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海峡两岸穆斯林世代友好心连心”——访首都博物馆前馆长、著名穆斯林学者马希桂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新闻会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让海峡两岸穆斯林世代友好心连心”——访首都博物馆前馆长、著名穆斯林学者马希桂

来源: 时间:2011-07-22 点击: 我来说两句

马希桂先生做客中国清真网新闻会客厅栏目

鉴宝专家马希桂,首都博物馆前馆长、著名的穆斯林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尤为可贵的是,作为名门之后,马希桂还是架起海峡两岸穆斯林友好交流之桥的“友谊使者”,他的名字将彪炳千秋。前不久,中国清真网新闻会客厅“穆斯林名人高端访谈”记者专程采访了他。

1961年,马希桂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考古、文物和博物馆工作。其间,他参与和主持北京房山琉璃河商周遗址、元大都遗址和大葆台汉墓等重要考古发掘。每一次发掘工作,都让他记忆犹新。马希桂说,“元大都遗址的发掘,为再现当时的建筑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大葆台汉墓中出土了众多精美文物,尤其是发现了史书中记载的‘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式,这些都让我们为之兴奋。”之后,他又主持了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筹建、墓室复原和展陈工作。在经过大量的考察和实地研究后,又撰写了《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及出土文物》等学术论文,为考古发掘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长期的文博工作经历,让马希桂对北京地区历代陶瓷出土情况、工艺水平和制作特色有了深入了解。他的著作《中国青花瓷》一书,深受文物鉴赏者好评,曾多次再版,也奠定了他在青花瓷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他还主编或参加撰写了《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卷(上、下)》、《青花名瓷》、《官窑名瓷》等图书。并与马文宽合作,对非洲东海岸出土的中国瓷器进行详细考察,以大量事实佐证了中国与非洲海上贸易航线的存在,为自宋、元以来中非友好交流提供了切实可靠的证明。此外,他将《辽东曹氏宗谱》等史料与有关曹氏家族的资料加以研究,提出曹家的衰败原因等见解,对研究曹雪芹家族和“红学”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马希桂先生除了在文博界、考古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外,还对大陆和台湾两地穆斯林交流、伊斯兰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马希桂的父亲马明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中国与阿拉伯人民的友好使者、社会活动家。马明道先生1908年出生在北京一个经济世家,祖上随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到北京,世称“侍卫马”。马明道先生的祖父马玉山和父亲马星权都是著名的阿訇。马明道自幼跟随祖父。父亲学习阿拉伯文、伊斯兰教经典。从小生活在一个穆斯林家庭,所以伊玛尼的种子早已深深的种植在其心。马明道先生毕业于成达师范学校,1935年留学土耳其,在安卡拉大学法学院伊斯兰教法学系肆业,后转入土耳其军校,1949年去台湾,在军界任职,先后赴土耳其、埃及、伊拉克、约旦等国家任职,后任回教协会理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台北政治大学东方语言系主任、教授,讲授“伊斯兰教概论”等课。多次去麦加朝觐,70年代起从事著述工作,译著有“《伊斯兰教法之研究》、《伊斯兰教》、《伊斯兰对中华文化之影响》、《至圣穆罕默德传》等。由于马希桂先生的父母、兄弟和儿子与儿媳均在台定居,以及他在文博、孔子研究、文物鉴定等理论学术方面的成就,因此,他曾多次赴台湾探亲、讲学。在此期间马希桂先生向台湾穆斯林介绍了北京穆斯林宗教生活、经济生活和清真寺的情况,受到台湾穆斯林的热烈欢迎。在采访的过程中马老回忆说:据我了解台湾现有回族穆斯林4万人左右,这些穆斯林是怎么到台湾的呢.最早可追溯到明代,相传明永乐年间,回回航海家郑和航海到过台湾,代表明朝慰问岛上土著蕃民,与他同行的有清真寺掌教哈三、穆斯林学者马欢、黄信等,传说凤山元“三宝姜”就是郑和在岛上亲手栽种的。公元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时,沿海一带的回族也参加了战斗;1683年,清军也带去了沿海一带的回族船民;1945年日本投降后,从大陆去的部分回族在台湾定居,修建了清真寺,并从大陆聘请了王静斋阿訇;1949年国民党撤退到台湾时,在军政人员中也有一部分回族,还有一些回回商人、知识分子,也跟着移居台湾。台湾现有5座清真寺,规模较大的是1960年建的台北清真大寺,回教协会在这里办公。马先生说:北京的穆斯林心系台湾的穆斯林,我每次去台湾时,都有人托我带信,有的让我向台湾穆斯林道“色兰”;台湾的穆斯林也非常挂念大陆各地和北京的穆斯林,如1988年那次大水灾,台湾穆斯林纷纷捐款,还有的给受灾地区的清真寺拿“乜贴”进行修缮。当然,也有人不了解北京穆斯林的情况,心存疑虑,他们见着我就问:北京的穆斯林生活怎么样?还有清真寺吗?有阿訇吗?等等。说到这里,马先生又回忆了一段往事。他说:我的老父亲在台湾时,常常想念北京,那是1988年6月,他冲破重重阻力,取道菲律宾才回到久别的故乡北京,在北京牛街与很多亲友团聚了。在他最怀念的牛街礼拜寺礼“主麻”时,见到了儿时的老朋友,并与成达师范一些老同学聚会,中国伊协为他举行了便宴。当时的北京市伊协会长安士伟大阿訇在鸿宾楼饭庄宴请了他,那次您(指笔者)和石昆宾阿訇、陈广元阿訇、艾宜栽、马耀先生也参加了。我老父亲心情非常激动地说:我离开北京已经五十多年了,很想念北京的亲朋老友,有些老友已经不在了,今天见到你们心情十分高兴,如果不是你们和这些朋友的努力,回回和伊斯兰教不会有今天。我们海峡两岸的穆斯林,无论是这边,还是那边,“伊玛尼”是一个,“买格苏代”(目标)是一个。他还说:穆斯林目前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是要很好地培养教育青年。安阿訇向他介绍了北京穆斯林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情况,他听后高兴地说:穆斯林的变化很大,但牛街地区居民的住房还是老样子,不知有没有考虑。安阿訇说:政府有考虑,过不了太久,这些危旧房都要改造。我老父亲这次来北京和到西安等地参观,心情特别高兴,他回到台湾,向穆斯林们讲了北京穆斯林的情况和所见所闻,受到热烈欢迎。马先生说:这段往事说明海峡两岸的穆斯林同胞心连心。我每次去台湾都受到文博界的同行和穆斯林兄弟的欢迎,结交了一些朋友,新闻界的朋友作了报道。我在台北清真大寺礼主麻拜后应中国回教文化教育基金会的邀请,在清真寺礼堂作了《北京的穆斯林》专题演讲,有很多穆斯林参加,我首先代表北京的穆斯林向他们道“色兰”,并以亲身的经历介绍了北京穆斯林在政治地位、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法律保护。在当时北京全市有座清真寺68座,140多名阿訇,有专门培养阿訇的伊斯兰教经学院。回族和各兄弟民族一样,在人大和政协有自己的代表和委员,有了当家作主的平等权利。驰名中外的回族聚居区牛街,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已有千余户穆斯林迁入新居,在政府的帮助下,千年牛街礼拜寺又一次修葺等等。这次演讲受到与会穆斯林的热烈欢迎。回教文化教育基金会会讯报道说:“八月二十五日(星期五)下午二时三十分,主麻拜后,北京学人,首都博物馆前馆长马希桂教亲(马阿洪明道之哲嗣)应中国回教文化教育基金会马董事长凯南之邀请,特于台北清真寺礼堂举行专题演讲,讲题为《北京的穆斯林》,内容翔实,听众极为踊跃,并广获好评。”

马老最后语重心长的说,现在好了,两岸可以通行,政治背景和经济上都有了很好的政策。两岸的穆斯林都渴望多多的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得伊斯兰文化能够更好的进行传播。中国清真网作为全球最大穆斯林门户网站,是穆斯林大众的媒体宣传平台,有义务和责任去承担起海峡两岸穆斯林友好交流沟通的纽带作用。中国清真网总裁李晓岚女士也表示,中国清真网愿意和马老携手一起多做实事,将大陆和台湾两地之间穆斯林友好交往、民族文化交流传承事业继续发扬光大下去,为构建和谐世界、弘扬民族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