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连环爆炸枪击案上周末把北欧国家挪威拖入巨大的悲痛之中,西方舆论称,这个“生活最接近天堂的国家”被二战以来遭受的最严重袭击拖入了地狱。如此血腥的屠杀怎会发生在“最与世无争”的挪威?挪威媒体第一时间将怀疑目光投向伊斯兰极端分子、甚至猜测这是“来自卡扎菲的报复”。但这些符合西方人思维惯性的推断却被挪威警方否定,后者认定凶手是地地道道的挪威人布雷维克。挪威《晚邮报》为此发出“这怎么可能?”的惊呼,一些伊斯兰国家媒体则对西方媒体“设定恶魔”的做法提出质疑。多数国际媒体猜测,布雷维克作恶缘于他强烈的极右翼主义情绪,他曾幻想通过持续53年的“欧洲内战”,把所有穆斯林逐出欧洲。一时间,极右翼恐怖势力抬头的警钟同时在大西洋两岸响起,中国反恐专家李伟说,此事给国际社会抛出一个更大的课题:谁能阻止本土恐怖主义?
“凶手竟非来自国外,这怎么可能?”
“我们是个小国,但也是令人自豪的国家,没人能用炸弹让我们安静下来,没人能靠开枪让我们安静下来,更没人能让我们害怕做一个挪威人。”挪威首相斯托尔滕贝格这番煽情演讲24日被英国《独立报》称为“完美定位的演说”。这一天,“挪威能够挺过悲剧”等鼓励话语在多家西方媒体上出现,而这一切都因22日发生在该国首都奥斯陆的爆炸和血腥屠杀而起。
当日下午15时26分,挪威政府大楼门前发生剧烈爆炸,造成至少7人死亡,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300米外的建筑物玻璃全部震碎。就在人们惊魂未定时,距奥斯陆市中心约40公里的于特岛又发生血腥枪击案,90多名正参加挪威执政党工党青年团夏令营的挪威青少年被杀。斯托尔滕贝格称这是挪威自二战以来遭受的最严重暴力袭击,英国《卫报》24日说,很多挪威人和他们的父母亲友一生都没经历过这种惨剧,“和平之都”奥斯陆市中心看上去宛如“战区”。由于爆炸发生在首相办公大楼门前,挪威媒体第一时间怀疑袭击是“基地”组织所为,后又因认为“伊斯兰极端分子不会对一座偏僻岛屿下手”,转而怀疑是此前宣称要报复欧洲的卡扎菲所为。但挪威警方23日宣布的消息给挪威人带来更大的心理冲击——凶手是32岁的奥斯陆本地人布雷维克。挪威《晚邮报》惊呼,“凶手竟非来自国外,这怎么可能?”
24日,在奥斯陆从事旅游生意的刘惠男依据挪威媒体报道,向《环球时报》讲述了事件经过:22日下午,布雷维克先把一辆装有炸药的大众牌货车开到首相府门口,并迅速引爆。他随即驾驶另一辆汽车赶往位于蒂里湖上的于特岛,并在车上换上一身警服。在登船前,他骗岸边的警察称要登岛安检,这种安检在奥斯陆很常见,守卫码头的警察给他放了行。登岛后,岛上正在集会的数百名工党青年团成员已得知奥斯陆市中心发生爆炸,布雷维克以警员身份呼吁大家集中到岛中心一座建筑物内,谎称给这些孩子讲述爆炸案事项,在人员聚拢后他突然开枪扫射。在之后一个半小时内,没有警员守卫的于特岛成了布雷维克的“杀人乐园”,为确保“成功率”,他朝每个被害人连开两枪,一些趴在地上装死的孩子因此丧命,另一些孩子爬到树上或跳进湖中逃命,也被他射杀。有幸存者称,布雷维克一边杀人一边高喊“你们所有人今天都要死”。直到警察登岛将他逮捕。截至本报24日晚发稿时,两起袭击死难者已达93人,另有4、5人失踪。
“天堂里的杀手”,美国《时代》周刊23日以此为题的文章讲述了几乎相同的犯案经过,文章说,现在看来,炸首相府不过是布雷维克声东击西的一计,他趁着奥斯陆市中心乱作一团,给自己登岛杀人制造时机。路透社称,斯托尔滕贝格23日宣布此事件是国家悲剧,于特岛这一他儿时的天堂变成了地狱。
“为何是挪威”引西方和伊斯兰媒体论战
“连挪威都不再安全,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都不再有安全之地了。”这一论断23日出现在美国《赫芬顿邮报》,文章作者赫恩曼说,他21日刚结束两周的挪威之旅,那个国家的平和开放令他吃惊。虽然1000年前维京海盗曾让欧洲南部国家闻风丧胆,但今天的挪威俨然是地球上最没有麻烦的国家,当地居民出门不锁门,繁忙酒吧里的女士把笔记本电脑、车钥匙和钱包放在桌上就敢走出去,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赫恩曼对挪威的评价在西方颇有代表性。英国《独立报》说,提到挪威,人们会想到什么?石油、峡湾,还有松树,而比那些都重要的是和平。英国《卫报》说,挪威人口不到500万,面积不到40万平方公里,却是世界上最健康、最和平的国家,在各种福利排名中总名列前茅。正因如此,英国广播公司提出一个问题,“挪威人会因为袭击失去纯真吗?”文章说,挪威此前从未成为恐怖袭击目标,不是因为它在安保方面做得好,而是因为远离国际争端,树敌不多,挪威外交官们要处理的最有争议话题可能是商业捕鲸。文章说,对挪威人来说,生活在一个开放社会不仅是自己的事,同时也是在向外界展示,与周围人平静地共同生活是如何成为可能的。但如今这个国家却经历了自己的“9·11”时刻。挪威对待危险的态度可能持续改变:挪威人之间可能传播恐惧与隔阂,而政府冲在前面加强安保,如果真是这样,袭击者的目的之一就达到了——他们抢走了挪威人的单纯。
24日,伊斯兰世界也有不少媒体同情挪威的遭遇。阿联酋英文媒体《海湾新闻》社论称,如果挪威因袭击放弃民主、容忍、公平、人权等价值观,将对致力于和平的人们带来更大伤害。沙特《阿拉伯新闻》说,挪威人的震惊和恐惧已被世界共同承担,文章称赞曾调解巴以冲突和斯里兰卡内战的挪威是积累和平的地方,“如果全世界哪个国家的国名与和平、平静是同义词,那就是挪威”。但文章也对挪威媒体怀疑伊斯兰极端分子提出隐晦批评。文章说,不论谁该为袭击负责,我们都可以说他或他们这些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不能代表基督教,就像制造“9·11”的极端分子不能代表伊斯兰教。
而另一些伊斯兰媒体认为挪威并非如此无辜。埃及《第七日报》24日说,挪威虽是低调小国,这些年却没少跟在西方大国后面“亦步亦趋”,阿富汗有它的驻军,利比亚有它派去的战机,这与它作为中立国和富庶、稳定之邦的地位脱节。现在,灾难落到这个看似独立平静却像西方“跟班”的北欧国家头上,值得深思的是挪威自己:它的外交是不是偏离了和平本身?
沙特《中东报》24日说,挪威参与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引发很多穆斯林不满,他们中有人威胁袭击欧洲,但这只停留在口头而没有行动。事实证明,打破挪威宁静的是他们自己人,而不是穆斯林。但挪威人却天然地怀疑是穆斯林所为,说明伊斯兰教在欧洲已被“妖魔化”,欧洲人对伊斯兰教总是不屑一顾,甚至与“恐怖”字眼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在欧洲的穆斯林是最安分的。半岛电视台说,受人尊敬的伊斯兰学者穆拉德几年前在演讲中说过,历史上很多侵略是西方对穆斯林发起,而非反向。
当日,在被挪威人怀疑是元凶的利比亚,《环球时报》记者翻阅《共和国报》、《太阳报》等多份当地主流报纸,均未看到有对挪威爆炸案的报道与评论。
美欧敲响“本土恐怖主义警钟”
24日,挪威首相斯托尔滕贝格与国王一同出席在奥斯陆多米尼克大教堂举行的悼念仪式。挪威警方当日对外宣布,布雷维克已对罪行招供,但坚称两起袭击均系他一人所为。布雷维克的律师说,他的当事人承认袭击是残忍的,但认为“很有必要”,而他真实的作案动机要到25日才会公布。此外,按照挪威现行法律,布雷维克的最高刑期仅为21年。
24日,挪威警察在奥斯陆东部展开了大规模搜捕行动。警方此前已发现一本属于布雷维克的1500页小册子,这本“夹杂政治泄愤、行动计划和告解”的册子记录了大量细节。比如他自2009年秋季就开始策划袭击行动,利用经营农场的身份在农场中囤积数吨用于制造炸药的化肥。CNN说,册子中一段题为“2083:欧洲宣布独立”的章节显示,布雷维克幻想一场旨在将“文化马克思主义”和穆斯林赶出欧洲的内战2030年将在欧洲爆发,经过3阶段、为期50年的战役,欧洲各国领导人将被革职,泛欧洲抵抗组织将获胜。
BBC说,布雷维克曾是挪威议会第二大政党、极右翼进步党党员,但于2006年被该党除名。进步党虽属极右翼政党,但反对暴力。文章还说,布雷维克的朋友证实,他在上高中时还未表现出对穆斯林的仇视,并与一名来自中东的同学保持友谊,而他的转变发生在20多岁时。俄罗斯电视台说,布雷维克是在1999年北约空袭南联盟后开始行动的。他在小册子中透露,他完全不能接受美国和西欧国家“轰炸我们的塞尔维亚兄弟”,却支持穆斯林。
布雷维克流露出的极端排外和反穆斯林情绪在大西洋两岸同时引发对极右翼势力抬头的担忧。《华盛顿邮报》说,袭击刚一发生,很多国际观察家迅速想到欧洲在重复美国的“俄克拉何马城时刻”。1995年,一名白人极右翼分子同样使用化肥炸药袭击政府大楼,造成168人死亡。《纽约时报》说,“9·11“事件后,本土极端分子制造的恐怖袭击已被人们淡忘很久,挪威发生的一切给美欧同时敲响警钟。文章说,旨在反对移民、反对多元文化的极右翼在欧洲越来越得势,他们正努力从网络聊天室走向主流社会,一些极右翼政党为多赢选票选择放弃暴力,但依然存在的仇恨空气怂恿着崇尚暴力的右翼个体。
“德国之声”23日说,排外政党在欧洲各国的节节胜利,以及挪威遭袭后人们首先怀疑穆斯林,这些都说明欧洲人的思想中毒已经很深,这种因恐惧引发的偏见本不应在自由民主社会产生。《环球时报》记者看到,挪威袭击发生后,西方媒体甚至有这种声音:袭击者是白人?没关系,他只是个疯子,而如果是穆斯林所为,那事件的政治影响大得多。
英国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专家怀恩斯24日对《环球时报》说,在欧洲,极端主义是无法杜绝的社会问题,只要人们有不同肤色,就永远不会消除。中国反恐专家李伟说,过去10年,来自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巨大威胁让西方社会成为惊弓之鸟,“基地”更成为西方人“头号心理大敌”,而在这段时期蛰伏的本土恐怖主义威胁被外界忽略。李伟说,与外来恐怖威胁相比,本土恐怖主义更难防范,挪威袭击说明,连社会矛盾最不突出的北欧都不是世外桃源。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