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哈氏族群的变迁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史料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明代哈氏族群的变迁

来源:回族在线 时间:2011-07-19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明景泰年间,迤西金山鞑靼人,哈喇卜丁、哈喇卜达。

于公元1452年农历2月20日,由瓦剌入仕中原,成为哈氏宗族的始祖。

始祖的三弟哈喇卜渊,于公元1450年正月,战殁于山西大同。

明代成化年间,哈喇卜丁累升为都指挥使(从二品),哈喇卜达累升为指挥使(正三品),隶南京锦衣卫,带俸,哈氏宗族生活的南京。

任何一个家族,不可能永远在辉煌中生存,它和社会一样在历史的变革中,不断的变迁和起伏跌宕自己的命运。

公元1469年,农历3月6日,哈喇卜丁老疾,长子哈兴袭职,为指挥使,(正三品)带俸,按明代的卫所制度,指挥使是当时卫所的最高武官。

哈兴出任河间卫指挥使后,将家由南京搬迁到河间,形成河间哈氏宗族。

这也是明代哈氏族群的第一次迁徙。

哈喇卜丁逝世的确切日期,在《明孝宗实录》卷045、58,有如下记载:

弘治三年(1490)十一月乙未(17日),河间德州已有署都指挥,薛瑛等专官尔不必预。(署:代理)

上述记载说明公元1490年11月17日,河间卫已有人代理,指挥使哈兴不在岗位。

弘治四年(1491)十二月丁卯(25日),鞑官都指挥病故者十四员,赐祭及棺木如例。(按明朝惯例,武官需要都督以上职务者病故者赐祭。)

公元1491年12月25日,明廷特批鞑官都指挥病故者赐祭。

这段记载为哈喇卜丁赐祭提供了依据,同时也说明他是在这一时期病故的,祖上传说:明王朝赐田40多亩,以田养墓地。

他的墓地在河间西郊,碑文记述:“西北沙漠山后人氏,信仰伊斯兰教”。

1469年3月6日,哈喇卜丁老疾,到1491年12月25日明王朝赐祭,说明始祖哈喇卜丁在老疾中,生活了22年多,晚年是在河间卫渡过的。

1452年2月20日,由瓦剌入仕中原,到1491年12月25日明王朝赐祭,始祖在中原生活了39年多,难怪他有了六个儿子。

《明宪宗实录》卷076、080,记载哈喇卜达晋升、病故、子子哈忠袭职。

成化六年,1470年2月17日,升锦衣卫带俸指挥同知,哈三为指挥使,俱以从征建州并荆襄等处有功,所司误列衔名,乱其等级,至是乃改授之。

成化六年,1470年6月6日,命故南京锦衣卫带俸鞑官指挥使(正三品),哈三,哈子哈忠袭职。

上述实录记载了中原哈氏始祖哈喇卜达,曾征战过建州或荆襄有功,笔者认为可能是荆襄地区,于公元1470年农历2月17日升职为指挥使。

征战后仅三个多月卒,笔者认为可能是征战中的伤病所致。

卒后运到哥哥哈喇卜丁处,葬于河间的果子洼。

为什么要到果子洼安葬,经调查,历史上的河间卫,不在河间城里,明代的卫所是军营,驻扎在城外的果子洼,历史上果子洼称鸽子洼。

这也是明代哈氏族群的第二次迁徙。

自此中原哈氏宗族分为河间哈和南京哈两大支系。

“哈三”即哈喇卜达的伊斯兰教经名,也可以称为:哈散、哈桑。

族群变迁,往往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关。

明中后期,正是倭寇严重掠扰东南沿海、明廷抗击倭寇取得胜利的时期。

2006年6月4日,台州旅游网,龚泽华的文章“戚继光和谭纶”一文中写道:“第二年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戚继光和谭纶兵一起,转战台州,取得桃渚、海塘的胜利。经过这几场大战,戚继光认识到光练兵不行,还得招兵,招募素质高的士兵很重要。曹天佑部三千兵经训练后能冲锋陷阵,但一遇强敌便闻风丧胆,甚至弃甲而逃,主要是这些兵来自城镇,没有吃过苦,也没有受过倭寇之罪。谭纶的500兵招自南京,深受倭寇之害,对倭寇有深仇大恨。”

经查证,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一股70人的倭寇登陆后竟深入腹地行程千里,从浙东窜入安徽、江苏,一路掠杀,还围着南京城兜了一个大圈,当时南京城驻军12万,却多不敢迎战,最后这股倭寇虽然被歼,但明军伤亡竟达4000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骚扰,一直掳掠到南京。

明万历15年,十几名倭寇到南京城外杀人越货,为所欲为。

这里记载了,明代东南沿海抗倭时期,明朝嘉靖年间的兵部尚书、抗倭名将谭纶,时任兵部郎中,曾经在南京招兵500人,抗击倭寇的历史史实。

(摘自: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十,谭纶)

谭纶经历了闽浙抗倭斗争,累升到兵部尚书,也就是说,他不需要直接带兵,他在南京招的兵,也必然留到的东南沿海的抗倭前线。

自景泰三年(1452)入仕中原,到嘉靖三十五年(1556),南京哈氏族群,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104年,约4-5代人左右。

入仕的鞑官大多数已经作古,子孙接班已经成为过去时,明王朝的许诺均已兑现,它们的后人多不善于农耕和经商之道,家族的辉煌时期已经过去。

现在又遇上倭寇掠扰,生计无着,谭纶在南京招兵抗击倭寇,南京哈氏族群应征,不能参军入伍者投亲靠友、离家谋生,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这也是明代哈氏族群的第三迁徙。

投军者留到了东南沿海,泉州崇武还生活着南京哈氏族群的后裔200多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放弃了宗教信仰,现在已经是汉族了。

崇武哈姓族群还记得他们的祖先源起“金山”(即阿尔泰山)。

他们还记得时任莆田副将的清代名将哈攀龙,曾多次前往崇武拜祖认亲。

前往各地迁徙的人群中,也包括到河间的投亲者,这也是哈喇卜达后人迁徙到河间的历史,时间应该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左右。

哈氏宗族对始祖和族群的历史知之甚少,留给后人的是一片迷茫。

族群中,饭后察隅谈论的几乎都是清代哈氏族群的武官和武状元等。

为什么明代的历史在族群内没有完整的传下来呢?

这不是什么疏忽、遗忘、或偶然,而是那个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明中期后,明王朝对长城以北的政策,由征服剿灭改变为赎买安抚,接收它们入仕作官,减轻北虏对明王朝的压力。

明王朝对入仕的鞑官给了一系列的优抚政策,同时对他们并不信任,始终存有戒心。《明英宗实录》卷281中有载:

天顺元年(1457)八月,壬子,命鞑官都督佥事高通往南京后军都督府理事,兼抚在彼鞑官头目人等,时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吕贵奏,本卫安插鞑官指挥千百户头目等二百五十八人,虽称归顺,其心难测,且汉人不晓其言语,乞选在京鞑官内,素有威望,谙晓夷语者一员,以抚恤之,故有是命。(谙an:熟悉)

在明实录中,大量的记载是:生活在那个历史时期的入仕中原者,千方百计的要求改变姓名,或乞更姓名,就是让他们的子孙融入中原,不在受到歧视。

当然他们也不希望将这段历史传给后人。

明代河间是河间府,现在的献县、肃宁、瀛州(现在的河间市)统归河间府管辖,统称河间人,献县、肃宁确有两支从南京迁来。

哈氏宗族留下的老家谱可以看出,在这个历史时期到明朝灭亡,没有出类拔萃的历史人物出现。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