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设施农业一瞥——日光温棚。人民网记者苏晓升摄
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版图上俯瞰西部广袤贫瘠的荒原,科技泰斗钱学森道出了一个惊世预言——“西部中国16亿亩沙漠戈壁,将会为国人每年生长出几千个亿!只需要一条途径:发展沙产业。”
如今,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悄然崛起的高标准沙漠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发展沙产业的最好注脚。
位于腾格里沙漠南沿的中卫市,面积1.7万平方公里,91.7%的土地为沙漠、山地、丘陵,耕地资源稀缺。曾几何时,肆虐的流动沙丘高速逼向城区,最近距离城西门仅4公里。
面对沙魔,中科院沙漠所几代科学家与勤劳、智慧的宁夏中卫人民团结协作,创造了利用“麦草方格”固沙治沙的技术方法,历经半个世纪的推广应用,硬是将沙漠逼退了20多公里,不仅保证了包兰铁路的畅通,而且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根本转变。宁夏的综合防沙治沙技术著称于世,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迈入发展新时期,如何实现由“人进沙退”到“沙里淘金”?
2009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沙产业推进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战略举措,“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沙区设施农业、沙区生态经济林产业、沙区瓜果产业、沙料建材业、沙生中药材产业、沙区新能源产业和沙漠旅游休闲业七大主导沙产业。
自治区主席王正伟说:“发展沙产业是综合利用沙资源,改善沙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带动区域民族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培植新的特色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创建绿色宁夏、推动生态建设。”
近年来,中卫市积极开发利用南部荒地和北部沙漠资源,以生态谋产业,以产业促生态,用沙产业的钥匙开启了中卫“向沙漠要效益”的大门。
靠沙“吃”沙——沙漠设施农业方兴未艾
“没想到寸草不生的沙窝窝,如今助咱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在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吊坡梁,站在郁郁葱葱的沙漠日光温棚里,中卫兆农现代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王家枢,扳着指头盘算收成:“公司承包的100座沙漠日光温棚,在成熟期每天出产5000斤辣椒、20000斤西瓜。2010年公司总产值60多万元。员工每月工资最高可拿到2200元。”鲜红的辣椒映红了他黝黑的笑脸。
王家枢所在的沙漠温棚,是当地发展沙漠设施农业的一个缩影。目前已有新阳光、沙绿宝、瑞农、新富农等14家蔬菜产业化企业在园区发展。
沙漠设施农业是中卫市继“石头缝里长出硒砂瓜”后的又一创新。
中卫市市委书记马廷礼说:“中卫要按照自治区的规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防沙、治沙、用沙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沙产业,推进沙漠资源化利用,变‘沙害’、为‘沙利’,向沙漠要效益。”
从2009年底开始,当地农牧、科技等部门转变思维定势,在沙坡头区迎水桥吊坡梁组织科技攻关,园区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搭台、企业参与、项目支撑”和“基地﹢企业﹢农民”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发展沙漠设施农业。
如今,站在吊坡梁上,放眼望去,1200多座日光温棚,在艳阳下与近在咫尺的沙丘相映生辉。
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艺师介绍,这片近2万亩的设施农业示范区,主要以无土沙垄栽培和膜下节水滴灌的方式,种植有机瓜菜。沙漠光照足、病害少,具有发展设施农业无可比拟的有利条件。温室墙体用麦草垛垒建,墙体里外使用草泥砌护,保温性能良好。目前,沙漠日光温室已有2大类7个品种果菜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有机认证。“沙漠有机果菜”品牌已得到社会认可,所产果蔬因绿色、有机而畅销区内外,售价高于同类产品。据测算,每座0.8亩的沙漠日光温室,仅种植蔬菜平均纯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是灌区种粮田的15倍。
靠沙“吃”沙,中卫在生态脆弱区域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的发展之路。
“聚沙成金”——打造沙漠旅游顶级品牌
“宁夏归来不看沙。”
宁夏向外界递上“金色名片”,倾力打造中国沙漠旅游顶级品牌。
仲夏时节,5A级国家旅游景区沙坡头。乘坐刚刚启用的世界首条沙漠观光电梯,中外游客尽情感受沙漠、黄河风光的雄浑与浪漫。
浩瀚无垠、金浪起伏的腾格里沙漠由北面滚滚而来,到这里遇到九曲黄河嘎然而止,伏首在黄河北岸的香山脚下,形成了一条长约2000米、高160多米的“沙漠瀑布”。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体,伟岸与秀美在此邂逅。
沙坡头旅游公司负责人表示,作为最集中、最突出地代表了宁夏旅游“大漠”“黄河”两大主打产品特色的沙坡头旅游区,依托世界治沙奇迹、独具特色的沙漠旅游资源,开发沙漠娱乐游、户外运动游、探险游、科考游、休闲度假产品体系,打造中国沙漠旅游第一品牌,国际沙漠生态休闲旅游基地。2010年吸引游客5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4亿元。
做大沙漠旅游产业,中卫的策略是“聚沙成金”。在腾格里沙漠南缘方圆40平方公里地域形成的马场湖、高墩湖、荒草湖以及湿地、草甸、灌丛等自然景观与长城遗址、边塞屯垦等人文景观资源,再造一个沙漠旅游景区,形成七湖、八区、两条观光体验带、沙漠湿地揽胜等,集生态屏障、水产养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湿地公园,成为集江南水色、大漠风光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旅游区。目前,腾格里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已竣工,新增绿化面积1000余亩。
聚力打造中国沙漠旅游顶级品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邀请中科院专家精心规划,在沙坡头围绕享誉世界的治沙成果,深挖和发掘沙坡头治沙文化,规划建设世界沙漠博览园,其中包括沙生植观赏园、沙雕文化创意园、沙疗运动养生园等三大园区,打造“世界沙都”。目前,面积10600平方米的沙生植物馆已初具规模。
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彩达村。郁郁葱葱的果园有如一片绿色的海洋,不远处,一座座崭新的砖瓦房,格外醒目。
果园里,果农冯玉爱望着自家的果林兴奋不已:“我家20亩苹果园,今年每亩预计产量达6000斤,订单价每斤三块五,估计今年的收成会超过40余万元。”
难以想象的是,20多年前,与冯玉爱一样,村民们来到脚下这块土地时,还是草木不生的荒漠。多年的开拓,果农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绿色“银行”,言语间不经意流露出那份滚烫的喜悦。
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挖坑栽苗,风餐露宿……中卫人发扬“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誓叫荒漠变良田。在南山台沙区及碱碱湖、赛金塘等北部沙区建起了近30万亩的苹果基地;在中部干旱带环香山地区,种植硒砂瓜108万亩,并利用压砂后续水土保墒增温,发展枣果间作,发展红枣产业25万余亩;以中宁沙区为核心发展枸杞产业27万亩;在香山地区和西、北部沙区实施封山(沙)育林工程,封育面积达到75万亩。截至2010年底,中卫市沙产业林地总面积达280.83万亩。
“我家50亩地都在山上,沙地里套种的枣树和硒砂瓜通过滴灌长势都很好。今年硒砂瓜每亩能收入800至1000元,秋后就可以给儿子娶媳妇了。”中宁县白马乡农民刘凤霞说。
中宁县有40万亩沙地,为推进生态农业化、农业生态化建设,2010年政府引进以色列滴灌技术,在滚泉扬水滴灌示范区,发展了5万亩枣瓜间种,同时在13万亩沙地改良的硒砂瓜生态示范区推广应用。今年投资3亿元实施生态林、瓜果套种节水灌溉工程。
坚持不懈,综合治理,中卫不仅改善了防风固沙体系,改善了沙区生态环境,拓展了群众生产生活的空间,更使昔日沙海变成林网成形、瓜果飘香的绿洲,成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市林业局林业技术员张翠红为果农示范苹果套袋技术 人民网记者徐运平摄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