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回族姓氏及家谱考略(九)——山东禹城回族韩姓考(下)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史料钩沉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山东回族姓氏及家谱考略(九)——山东禹城回族韩姓考(下)

来源:济南穆斯林 时间:2011-07-04 点击: 我来说两句

三、禹城韩家寨世系考

  山东禹城韩家寨,今天有没有韩氏谱书,我虽经过多方查找,不得而知,我并在网上及其他相识的朋友处打听都未得到韩家寨韩氏家谱事,今年年初偶然得到堤口崔长魁老弟的电话,并不久送来了一份《回族韩姓》的材料,我真是如获至宝,据他说曾去过禹城韩寨有所斩获,然而具体详情不得而知。二○一○年底范景鹏先生又寄来一份材料——《韩氏墓碑志》,可能是从韩寨村找来,这又是一份宝贵资料。

  但这封来函并未说明此碑文出处,碑文中也有不少漏缺之处,今先将碑文抄录如下,然后再谈长魁寄来的材料。

  盖水源木(本),思祖宗贻谋之深,追远慎终,正庶民归德之厚。故亲终必葬,葬者藏也。藏必于墓,墓者(慕)也。所以动后人孺慕之诚,思慕之念也。邑西韩氏居韩家寨,来自西域,崇奉回教,为邑望族。其始祖得春公,殁葬白庄之西南,于韩氏为祖茔也。自此五世而昌,又卜二兆寨之南,为养深公之所迁。而养醇公又卜葬于寨之西南焉。养醇公登万历丁卯贤书,初授县尹,累陞衢州知府。公二子,昌谷公以崇祯癸未进士,太古知县,截取郎中,作郡荆州。次昌祉公,以官生补中书,后迁知淮安。父子皆政绩卓著,截道口碑。俗云:“一门三知府,父子九登科”者,此也。惠民李文襄公,书“六千石”匾额,以褒之,载在志乘,皆实录也。及今繁衍益盛,阖族不下千余家。半耕读,半商贾焉。目前贸迁关外,继继绳绳者,多韩氏后也。倘代远年湮,忘其墓所。于木本水源之义,慎终追远之思,不亦相剌谬乎?至十三世孙,名兰会者,前清监生,名林祥者,前清萌生,名春田者,前清贡生三人,谋及同族,立三石茔田,并世昭穆泐之碑,一以昭来于不忘,是承祖德于勿替云。

    前清侯选训导张青莲  撰文

      员孟昭敬沐手书丹

    中华民国八年岁次已未拾壹月份  上旬

  这篇《韩氏墓碑志》记录了韩氏得春公为其始祖,即在民国八年(1919年)韩兰会等仅知韩寨一世为韩得春,其上,未考。这是其一,其二,此时已将韩养醇等东北支列入韩寨(养醇五世,谷昌六世),其三,韩寨有三处坟茔,一在白庄西南,二在韩寨村南,三在韩寨西南。

  据禹城十里望韩寨村所抄录的《韩氏家谱》部分序文中载“回族韩姓最早源于青海省循化县,至元代初年,始有韩姓支东迁。明朝永乐二年(1404)韩姓一支由山西禹州大槐树迁山东禹城城西西白庄,在西白庄居住六十余年,传三世(三世先祖名讳无考),至四世时兄弟三人中老大韩元忠移居禹城韩寨立村。老二韩元臣迁河南归德府葛家店,老三韩元信(注河北沧州韩石桥《韩氏家谱》称韩元善)迁河北省韩家石桥。兄弟三人自立宗系。长支始祖韩元忠移居韩寨后生二子,长子韩大谷,生有五子,后称“五大支”,次子韩大瑞生有八子,后称“八家”。

  据崔长魁去禹城考证:

  “现韩寨村有回族1200多人,其中回族韩姓人数占全村回族人口的95%,已成为一个很大的宗族。据载,自清代开始韩姓族人相继外迁至泰安下旺、宁阳和济南市等地。”

  另外崔长魁还将韩氏四十辈字抄录寄来。

  “韩寨韩姓除前三世名讳无考,自四世先祖‘元’字辈起辈序排列为:

  元—大—文—茂—春—敬—扁—林—渏(百)—省(秀)—思(全)—恩(德)—云(玉)—同(双)—来(荣、化)—在(景)—东—佩—振—宗—成—仁—树—国—志—光—续—真—可—从—有—道—相—官—义—俊—秀—进—增—绳。”

  考释:

  由上文韩寨谱文中片段,可作如下几点说明,因未见《韩氏族谱》,也未见谱序全文,只就仅有的这几段文字作如下的考辨。

  1、此文中明确指出“韩姓一支由山西禹州大槐树迁山东禹城西,西白庄。”那么原说“山后”一词就是“山右”之误,“山右”为山西,“山左”为山东,即以太行山为界,然而元明时山西禹州又在何处?只有一个大槐树,应在洪洞县属临汾,古时为汾州或潞州、沁州,未见有禹州之称。

  2、此文中又出现了一个“西白庄”。在各地韩氏谱中,韩氏初来山东禹城有大程、黑龙王庙、白家庄、白庄、西白庄、邢店等,这些村名都应在韩家寨之西一处,恐为一处而非多处。

  3、文中说韩氏“在西白庄居住六十余年”传三世,从1404年计六十年是1464年,已到英宗天顺最后一年,我想四世元忠公迁韩家寨最晚也在1413年至1424年间,理由一,有些韩氏考文中说迁韩寨在永乐年间,理由二,韩氏从二世至四世应在二三十年间不会太长,理由三,韩氏十世“昌”字辈有考在康熙年间约1713年上推十代约在1413,那么一世元字辈也应在14131464年之间,1464是韩氏下限。也即韩元忠去韩家寨定居最晚也不过在1464年前。

  4、韩氏一世祖,长韩元忠,次韩元臣,三韩元信(元善)三人,前还有三代,这是第四代。其中长支元忠讳字失考迁韩家寨,二支元臣(熊祖)去河南归德(柘城)——商丘一带,三支元信或元善(能祖)迁河北沧州孟村韩石桥。前三世失考,韩寨村由“元”字辈起排为一世。

  5、韩寨村一世韩元忠,二世两人,长韩大谷,次韩大瑞。长支后分为五支,曰“五大支”,次支后有八支称“八家”。韩氏留有世系表否,不清楚。

  6、韩氏河南、河北、山东三大支,外迁自何时已难考稽,恐在明代。首先是韩雍,正统年间人,如是这一姓韩,那么在明正统年前就已到苏州定居了。其实韩养醇应该也不是韩寨人,不过应是元忠之后。养醇的祖父韩仁忠就已迁到辽宁岫岩。

  7、关于世系表,各地韩氏均不一致,如辽宁岫岩以韩仁忠为一世,其实他是韩寨韩元忠的七世孙。另如辽宁海城韩氏一世祖韩世麟,清嘉庆年间人,应是韩元忠的十一世孙。

  8、韩家寨世系辈字也有差异,远徙外地者且不说,仅韩寨村辈字,我还得到另一版本,今抄录在下。

  元大文貌春,敬鞭林红菊。

  思恩瑞同来,在东佩振起。

  成人树国志,光绪真可从。

  有道向关意,军秀增加绳。

  这里起码有“貌、鞭、红、菊、瑞、启、人、绪、关、意、军、增、加”等十三字与前引的辈字不同。

  9、关于韩家寨世系表,沧州韩石桥(能祖支)十世泰来公在清嘉庆六年有篇序言名曰《韩氏家谱又序(泰来为禹城支著)》中推断为如下图示:

  泰来公推断的这个世系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得春”是长支(韩寨)元忠公的五世孙,而元善(元信)是元忠的三弟,这样就相差五代。

  在韩氏谱序上认为养醇为韩氏五世祖即由此推断而产生的,其实应以下表示养醇为九世为较符合历史。

  此表中有“升”与“进实”两位先祖,泰来公未说清他们是那一支的,恐为“韩寨”支(长支),又不敢肯定,只有另列。

  10、我推断韩氏几支的世系如下:

  这个推断主要根据四地世系对照而成,时间也以三十年一代,六十年左右一计,从“元”字辈至十一世基本差不多,如养醇九世应在明末清初,其祖父仁忠在万历晚季到辽东,是可以理解的,韩石桥起凤公是崇祯时拔贡,顺治时教谕与养醇同时代人,可能性极大,前后相差不远应为八世至十世间。

  韩家寨世系我未见到,只从泰来公序中知一个“得春”公应为“春”字辈,五世,约在明嘉靖时代。岫岩、腾鳌两地韩氏均为长元忠祖之后,去辽东的年月大致在七世与十一世,由这两地世系表及序文材料推断。

  因韩石桥世系表中注有起凤公为崇祯时人,而表中又确定他为五世,从元善(元信)能公(1413年)到崇祯时最少也得200多年,七八代人,不可能仅传五世,因此韩石桥世系中起码缺三至四代。前面缺还是后面缺不敢肯定,只好以荣祖前缺为宜。

  在此仅提如上疑点,望韩氏后人斟酌之。

  四、回族韩氏流迁考

  回族韩姓在山东分为三支,约在公元14131464年间,即明永乐晚季至洪熙年间,长支元忠迁禹城韩寨,二支元臣,熊公迁河南归德葛家店,三支元善(元信)能公迁河北沧州韩家石桥,而后流徙东部各地,河北、山东、天津、东北各处均有其后裔,今摘其要者简述之。

  1、元忠支,即长支韩家寨派分出的,约在山东和东北较明显。

  如东北九台县韩来鳌所存《韩门门谱》载:其祖乾隆年间去东北,十三世韩谦曾为吉林的拔贡,这是嘉庆年间,谱有辈字,与韩寨辈字大致相同。()里,为韩寨辈字。

  同—来—景(在)—钧(东)—佩—振—忠(宗)—成—仁—树—国—志—俊(光)—秀(续)—穆(真)—秉(可)—从—有—道—相—敦(官)—义—光(俊)—朝(秀)—总(进)—克(增)—绳。

  这个《门谱》到韩金玺一代结束,算为十四代或十五代“思”字辈,韩来鳌为十八代或十九代。这是指“元忠”算起,实际上“金”辈(思)为十一世,韩来鳌为十五世。

  第二,辽宁岫岩韩氏也为长支于明万历年间迁去(1620年左右),第一代为韩仁忠,应为韩寨第七世,有世系表:仁忠—继朗—养醇—昌谷—文君—韩连—志学—永成—善庆—景春—德平—云琛,共十二世。其中善庆为日伪时人(18661938),养醇、昌谷均为韩氏名人。

  第三,辽宁海城腾鳌《韩氏家谱》也是长支迁东北一支。其高祖韩世麟(17871851)清嘉庆时人,应为迁东北第一人,也有世系表,其辈字为世—介—云—面—永—景—钧—佩—振—忠,共十代,世麟正是韩寨十一代“思”辈。

  第四,韩寨长支还有迁去山东兖州等如韩景琦。

  2、第三支元善(元信)能公支于14131446年间去沧州孟村韩家石桥落居,有完整的谱书存世,存谱序就有麟圃序、誉树序、泰来序等近廿篇。另有“凡例”、“世系”、“辈字”、“职衔”、“迁徙表”等多篇。

  其河北、天津、青县、通县、北京、盐山、庆云等处均有三支后裔,三支情况在上文已述说不少,在此不赘。

  3、第二支元臣熊公支,一说去河南归德。一说去河南柘城。一说去河南禹州,前二说两地均在商丘地区,较为可靠,禹州说纯为推测。今年我的学生金百众从河南寄来河南柘(zhè)(清代属归德府,明时称柘)城《韩氏族志》一宗。这个族谱是一九八五年写的,如果这支韩姓确为元臣熊公之后,从谱中却已踪影无痕,可谓大相径庭。不过有两点也许露出点蛛丝马迹,一是明初迁来河南省柘城,二是原籍系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而从洪洞外迁的回汉两族太多了,是真是假已让人有口莫辩了。据说其祖希尧兄弟三人,长支三支均外迁,也均都汉化,只有二支希尧之后仍在保持回族特色。其世系辈字也是后续的,二十字为“宁守大永宗,世凤万金云,志道传可久,修德云恒昌”,现已传至十六代“修”字辈了。作谱人韩作政(云辈)、韩效忠(志辈),地点:慈圣集、大韩庄、白庄村。仅录此以誌。

  结束语

  山东禹城韩寨村回族韩姓是一有着特殊意义的回族大姓,其源其流都能给人许多启迪与玩味,玩味历史也是一种人性,不能一概嗤之于复古,或为遗老遗少们的癖嗜。韩姓三支分为千里之遥的后裔们能不有一二人对祖宗足迹,家族盛衰有点怀旧和依恋吗?这也是一个感情的归属,但愿散居于全国各地的回族韩姓——源出了禹城的这一支派能够血脉相联,宗族相亲。——托靠主。

     脱稿于201023日凌晨四点春节前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