个被俘虏的部族的故事——
太宗尝出猎,恍惚闲见金人挟日而行,心悸不定,莫敢仰视,因罢猎而还。敕以所见者物色访求。或言上所见殆佛陀变现,而辽东无塔庙,尊像不可得,唯回鹘人梵呗之所有之。因取画像进之,真与上所见者合。上欢喜赞叹,为作福田以应之。凡种人之在藏获者,贳为平民,赐钱币,纵遣之。
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在一次打猎过程中,看到太阳被一个金属人像所挟持,心中害怕,于是开始寻找这找这尊金(属)像,(目的是为了做法事)。但辽东地区没有寺院佛塔,没法找到。有人说陛下您不是抓到一些西域奴隶吗?西域那个地方宗教事业非常发达,问一下他们呗?
于是在询问马庆祥后,马庆祥拿出了(景教的)圣像,与金太宗所见的金(属)像一样。金太宗做了法事,并释放了马庆祥的同胞……后来,马氏家族和他们的部族被安置到净州,既今日内蒙古自治区四王子旗。
获得自由以后,习里吉斯·马庆祥曾就任过开封府判官、凤翔府的兵马判官等职。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不到二十岁就精通六种语言、文字。金章宗时,他在尚书省任译史,经常随同使者出使各国。出使蒙古时,成吉思汗非常赏识他,屡次要”欲留不遣“,后来蒙古使者乙里只来金又索要马庆祥。宣宗想要以马庆祥来换取蒙古的欢心,希望和议可成,劝说马庆祥赴蒙古,但是马庆祥誓死不从,最终也未成行。宣宗王很受感动,”连赐之酒,出内帑重币并所酌金钟赏之“。马庆祥最终在与蒙古军的战争中战死沙场,保持了对金朝的节操。他死时年仅46岁,金帝国追赠他为辅国上将军、恒州刺史,谥忠愍。
再后来,马庆祥家族加入到蒙古人队伍,儿子马月合乃成了元代的高官。
上世纪50年代,吴文良、庄为玑两位先生在泉州发现了一方碑刻,刻有突厥文叙利亚写体和汉文,其中汉文计有两行53字:
管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等也里可温马里失里门阿必思古八马里哈昔牙
皇庆二年(1313)岁在癸丑八月十五日帖迷答扫马等泣血谨志
突厥文部分翻译过来就是:这是马可家族的马里哈昔牙、马里失里门及阿必思古八之墓。(牛)癸年八月十五日扫马领(队)来此并题铭。
马祖常家族既出自西域聂斯脱里贵族,暗示其”尝掌高等神职“,当有Mar的称号,于是被称为马某某,慢慢辗转流传,最终约定俗成而为其姓氏。到后来自称是”以官为氏“是受到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借以炫耀其名门家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