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年轻的独立国家,就将在非洲的朱巴诞生。
7月1日,位于苏丹南部城市朱巴的约翰·加朗墓地广场,气氛隆重而热烈。这里举行了由上万人参加的模拟阅兵式,包括士兵、警察、社会团体、演出人员,以及市民在内的各界代表在认真地为苏丹南部地区独立庆典做准备。
根据今年1月苏丹南部的公投结果,南部苏丹于7月9日正式宣布从苏丹分离出去,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同时,该区域也成为非洲大陆第54个国家和联合国第193个成员。
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内的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高级官员将出席苏丹南部地区的独立庆典。
南北分治,标志着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苏丹和平进程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但南苏丹一旦分离出去,将意味着苏丹“非洲面积最大国家”桂冠的丧失,更意味着财富的损失。苏丹是非洲面积最大国家,南部苏丹的面积相当于一个法国。
南苏丹的政治诉求远高于民主诉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想到苏丹的影像,就会想到“极度贫困的非洲荒原,一个奄奄一息的饥饿女童在爬行,她的身后,一只凶猛的秃鹰在死死地盯着她,随时准备扑上去啄食……”这是世界著名的新闻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的画面,由南非白人摄影师卡特摄于1993年。因为这张照片卡特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一年多后卡特自杀身亡。
事实上,以农牧业为主的苏丹,近年来受到兴起中的石油工业的拉动,开始成为非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而南北问题是制约这个国家前进的最大难题。
在国际社会的敦促和支持下,苏丹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南北分治。这在“阿拉伯之春”的背景下,显然具有特殊的意义。中东北非的动荡局势并未对苏丹构成太多影响。对此,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殷罡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南北分治已经酝酿了数年时间,而且南苏丹人民的政治诉求远高于北非国家的民主诉求。”
历史上,南北苏丹分多聚少,属于不同的文明体系。自中世纪以后,北方成为自中东迁徙而来的阿拉伯人和逊尼派穆斯林聚居区,而南方则以黑人为主。南北双方直到13世纪才第一次统一,1821年才纳入同一个国家的版图。
1956年苏丹独立后,历届政府对南方执行的歧视高压政策造成南苏丹问题日趋激化,此后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发生了两场南方黑人反对喀士穆中央政府的南北内战。在这两场内战中,不平等的经济政策和歧视性的宗教政策,都成为苏丹南北冲突的导火索。
惨重的战争代价坚定了北南双方领导人巴希尔和加朗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意愿。历经数载,在美国、英国、挪威的施压下,2005年,苏丹喀士穆政府和南部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签署了《全面和平协议》,结束了长达22年的内战。根据协议,在6年的过渡期结束后,由南方人民投票决定南部苏丹的最终归属和命运。而争议的焦点——盛产石油的阿布耶伊地区,则单独举行一次公决,选择究竟加入南方或北方。
然而,该协议并没有解决南北所有分歧。2007年10月11日,南苏丹全体阁员退出喀土穆政府。
同时,南北双方石油收益的分配不均成为苏丹分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1983年,苏丹南部勘探发现了多个大型油田,其中,约有80%的石油资源分布在最贫穷的南部地区。然而,南部的石油出口和加工,都是依赖北方的苏丹港和炼油设施。因此,在石油收益分配时,北方常常获得更多的分配比例。这显然无法让南方满意。
2011年1月9日,苏丹南部公投在各方施压下如期举行。最终南苏丹98.83%的投票者选择了独立,这一独立诉求得到了联合国、非盟和包括“五常”在内各大国的支持,以及苏丹喀土穆政权的尊重。
尽管公决后南北苏丹仍然发生诸多摩擦,阿卜耶伊争议地区的冲突更一度白热化。好在南北方迅速冷静下来,达成了“阿卜耶伊归属公投揭晓前共管”的君子协定,避免了冲突升级,苏丹总统巴希尔也在事态趋于平静后,重申了“喀土穆将成为第一个承认南苏丹独立的政府”的承诺。
“联合国的介入,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让巴希尔看到阻止南苏丹独立大势已去,因此不得不接受。”殷罡对《中国新闻周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