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昭新月 德化一方——探寻青州昭德古街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穆民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昭昭新月 德化一方——探寻青州昭德古街

来源:济南穆斯林 时间:2011-07-04 点击: 我来说两句

 2009312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推介活动”初评会结束,共有拉萨八廓街、北京国子监街等16条街道初评入围。接下来,将由公众和专家从16条初评入围街道中选出10个,入选首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终评结果于2009613日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向全社会公布。最终结果:连同青岛八大关在内,山东青州昭德古街,成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古街之一。山东省一下子就占了五分之一席位,自然令山东人欣喜非常;

 

历史,是一条曲折的生命线

 

  我们走进这条老街时,整条街道还没有从沉睡中醒来,满身异乡人味道,使我们不忍心叩响这沉静的所在。阳光刚刚升起,便在这里,投递出强烈的明暗来。春天一眨眼,就带着温暖,与我们一起,走进这座老城的古街来了。

  山东中部,青州老城,昭德古街,这是我此次来青州,唯一的目的地,先让我们宏观一点,了解一下古街的背景材料。

  山东,古为东夷之地,史前时期,东夷人已经可以靠他们的智慧与勤劳,制造出实用、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早在距今45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就已进入阶级社会,并出现了国家,从而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从中国地图右边可以看出,山东省从平缓的海岸线,突然探出头来,一半是内陆,另一半便是胶东半岛,在内陆和胶东半岛的连接处,便可以看到一个称之为“青州”的城市。传说大禹治水后,按照山川河流走向,把全国划分为青、徐、扬、荆、豫、冀、兖、雍、梁九州,青州即其中之一。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称:“海岱惟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渤海、泰山,刚好把青州夹在中间。《周礼》更直截了当:“正东曰青州”,其大意为:青州位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这里是原始文明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已有2200年的建城史。

  由以上所陈述的信息,不难看出,青州的确是一独特且重要的所在。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南到临朐、临沂直通南京,北到京城的交通要道,也是连接西部内陆和东部海洋横向通道的重要枢纽,为山东东部著名的商贸中心和宗教活动中心。

  由于地处交通枢纽的缘故,所以,在春秋时期,青州就已经有了和外部的通商往来,成为古代丝绸之路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且发展很快,集市逐渐在这里成形。最早来青州的伊斯兰信徒穆斯林,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青州地区非常繁荣昌盛,以贸易为主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大食人,通过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来此开展贸易活动,当地人他们为“蕃客”,朝廷曾在此设置“青州押两蕃使司”,专门管理蕃客事务。

  那时,蕃客流动性大,在青州定居的并不多。自元初开始,众多穆斯林官员及其眷属,以及来自西域的回族商人,看好了这片土地,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抉择,徙居青州,定居于此城内东关一带,形成了稳定的回族聚居区。定居东关,靠近东门,原因不言而喻,因此地本身就是一座城市主要对外交流、沟通、易货的进出口,市井自然繁华热闹,是青州连接外部的咽喉通道,用现在的说法,叫做:中心城市里的核心地带。

  这些异乡人一旦定居下来,便根据自己的民族宗教信仰,在此新建起清真寺,近千年来,将众多回族同胞与汉字兄弟凝聚于此,形成了以清真寺和“昭德阁”为中心的一大片区域,“昭德街”由此而得名,并顺应历史,顺应时局,与时俱进,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了一条以回族为主,回、汉、满、蒙等各民族杂居的居住区。随着历史发展,昭德街规模逐渐扩大,一时鼎盛非常,现已成为一个有居住人口2万余人的大面积区域了。

  至今,这里的回族居民,仍保留着自己固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和饮食习惯,同时,各民族通婚联姻,文化互相交流,在汉族文化向少数民族传播的同时,回族、满族的武术、花毽、歌舞、餐饮等,也逐渐融入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建筑,是传统文化艺术的集大成

 

  常年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们都说,古街是有生命的。灰砖青瓦,飞檐翘角,是它沧桑又慈祥的面容,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街巷,是它清晰可辨的筋脉和血管。古街才是一位真正饱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看惯了人世间的冷暖炎凉,因为悟透了生活的精髓,因此显得超然而达观。当历史的风云和岁月的辉煌终于远去,古街以最自然朴实的状态,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生活。现在的老街,虽然远远没有昔日的壮观,但仍然可以从诸多细节中,体会当年盛况,感叹沧海桑田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昭德古街,长度3500多米,以点带面,线线相连,由东门街、东关街、昭德街、北阁街、粮市街及其两侧的街巷组成,它们南北相通,东西相连,形成了一组“连线成片”的古建筑群。街的两边多为老店铺,青砖小瓦,古式的木质小插板门,依稀可见当年这里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的繁华。古老的民居和商铺错落有致,出檐的梁柱和弯脖的斗拱,古老的窗棂和斑驳陆离的木门,在不经意间暴露了古街的古老与沧桑。

 

文化,千年浸染开出的生命之花

 

  昭德街区不但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而且是著名历史文化街区,在这个街区历史上,曾诞生或居住过许多光照千秋、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最为著名的莫过于4位状元。

  一为北宋著名的三元状元王曾。传说,王曾的父亲虽然不懂文墨,但雅重儒道,晚年梦见孔子托梦,言曾参将往生其家。果然,不久喜得一子,因此取名王曾。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大魁天下,后官至宰相,封沂国公。昭德街白果庄巷便是王丞相故居的后门,巷名因原有王曾兄弟二人栽植的白果树而得名.

  二是明代状元赵秉忠。赵秉忠的故居位于北阁街西侧,名曰软绿园。至今街区仍保留着赵状元命名的青龙、白虎二巷。

  三为清代状元、著名外交家洪钧。洪钧本为江苏吴县人,同治年间,母子二人来青州,投奔在此做官的亲友,住在东门街附近绍兴会馆,少年时代的洪钧就在此处“森盛号”杂货店学徒,由于他刻苦学习,在青州考院考中秀才,同治七年,进京殿试,高中状元,青州民众称之为“学徒状元”。

  此外,此地清代还出过一位武状元丁殿祥,其状元府在东门街附近。丁殿祥,回族人,字靖远,号崧生,嘉庆十九年,甲戌科武进士第一名,皇帝钦点为“武状元”。曾任宫廷一等侍卫、广西参将等职。

  或许是蕴育了4位状元的缘故,这一街区,历代都有许多达官贵人、政客显要选择在此居住。

  昭德街东赵宅巷,原系元代荣禄大夫、左丞相伯颜居住的地方。元灭宋后,元宪宗赐伯颜赵姓,迁居青州,至今,街区仍有许多赵姓后人在此居住;现保存有鲁东民团总指挥赵明远故居;真教寺北侧杨家巷为明代回民进士杨应奎故居所在,杨应奎官至南阳知府,擅书法工诗文,著有《澠谷集》。曾出资重修过真教寺;粮食街路南双井街有清代乾隆进士李文藻的故居,李文藻官至桂林同知,著有《益都金石考》、《青社拾闻》、《诸城县志》、《历城县志》、《云门碑目》、《南涧文集》、《岭南诗集》等著作,家有藏书数万卷,遂名其书楼曰“万卷楼”;董家巷有明代万历进士、工部尚书董可威的住宅;民国时期,青龙街人赵太侔赴美哥伦比亚大学戏剧专业学习,回国后曾任山东大学校长。

  

新月,澄明心境,生活便可更从容

 

  古街中,伊斯兰教寺院有两座,即真教寺和清真寺。真教寺是青州伊斯兰教最大、最古老的寺院,据寺内碑记记载,该寺由元代伯颜丞相后裔,于元大德六年始建,为元代三大真教寺之一。后历代增修,发展到现在,成为规模宏大、结构紧凑的古建筑,至今仍是伊斯兰信教群众,结集礼拜的重要场所,后经历代修葺,规模不断扩大。它融汇了中外建筑之精华,既有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特色,又明显地带有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1935年,原全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著名的马松亭大阿訇曾在此讲经礼拜。

  真教寺坐西朝东,教众礼拜时,面部正对着圣地麦加的“天房”。寺门分大门、二门。大门为单檐歇山式,砖石结构,门洞拱券式,门面通宽30余米,上嵌砖雕龙凤等吉祥物,正面门额为石刻“真教寺”三个大字。二门为单檐硬山式建筑,檐下施斗拱,砖雕伊斯兰教经文及图案,工艺精湛,花纹精美。墙壁上有碑文,记载真教寺创建始末。二门后,迎面是一座碑亭宽3米、高4米,砖石结构,顶覆琉璃瓦,碑的两面分别镌刻明朝皇帝朱元璋御制《至圣百字赞》和“圣谕”,内容为赞颂伊斯兰教的教化功德。

  据介绍:这个碑叫百字赞碑,碑文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撰写的,一共用了100个字来介绍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和赞颂了穆罕默德圣人。明朝的皇帝之所以对伊斯兰教这么尊崇有加,是因为当时的开国功臣有很多的回族将军,像常遇春、胡大海、沐英、兰玉,丁德兴,这些为明朝的建立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皇帝一是为了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沟通感情,二是尊重他们的信仰。

  在真教寺大礼拜殿的正门北侧墙上,挂着一块写满了时间的小黑板,时刻提醒着教众一天中做礼拜的时辰中午的礼拜在一天中是最重要的。此时,居住在老街上的教众,纷纷来到这里完成庄严的礼拜仪式。

  清真寺位于昭德街区西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衡王之子宁阳王朱载垿始建,青州知府张连登亲笔题写寺额。知名阿訇王静斋曾在此译经。现青州伊斯兰教协会和青州市民族书画院均设于此,并经常举办少数民族书画展览,清真寺已成为一处既服务于穆民,又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场所。

 

招牌,不仅仅是标示,更是一种文化

 

  昭德街区明清时期为山东历史上著名的商贸中心,当年曾经商贾云集,仅山西省在此经商的大贾商家就达40多家,他们结为商帮,在东关街穆家巷建起了宏伟的山西会馆,为晋商落脚投宿、聚会议事提供方便,今遗迹仍存。

  许多回族老人对这一街区原有老字号至今仍耳熟能详,给你指出它们原来的位置,如利兴福丝厂、振兴烟厂、万和堂药店、山城玉酱菜、益兴永百货、和合商店、兴茂茶庄、红丽染坊、中义和糕点、杨家货栈、德明药房、赵家店、永春堂药店、法家店、王家店等。昭德街区著名的回民食品店隆盛糕点、福禄寿糕点,传统老工艺程记红炉等均有上百年的历史,至今仍生意兴隆。著名的穆斯林传统食品刘蒙汗家烧饼、梅穗综子、老汤牛肉、东关烀糕、东关粘粥等,现已被列入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古街里,还有一位名叫程光的年过七十的老人,他一辈子都在经营着一个名为“程记洪炉”的铁匠铺。今天,这种纯手工的铁匠作坊已经少之又少了。对于他来说,这种纯粹的体力劳动也显得过于沉重了。虽然曾经的老主顾已经越来越难得上门,然而,每当有活计找到他时,程光还是会生起几十年的老炉子,抡起沉重的铁锤,在火光的映衬下挥汗如雨。对于老人来说,门口的老街,也正在这一下下的敲砸中,浇铸成永恒的记忆。

 

生活,物欲浮云,内心安详才是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昭德古街的人们,依然传承者祖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他们的表情里,没有当下人们的紧张窘迫,只有从容和淡定,以及对信仰的坚定与善意,他们按照既有的节奏,不紧不慢,慢条斯理,亦步亦趋的生活着,我想,这是不是才是真正的生活呢?!

  每天,最早醒来的,是昭德街里的一间间店铺,吱吱呀呀的木板门慢慢推开,一扇扇门板被卸下,随着狭窄街道的共鸣和回响,成为这条古街最优美的晨曲。

  经营传统清真糕点的福禄寿就是这里的一家老字号,今天,他们制作的清真糕点,已经是古街居民每日生活的必需品。与往常一样,每天早晨,店主将炉子的火捅开时,一天的辛劳与快乐的生活画卷也随之展开了。位于古街西隅的一片空地上的早市,也逐渐热闹起来,古街的居民都会来这里购买新鲜的蔬菜、水果、牛羊肉……等等,他们之间互相熟悉,甚至认识彼此的家人和孩子,更在每日互相的攀谈中编织着古街上的生活,与渐次开启的店铺一起,奏响了古街生活的和弦。

  正午时分,古街迎来了一天中难得的忙碌。传统的小吃摊旁渐渐聚集起了一圈圈的人,翘首期盼着各色美食的出锅待售。一旁的手工香油作坊里,芝麻的浓香也在此时弥漫在古街安详而宁静的空气里。

  旧日时光的讯息,在此时凝固在记忆的某个角落,那些永远飘着香味的香油磨坊,不时传出叮叮当当响动的铁匠铺,坐在小马扎上晒太阳的老太太,在街巷中嬉戏的孩子们,与老街一起陈列在那里,等待着时间的检阅。

  

悠闲,让我们感觉到向上的力量

 

  对于老街的居民来说,他们的饮食起居在这里,他们的休闲娱乐也在这里。古街上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康熙风格的人造园林,这就是冯家的私家花园——偶园。这里原是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冯溥的私人花园,所以当地俗称为“冯家花园”。这座花园规模并不大,由于它是现存稀有的康熙风格园林建筑,所以便有着很高的建筑文化价值。园内依旧保存完好的假山、绿竹、翠柏、清泉和长满青苔的石阶,都让人不由联想到当年这里曾经的清雅和风致。

  今天,这里是老街的居民锻炼与休闲的场所。武术,京剧与花毽都是居住在这里的回族居民喜闻乐见的娱乐与健身的方式。每天早晚,他们都会聚集在这里,享受一天中难得的安逸。

  花毽,是另外一种青州的回族群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与健身活动。花毽发源于青州,自春秋战国时起就已经出现。到唐宋时期,花毽的踢法有了很大的改进,从一人踢、双人踢到多人围踢。其踢的花样也逐渐增多。那时,妇女也参加了进来,妇女受封建礼教约束,缠成尖尖小脚,其直踢、蹦跳等动作就受到了限制,于是,她们发明了用脚内侧踢,有人一次竟然可以踢到6000多个。今天,老街上的居民,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至咿呀学语的儿童,几乎都能踢上两脚。

  

岁月,有一种结束意味着开始

 

  西下的夕阳,带领着人们在古街上凝固的时光里穿行。而此时远在千里之外,对于古街的保护规划项目已经孕育出炉。

  汽车一声清脆的喇叭,自行车叮铃铃的脆响,孩子们放学后轻快的脚步声,都在一点点打破着这里的宁静与祥和,古街的生活日复一日,古街的故事源远流长,古街的神韵久久回味。古街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沧桑岁月的见证。如今,在历史流淌中,闲庭信步、信手拈来了几百年的昭德古街,入暮时分,正静静等待着新一天的到来。

  岁月荏苒,当这些文字即将结束的时候,昭德古街的未来,却刚刚开始,一切都将随着时光的流逝,发生着不为预知的变化,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祈祷祝福这条古街,生活在这条古街的人们,幸福安康。

 

    (作者系季羡林国际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