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3月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龟兹石窟研究院合作对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实施保护性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为中国石窟寺的发掘研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开启了丝路遗产整理与修复的大门。
千百年前的佛教文化
吐峪沟石窟寺位于鄯善县吐峪沟峡谷东西两侧的山腰上,最早开凿于十六国北凉统治时期,自北凉至鞠氏高昌统治时期(公元5至6世纪),吐峪沟内进行了大规模的佛寺建造与石窟开凿活动,并逐渐成为高昌统治集团全力经营的佛教重地。
敦煌文书唐代《西州图经》记载:“丁谷窟有寺一所,并有禅院一所。右在柳中界至北山二十五里丁谷中,西去州二十里。寺其(基)依山构……实仙居之胜地,谅栖灵之秘域。见有名额,僧徒居焉。”这座久负盛名的丁谷窟(寺)就是今天位于高昌故城东北10余公里的吐峪沟石窟寺。
吐峪沟石窟寺主要窟群有4处,但在历史上曾屡次遭受劫难。15世纪随着伊斯兰教进入东疆,对石窟寺进行了破坏;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德、英、日等国探险队在吐峪沟肆意盗掘,劫掠盗挖了大量珍贵文物,使石窟寺遭受到巨大破坏和严重损失。加之地震等灾害的袭击,导致石窟寺损毁严重,目前仅存洞窟总计为94个。
保护性发掘获重大发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对吐峪沟石窟寺采取了一系列保护与管理措施。自2010年3月起,为配合丝绸之路(新疆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及崖体加固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吐鲁番学研究院、龟兹石窟研究院合作,持续数月对吐峪沟东区、西区北部石窟和一处地面佛寺等进行发掘,发现大量文书、陶器、木器、壁画等珍贵文物。今年4月至5月,3家文物考古部门继续进行吐峪沟石窟寺的考古发掘工作。
参加发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副研究员陈凌介绍说,此次考古发掘清理出的壁画超过200平方米,洞窟56处,包括礼拜窟、禅窟、僧房窟以及一处重要的塔殿遗址、地面佛寺等。考古发掘还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文书残片、绢花、木器、石器、陶器、雕塑、文具、纺织品等。
此次发掘首次发现新的洞窟组合形制,其壁画风格则与敦煌莫高窟有明显联系,显示了佛教由西域逐渐向东传播的事实。这些发现被中国社科院考古学论坛评为“2010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并入围“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候选项目”。
遗址保护意义重大
5月22日,记者跟随考古人员来到吐峪沟石窟寺遗址进行实地考察。登上人工搭建的木栈道,记者来到了吐峪沟东侧断崖之上一处密集的石窟群。虽然这里到处都是遗迹的残垣断壁,但从建筑的巨大规模及数量来看,当年吐峪沟石窟寺的盛世景象可见一斑。此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对一些保存较好的石窟采取了维修、装门、编号等保护措施。
对于此次吐峪沟石窟寺考古发掘的意义,陈凌介绍说,从吐峪沟石窟寺遗址本身来讲,它的复杂性、出土文物的丰富,遗迹现象的完善是大大出乎考古人员意料的,为人们了解吐鲁番古代的宗教文化、历史文化面貌乃至于整个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考古学专家普遍认为,吐峪沟石窟寺曾经是中原佛教文化与西域佛教文化最早交汇的地区。对吐峪沟石窟寺开展考古发掘,可以了解到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东西方文化之间是如何在这里衔接、碰撞、交融的,对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修复意义重大,也把中国石窟寺发掘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