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是新疆各族民众的公敌
新疆喀什从7月30日午夜到31日连续发生血案,造成多名平民死亡。犯罪嫌疑人都是维吾尔族,但这是不折不扣的暴力恐怖事件,犯案者的民族身份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同情及宽恕的理由。对他们的打击必须毫不手软,据报道,两起案件中都有凶犯被当场击毙和打死。
新疆暴力恐怖事件近来有趋频之势,境内外极端主义分子宣扬民族仇恨,西方舆论同情新疆的暴力恐怖分子,这些构成了新疆案情频出的大背景。不错,新疆的民族团结的确不是没有问题,但不同人群之间的隔阂及矛盾在哪里没有?中国所有南方省份大概都有本省人与外来人口不和谐的地方。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其他地方的人群隔阂都是社会问题,但在新疆等边疆省份,民族隔阂被极端势力宣扬、放大成政治对立,极端分子的刑事暴力被一些人鼓吹成“对民族压迫的反抗”,现在不仅要打击具体的暴力恐怖分子,同时也要严厉打击上述颠倒黑白的谬论。
新疆应致力于民族团结,为此怎么努力都不过分。但这当中有两个问题要区分清楚。民族团结的基础越雄厚,新疆极端主义势力的藏身空间和作案机会就会越少。这当中确有大量工作要做。但另一方面,新疆的民族团结有没有问题,暴力恐怖事件的反社会反人类性质都不会变,谁搞血案就毫不留情地打击谁,不管行凶者出自哪个民族,该当场击毙的当场击毙,该抓捕的绝不漏掉。无论犯案者是哪个民族的,都要在舆论中公开批判他们,对犯案者的民族身份,既不应刻意突出,也不应该故意隐去。
其实总体来看,新疆的民族团结的确是有基础的。新疆各城镇的民族混居程度相当高,公共场所的使用也都高度“多民族化”,这跟世界很多有民族矛盾的地方相比堪称不易。某种形式的“种族隔离”在西方少数城市里(比如美国的底特律)至今实际存在。
客观而言,新疆的民族团结无论怎么搞,“理想状态”都不太可能达到,不同民族间的某种“隔阂”大概永远都会存在。对这个现实中国社会应当正视。我们还应当正视的是,这种“隔阂”与发生暴力恐怖事件之间没有等号的关系,比如这次喀什的血案发生在该市旅游最旺季,它们不仅危害汉族人的生命,也严重打击了该市靠旅游业生存的广大维族民众的利益。这些人根本不是为维族行侠仗义,他们是喀什各民族,也是新疆各民族民众的公敌。
我们认为,新疆不仅不应低调,反而应当高调向公众讲清这次血案的来龙去脉,讲清凶犯带给社会的危害和损失。只要事情能讲得很清楚,相信恨这些凶犯的不仅仅是汉人,新疆绝大多数维族人也会同样恨他们,喀什的维族人会尤其恨他们。想想看,喀什到处都有维族小贩,在他们最期盼旅游者到来的时候,是这几个人渣把大量中国内地和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吓得退掉了前往喀什的机票。
新疆的民族团结不能仅靠几个榜样的橱窗效应来营造,它要靠全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来扎牢。现在一些暴徒总以为自己是“正义的”,要让他们清楚,他们的所作所为违背人类的基本伦理和他们的宗教信仰,因此是肮脏的。要让他们的同族人,他们的街坊邻里、亲戚朋友告诉他们这种肮脏的真正含义。这样他们就没什么可以嚣张的了。
喀什接连发生暴力事件
新疆喀什市7月30日夜和31日相继发生暴力袭击事件,共十几名歹徒在大街上公然行凶杀人,导致十几人死伤。这座有“西部深圳”之称的美丽城市被打上污点,它在一些西方媒体上的称谓变成“麻烦缠身的前线城市”、“分裂势力的温床”,而此前,喀什出现在西方媒体上的形象更多是“中国西部的充满活力的经济特区”、“保留在马可·波罗时代的美丽绿洲城市”。或许制造这种变化正是犯案者的目的,他们的罪恶必会无差异地打击这座城市的所有居民。据报道,犯案者都是维吾尔族人,但维族是喀什旅游业的主体,这个旅游旺季显然在昨天被这些极端分子毁掉了。“这些人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公敌。”新疆社科院学者潘志平昨天很气愤地对《环球时报》说。他表示坚信这些恐怖分子在新疆哪个民族中都不得人心,“我相信他们就是一小撮,只是现代社会对付一小撮人犯罪要使出很大的力气,因为现在社会要求的是‘绝对安全’。”
目击者讲述袭击现场
法新社转述中国官方媒体发布的消息称,新疆喀什市7月31日下午4点半左右发生暴力袭击事件。该报道称,参与事件的约12名歹徒,其中4人被警方击毙,4人被捕,另有4人在逃,超过10名路人及警员在事件中受伤。
《环球时报》记者7月31日联系到事件现场目击者李先生。李先生说,事件发生在与步行街紧邻的香榭大街,这条街平日以玉石生意为主,它与邻近的步行街一起构成喀什市繁华的商业中心。李先生说,事发地是香榭大街内一家名为新区大盘鸡的餐馆。事发时,他看到至少5名歹徒在街上先砍伤了四五名汉族路人,随即许多市民报警,大批警员迅速赶到现场并将两名歹徒击毙,但在那之前歹徒将爆炸物点燃扔到饭馆门口引爆。
步行街上的商户范春城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下午4时20分左右,他在店铺里听到一位汉族群众的求救声,便走出来查看。他看到在香榭大街的北门一伙歹徒在持刀袭击路人,随后当地警察到达现场,周围的群众都迅速被疏散,最终歹徒被警方控制。
袭击发生后,案发地附近的商铺、政府机关部门都关门。附近的居民自发组织起护院小组,准备棍棒以防意外的袭击再次发生。
就在香榭大街爆炸发生前一天晚上,位于喀什市西郊的“喀什美食街”刚刚发生了一起暴力袭击事件,两名男子杀死司机劫持一辆卡车冲向人群,然后又下车进行砍杀,导致7死28伤。
“今天下午的袭击事件确实让我感到有些紧张,”喀什市民何先生7月3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何先生说,头晚袭击发生后,他和在喀什的朋友并没有感到恐慌,由于喀什特殊的情况,过去市场发生些“小打小闹”的事件,喀什市民对类似治安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因为想让社会乱的毕竟是少数人,成不了什么气候。
李先生说,美食街虽然也因汇集多家汉民餐厅比较繁华,但毕竟是在喀什西郊,不是市中心,当地多数餐馆第二天正常营业,只是生意受到些影响。但31日的凶杀案发生在喀什商业中心,并且是连环袭击,喀什人多少会感到恐慌。
有消息称,喀什已经戒严,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喀什的刘先生告诉《环球时报》,他并没有听到戒严的说法,不过,事件发生后,警方最初对步行街附近地区实施交通管制,当地时间下午18时后,有警车通过高音喇叭广播,要求没有特别事情的市民尽早回家,邻街商铺关门。在他印象中,类似场景只有2009年7月6日发生过,那是“7·5”事件第二天。该市民说,近年来喀什每隔两三年都会出一些治安事件,喀什人对此有一定心理准备,印象中近年来对喀什市民心理冲击最大的事件是2008年的“8·4”事件,但那次袭击针对的主要是武警边防官兵,而这一次袭击事件发生在商业区,而且袭击的是平民,因此造成的心理冲击也大。
事件是“恶劣的恐怖袭击”
目前无法确定喀什接连发生的暴力事件和7月18日发生在和田的暴力事件有没有直接联系。和田与喀什距离约500公里,7月18日发生了暴徒袭击派出所事件。
德新社和法新社有关新疆暴力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很模式化。德新社说,新疆地区的民族关系十分紧张,并且时常转变为暴力行为。法新社说,新疆居住着800多万维吾尔族人,“其中很多人不满当局几十年来对他们在文化和宗教上进行打压,并将大量汉人移民新疆”。
法新社报道了“世界维吾尔人大会”(“世维会”)的说法,“世维会”发言人声称,30日在喀什与袭击者发生冲突的并非单纯市民,而是带有公安背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办公室主任侯汉敏31日对《环球时报》表示,目前喀什两起暴力袭击事件已抓捕嫌犯的身份基本确定,目前证实参与两起袭击的暴徒都是喀什本地人,事件被定性为“暴力恐怖袭击”,暴徒在犯罪过程中滥杀无辜。
针对西方媒体有关喀什美食街袭击事件死者主要是地方治安队队员的说法,侯汉敏反驳说,遇袭者均为当地无辜老百姓,他们30日晚正在当地一家售楼处门口聊天乘凉,暴徒先是开车冲向人群,被迫停车后又下车滥杀无辜。
侯汉敏31日没有透露制造两起袭击事件的暴徒是否存在联系,但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尚未发现这些袭击者与境外存在勾结的证据,但存在这些暴徒效仿国内国外其他恐怖袭击事件的可能。
“这就是一起恶劣的恐怖袭击事件,恐怖分子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受害者涉及多个民族。”一名知情人士31日向《环球时报》记者透露。据他介绍,30日夜发生的袭击事件中共有3名恐怖分子,他们原准备制造汽车炸弹袭击,但在准备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一名恐怖分子导致炸弹意外爆炸,剩下的两名恐怖分子就跑到街上劫持了一辆卡车,把维族的卡车司机杀害,然后撞人砍人。
新疆社科院中亚所所长潘志平估计,这几起案件都是当地宗教极端势力所为。他说,“东突”势力搞分裂、主张民族独立,在新疆城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中间有影响,而在南疆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群中间,“东突”势力往往与宗教极端势力结合起来搞破坏,他们经常散发小册子、DVD之类的宣传品,宣扬“圣战”。受了这些极端思想影响的人通常非常疯狂。和田事件中的暴徒就曾打出了标有“圣战”的黑色旗子。
尽管新疆最近接连发生滥杀无辜的暴力事件,但专家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当地的整体安全形势在恶化。潘志平说,新疆整体形势是好的,如果说两年前发生的“7·5事件”是社会大地震,最近发生的这些案件就像是余震。潘志平认为,发展经济、对口援助等措施能够给新疆的老百姓带来巨大好处,压缩三股势力的生存空间,不过也无法根本性地解决问题,制造暴力事件的组织还在活动,并不甘心失败。
“恐怖袭击阻挠不了新疆的社会进步”
喀什的全称是“喀什噶尔”,意思是“玉石集中之地”,目前有30多个民族在这里聚居,其中维吾尔族居多数。
喀什过去在西方媒体中大部分是以旅游城市的面貌出现。德国电视1台2009年在“喀什之行”的报道中说,喀什曾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通商驿站,至今依然保留着极具东方色彩的魅力。在喀什,已经有一部分旧城区成为了旅游景点,成为“天然展馆”,请一个外语导游带领游客走街串巷,参观至今还有维族家庭居住的房屋,换算一下大约需要支付4欧元,“这对居民有益,对经济也有好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可以贩卖他们的货物,比如陶器和刀具。”
德国《GEO》杂志前不久还以“喀什——丝绸之路”为题报道说,喀什是中国最大的绿洲城市。这里仍保留着“马可·波罗的时间”:泥屋、木雕门、狭窄的小巷、集贸市场、清真寺、地毯零售商和食品摊位等等。
喀什去年成为中国西部的经济特区,让这里的经济活力为外电关注。美国《洛杉矶时报》称,喀什将成“西部深圳”,成为中国商品进入南亚和中亚的“发射台”。美国《新闻周刊》曾表示,如果北京的计划得以落实,喀什日后会是中国的“洛杉矶”,成为西部边陲多民族聚居地的一个区域性经济中心。
暴力事件让喀什在西方媒体上的形象有些改变。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称,喀什地区一直是分裂主义的温床。中国试图通过按照中国沿海特区城市发展的模式,来推动喀什的发展,将其变成一个贸易繁荣的小镇。政府官员们认为,正如中国东部地区的繁荣使得人们不太关心政治变革,喀什的繁荣也可以使得分裂主义思想变得沉默。但中国经济发展的计划似乎不能让西部平静下来。
“恐怖袭击阻挠不了新疆的社会进步”,潘志平说。新疆各族人民要求社会进步,相信状况会慢慢好起来。制造暴力恐怖事件的犯案者就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公敌,他们疯狂的做法必定会受到各族人民的反对和谴责。他们这种反社会、反人类的做法只能使他们更加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