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阀混战,洒向人间都是怨的岁月,围城、屠城成为当时与军阀如影相随的怪胎。民国15年千年古都西安被北洋军阀所围,岌岌可危,一旦城破,将会生灵涂炭,在这千钧一发之机,一支由临夏各民族子弟组成的军队,救西安于水火,解人民之倒悬。但这支军队却在历史上极少被人提及,史书只重笔写围城与解围事件,但未写这支军队,诚为惜事。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先后有西周、秦、西汉、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时间长达1100余年之久。当你走进位于西安城内西五路北的革命公园,便会看到公园中的一座革命亭,亭旁的一块书状碑石上面记录着关于这个城市一段很重要的历史:“1926年4月15日,北洋军阀刘镇华率镇嵩军近10万人由豫西进入关中,围困西安,时间长达八个月,于11月28日解围。在西安被围期间,城内病、饿、战死的军民达数万多人……”
1926年,直系军阀吴佩孚委任的“陕甘剿匪司令”刘镇华围困纠合10万之众围攻西安,而守城军民同仇敌忾坚持了8个月之久,开创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后来冯玉祥将军以孙良诚为援陕军总指挥,率领孙连仲、吉鸿昌部增援,西安围解。
在长期历史资料中,记载的解“西安围城”之役的只有冯玉祥、孙良诚、吉鸿昌等国民革命军,笔者近日翻阅有关资料,方得知引役时为冯玉祥部第四路军总司令兼第七师师长马鸿逵部队奋勇当先,堪称解西安之围的第一功臣。然史料记载缺失,血战并捐躯的我临夏回、汉各族将士的不朽功勋却鲜有人知悉。不久前,陕西省西安市民委有关部门见到笔者所写的泰安《〈浩然正气碑〉与北伐战争中的马鸿逵》中东征援陕解西安八月之围的内容后,专门打电话索要有关资料,称在西安的史料只说冯玉祥解了西安之危,而对河州回、汉各族将士厥功至伟的口述和史料却未有记载。鉴于此,笔者翻阅有关资料,特撰写此文,以纪念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牺牲的临夏各族儿女。
“二虎守西安”军事史上创奇迹
1926年4月,北洋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张宗昌等联合向国民革命军发动总攻,致使国民军退出北京。这时,广东革命政府为打倒军阀,出师北伐。与此同时,4月15日,,吴佩孚委派刘镇华为陕甘剿匪总司令围攻西安,杨虎城联合国民二军驻陕督办李虎臣及国民二军第二混成旅旅长卫定一,组成陕军总司令部肩负起保卫长安的重任,当时敌我力量悬殊,刘镇华兵力达10万之众,而守军不足1万人,但在这样的现状下,李虎臣、杨虎城同仇敌忾,与西安市人民一道英勇杀敌,杨虎城下了:“外城战失利战内城,内城战失守战皇城。皇城失守,最后在市中心的钟楼上战死。”之决心,在缺弹少粮的险恶情形下,固守西安225天,开创了军事史上的奇迹。由于李虎臣、杨虎城两将军名字中都有一个虎字,故在历史上称为“二虎守西安”。
在这惨烈的历史中,史载“西安围城”之役,粮食短缺,斗粟百元,后来到了有价无市的地步,当时城内所有能吃的东西都被吃光了,从老鼠、麻雀到油渣、药铺里的药材甚至纸张,军人们的皮带、皮枪套连同鞋底都被主人煮吃光了,甚至到了争食死尸的惨景。围城后期,西安城内尸横遍野,死难者5万人左右,占当时城内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在这种景况下,西安军民戮力同心,誓死抵抗。据记载,刘镇华在登城的云梯上挂上大幅白布,上边用毛笔写着‘登上城头第一名赏大洋1000块,第二名赏大洋800块,第三名赏大洋500块,后退的当场斩首示众!!“一边用盘子托着明晃晃的大洋,一边是手持冷森森鬼头大刀满脸杀气的督战队,西安解围以后,仅集中埋葬在革命公园的饿病而死的守城军民尸骨就有5万多具。西安是陕西省会,当时城内居民有3、40万人,全靠四乡输送粮食,平时储存的粮食只够3个月的,因为陕西军队主力在河南全军覆灭,潼关天险洞开,刘镇华所部镇嵩军长驱直入,沿途烧杀奸抢,庐舍为墟,百姓为了躲避刘部的屠杀,纷纷逃入西安避难,致使城内骤然又增加8、9万人以上。杨虎城为了救西安连夜从三原率所部出发,刚从北门前脚进入西安,刘镇华所部前锋就已经到达了,当下双方展开一场血战才击退了刘镇华。随后刘镇华展开了全面封锁包围,广泛地挖掘了壕沟,完全截断了、隔绝了西安与外界在东、南、西三个方向上的联系,杨虎城夫人罗培兰(四川人)得知丈夫所部被围,倾家中所有小麦、荞麦共400石(每石160市斤)紧急运送到城内,此后西安与北面三原之间的联系也被切断,西安陷入完全包围之中,飞鸟难过。信息不通,罗培兰因丈夫生死不明,导致最终忧急病死。
战斗是非常残酷的,当时部队还没有无线电设备,相互间联系、命令传达只能依靠传令兵穿越火线来冒死传达。刘镇华志在必得,而吴佩孚当时已经在湖北、湖南战场上被北伐革命军打得焦头烂额,无钱来支付刘镇华所部8万余人的军饷,刘镇华也就只好让这些部下“就地征发”,这些镇嵩军,主要是他在“打到西安升官发财”旗号下招募的河南,特别是豫西一带的土匪、地痞、恶棍,平时就无恶不作,现在面对这种局面更是红了眼。城内的军民也知道,一旦城破,必遭屠城。所以就完全变成了生死搏斗。尤其是东关的地道战、大白杨的突围战和小雁塔争夺战最为残酷,白刃相交、血肉横飞。为了纪念西安守城,现在在西安西门(土门)附近,仍然保留了当年战斗中被山炮、迫击炮炮弹轰击留下的累累弹洞。东门一处李虎臣的一排长被镇嵩军的长官收买,收受了200块大洋以后答应晚上接应镇嵩军上城,但是到了傍晚他后悔了,主动向杨虎城所部密报,杨虎城立刻将计就计,让排长仍然按计划接应镇嵩军,暗中却派一个营左右的兵力埋伏在城头,结果城下的镇嵩军沿着绳子上来一个就被立刻堵住嘴捆了起来,用绳子吊到了城里墙下,这样一直无声无息地捆了150个人,到第151个接近城头时终于发现不对劲,喊叫起来,双方展开一场血战。这时候,天已经接近亮了。战斗结束。仅在这天晚上镇嵩军损失就在400人以上。
人马成“尸桥”骠骑飞将逞英豪
1926年9月17日,国民军从苏联考察回来的冯玉祥率领五原的国民军官兵,举行隆重的誓师授旗大会,史称“五原誓师”。会上,对国民军进行整编,确定了“入甘援陕、联晋图豫”的八字方针,大军分七路依次开拔,经宁夏入甘援陕、声援北伐。冯玉祥将马鸿逵部改编为国民联军第四路军,任命他为第四路军总司令兼第七师师长。经过八月围困,驻守西安国民军杨虎城和李虎臣部已弹尽粮绝、无力突围,形势危在旦夕。
当时马鸿逵部第七师辖第十九旅和二十旅。骑兵有三个独立支队。第一支队长马永昌,辖李凤藻团和马永昌团两个团;第二支队长马鸿炳,辖马步昌团和高占彪团两个团;第三支队长董恭,是在固原刚建立起来的一个支队。还有马魁炮兵营、马光宗机关枪营、马宝琳手枪营、马世勋工兵营。参谋长为罗震,共产党员刘志丹担任政治处长。冯玉祥命令马鸿逵率第四路军由固原、平凉直接东进,归援陕总指挥孙良诚节制参加援陕战斗,以解西安之围。因马鸿逵、孙良诚部已驻固原、平凉一带,所以开拔援陕时,自然成了七路大军中的先头部队。秋末,马鸿逵率所部由平凉东下,经过泾川、长武、永寿、乾州等县向西安进发。
10月12日,马鸿逵率部与先期到达的友军孙良诚所部孙连仲、吉鸿昌部会师于西安城西20里处。此时,于右任所率陕军亦到达三原,与孙良诚部组织了国民军第二、三联军总司令部。先期到达的孙良诚部已和围攻西安的刘镇华部交战多次,孙军因粮弹接济不上,正欲撤退。马鸿逵率部到来,孙即收回撤退命令,马鸿逵当即给孙部援助子弹30万发。
当时,西安城中守军已弹尽粮绝,无力突围,危在旦夕。刘镇华部在西安城周围挖有宽约两丈多,深一丈七八尺的壕沟,中部另设交通沟,宽阔平坦,汽车通行无阻。设有三道防线,工事非常坚固。
马鸿逵部到达西安近郊后,先击溃城南镇嵩军吴新田部,其第十九旅占据城西三桥镇、三官庙、南河村一带,其第二十旅占据城南岳西寨、北河村一带及大、小雁塔等制高地。孙良诚部也在城西南攻占了北河村、猴儿村一带。刘镇华部退至城下,据壕沟负隅顽抗。10月15日,马、孙部队连续发动全面攻击。刘镇华部凭坚固工事据守,马、孙部队伤亡惨重,无法接近城垣,城内守军也无力冲出。孙良诚部进攻五六天仍无进展。马鸿逵部激战三昼夜攻下第二道防线,但距西安城7里多的第三道防线因阵地工事坚固、兵力雄厚,连攻数日没有进展。
10月20日,冯玉祥由兰州派出的后续增援军队刘汝明师到达西安。孙良诚召集各路军的首脑开会,研究作战方案。据情报,刘镇华部南门一带兵力薄弱,便决定由马鸿逵部李凤藻骑兵团及董恭一营骑兵为加强团,与刘汝明步兵第十师配合,攻击刘镇华部兵力薄弱的南门一带。
李凤藻团和刘汝明师于10月21日拂晓发起攻击,交战有三四个小时,一骑兵营长中敌炮火而壮烈牺牲,多名士兵伤亡,只好退了下来。刘汝明师也受到镇嵩军的夹击,处于背腹受敌的境地,形势十分险峻。刘汝明召集军官们开紧急会议,认为若不利用骑兵冲锋,就无法取胜,于是命李凤藻团倾全力猛冲。
李凤藻接受任务后,当即召集全团官兵讲话,鼓舞士气,并亲自率队领先冲锋。士兵们见团长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便个个奋勇向前。一时间人喊马嘶,尘土飞扬,硝烟弥漫,杀声震天。骑兵进攻神速,对方还没来得及辨明情况,李凤藻部骑兵已冲入外壕,与镇嵩军展开血战。双方人马伤亡惨重,霎时人马尸体将一段壕沟填平,垫成了“尸桥”。锐不可当的李凤藻骑兵部队前仆后继,后面部队踩着前面倒下的尸体前进,杀开了一条血路。对方阵脚顿时大乱,刘镇华部终于抵挡不住猛烈地冲击,狼奔豕突,惊慌弃阵而逃。刘汝明部步兵趁机发起全面攻击,城内杨虎城部守军也相机冲出,使刘镇华部背腹受敌,全线崩溃。晚7时,南门大开,城外援军与城内守军会合,至22日天明,西安之围乃解。
刘镇华部仍依据西安城外的一些据点负隅顽抗。国民军联军又经过猴儿寨、三桥镇等阵地近40天的几度激战,终于使刘镇华部全线崩溃。马鸿逵部趁胜攻击刘镇华部外围部队,由渭河迂回追至潼关吊桥,进而追至华阴,在华阴还截获了奉军配属给刘镇华部的飞机一架。直到11月27日晚,迫使刘镇压华部全面撤退,沿西安至潼关大道溃逃。
在这次战役中,马鸿逵部俘敌4800多人,缴获枪支无数,弹药大批,并缴获汽车27辆,飞机一架。
少云仗义救西安免遭涂炭灾
在解西安之围的战斗中,李凤藻团打出了威风,使马鸿逵所率临夏各族将士名声大振。冯玉祥传令嘉奖。嘉奖令称:“此次援陕战役,敌强我弱,激战20多日,经刘汝明师攻南门敌军,幸有四路军李凤藻骑兵,在大雁塔猛冲敌垒,爰奏奇功,致敌军全线动摇,星夜溃退,城围而解矣。除给李凤藻团长记大功一次,并传令嘉奖全团奖士,奖给银洋700元,以资慰劳官兵。”
解西安之围后,国民革命军委任于右任为陕西省主席、马鸿逵为西安警备司令,西安各界召开欢迎援陕国民军大会。于右任在大会上讲话说:“此次长安被围长达八个月之久,若非马少云(马鸿逵)、孙少云(孙良诚)二位将军仗义解救,城中灾祸不堪设想。”对援陕国民军大加赞赏。马鸿逵也在会上讲了话,他说:“此次援陕军事行动,完全甚于人道主义立场,出兵解救长安父老同胞,别无任何目的。但因军途中遇平凉镇守使张兆钾阻拦,而耽误了若干时日,以致城中父老同胞多受痛苦,深感抱歉。”在之后的北伐战争中,,1927年马鸿逵带随从数人单刀赴会,动之以情,晓知以礼,招抚了在西安之围击溃的刘镇华的镇嵩军,和平解放了河南登封。
而在马鸿逵遗著《马少云回忆录》中对解长安之围有这样的记载:“在平凉停留一夜,次日即以急行军速度,驰赴长安,先击溃城南之汉中镇守使吴新田部,占据城南一带村庄及大小雁塔等高地,孙良城部亦到达城之西南,攻占北河村、猴儿村一带,刘部围城战壕深广三丈,刘部退城下,据壕顽抗,无法接近城垣,城中守军弹尽粮绝,情势危殆,又无力突围,城中一片死寂,我李凤藻骑兵一团,猛攻刘部封锁线,牺牲惨重,终以人马尸体,垫成桥梁,打开一条血路,越过壕沟,攻到城下,刘镇华围城部队,狼奔豕奔,填人壕沟,互相践踏,伤亡枕藉,其余部分走投无路,均弃械投降、守城者杨虎城、李虎臣(时称二虎守长安)部在城上,欢声雷动,问我们是何部队,我部告以马鸿逵部,乃接应入城,城中居民,皆面无人色。奄奄一息,我部一面运粮入城,分发民食,并一面继续追击刘部外围部队,由渭河沿迂回潼关吊桥,而至华阴,刘镇华只身逃出潼关。事后清扫战场,此役计俘虏刘部4800余人,轻重武器无算,汽车27辆、及奉军配属之飞机1架。
长安解围后,我拨俘虏2000人,交第一路方振武,补充其缺数。我军攻城时,会将炮兵一连,拨借刘汝明指挥,此时刘汝明见我武器甚多,心怀妒嫉,认我非冯嫡系,拒绝归炮兵连,真是恩将仇报,嗣经孙良诚主持公道,迫令刘汝明归还建制,当以军临前线,不宜同室操戈,只得忍让,不与计较。此为解救长安围城之战中一段题外插曲。”
历史对这次保卫战的评价是这样的:“西安‘军民’的反‘围城’斗争,不仅保卫了陕西的革命阵地,牵制住直系军阀的大量兵力,有力策应了北伐军的胜利进军,而且也为冯玉祥的国民联军提供了重要立足点,给其下一步继续东征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悼念和祭奠在围城期间殉难的西安军民,1926年12月中旬,在冯玉祥的倡议下,由国民联军总部发起,召集有各机关、团体以及各界人士参加的代表会议,在会上推出委员三十一人组成委员会负责大祭筹备工作。在筹备的过程中,委员会根据各方面的建议,决定将死难同胞在城内择地集体安葬,建立“革命公园”,以作永久纪念。当时在举行‘陕西革命大祭及公葬’时,参会者每人背一袋土,共同堆积公墓。1927年3月12日这天,党政军界数万人参加了大祭,背来两万多袋黄土堆成了这两座大冢,掩埋了3043具无名尸。”
而在为死难者举行隆重大祭时,杨虎城将军沉痛地写下挽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
马鸿逵所率部队大部分军官为我临夏各族儿女,他们无论是在北伐战争中打击北洋军阀统治,还是在抗日战争争取民族解放中,都立下了不朽功勋。特别是在解西安之危中,临夏各族将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垫成桥梁,打开一条血路,为解西安之危英勇献身,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将士长眠于异乡而事迹却无人知晓,实为憾事。(马廉朴)
相关链接:
马鸿逵(1892—1970),字少云,回族,1892年生于临夏县韩集阳洼山,系西北“三马”之一。国民党西北军高级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兰州陆军学校毕业。1912年任宁夏新军都统,1914年至1917年任袁世凯、黎元洪的侍从武官。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被曹琨、吴佩孚任命为骑兵总指挥,率部开往热河。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马鸿逵表示顺从,1925年冯玉祥委任他为国民军新编第七师师长,驻防宁夏的金积、灵武。1926年9月,冯玉祥五原誓师,响应南方北伐,马鸿逵部扩编为国民联军第四军,任总司令,1927年初,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一方面军第四军军长。1933年初就任宁夏省主席,抗战爆发后,马鸿逵出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七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12月,任西北军政副长官、西北行辕副主任,解放时逃到台湾,后定居美国,1970年1月病逝于洛杉矶。
参考资料:《西安市志》,《西安市文史资料》,《二虎守长安》何明著,《马鸿逵传》,《马少云回忆录》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