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谱序与宗源考略》后记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读书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回族谱序与宗源考略》后记

来源: 时间:2011-08-19 点击: 我来说两句

自2002年仲秋起,对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回族家谱和宗考作品进行汇总整编,经过五年多辛勤耕耘,这部独具原汁原味原生态特色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资料卷《回族谱序与宗源考略》终于定版告竣。在国家民委和辽宁省民委等民族古籍部门、中国回族学会和全国谱牒文化领域有识之士的热情关注与支持下,本卷书稿得以付梓印行,谨此,敬献有志于回族家谱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与广大读者朋友。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①1985年5月,笔者以民族宗教志编修员身份,在辽宁海城牛庄古镇发掘出一部《铁氏家谱》,遂与回族家谱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为辑谱之肇始。1987年9月,辽宁省回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座谈会在营口召开。会上学习了中央文件,明确了“抢救、整理”古籍工作对回族史学研究,增进宗族亲睦团结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意义及深远的社会影响,把征集整理工作引上了正轨。以沈阳、鞍山、大连三市为主,成立由刘侗、杨耀恩、哈增华、马文清等四名回族干部为成员的整理小组。经过几年的通力合作,1992年4月,《辽宁回族家谱选编》正式出版发行。1997年11月25日,辽宁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会议进一步讨论落实了是年7月30日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编写纲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时任古籍办主任的马协弟,向笔者提出“把辽宁的回族家谱要继续编下去”意向,还特为笔者开具省内采访介绍信。1998年5月26日,承蒙省古籍办赏识,邀笔者参加了河北沧州•第6次全国回族古籍协作会议,2005年6月9日,又出席了山东青岛•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第二次编纂工作会议。省民委和古籍办领导对我这民族工作者如此信任与厚爱,极大地激发了笔者的工作热情,使我对党的“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指出的:“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胡锦涛总书记精辟论断验证了本著编辑方向幸与十七大精神接轨。这使我们体会到回族谱牒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中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是少数民族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汇编回族古籍资料卷必须以“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新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指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承担党的民族工作所赋予的光荣历史使命。

实践证明,要想编成一部大型回族家谱作品,必须依靠中央文件领航,依靠各级民族古籍领导部门掌舵,依靠专家学者的“众手捧柴”。具体编辑运作过程要谨遵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边征集、边整理、边学习、边考证的原则,逐渐探究汇编途径,抢救发掘散落于民间、濒临失传的家族古序和新谱史料的搜集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走出家门,深人社区街道,踏遍村屯农舍,拜谒清真古寺,抄录荒冢墓碑,犹如大漠淘金,沧海拾贝,面对盈案谱稿,望之颇为壮观,忆之却涌苦涩,频叹来之不易。

1993年初秋,辽宁鞍山回族穆斯林正在筹备清真大寺竣工庆典,一位老人说,立山李先生家有部“文台李”《谱书》,笔者遂前往立山区太平工人村。主人李振忠先生热情捧出《李氏谱书》并提供出修谱人地址。8月11日致函河北黄骅羊二庄李占岗朵斯提,28日李占岗复函推荐,该谱由孟村回族自治县南留舍李守信和李留舍村李永彬等二公操办。1994年4月中旬接到李永彬(1927—2000)老人用颤抖的手写来的回信,得知老人在忙恢复教门的同时又接受笔者委托,走村串户,帮助征集家谱。如此真挚族情,吾辈甚是叹喟!1995年3月14日,《李氏谱书》、《王氏家谱》寄至鞍山,不久,《刘氏族谱》(第一卷)相继到达。1996年11月12日,笔者出席了河南郑州•第九次全国回族史研讨会,在返程期间,由沧州民宗局办公室主任吴丕清先生陪同,驱车来李留舍村探望和拜谢李永彬老人,并在宅院中为老夫妇留下了历史瞬间。李老表示:“咱李氏这部家谱,放在我家用处不大,你就留着吧!王刘两家谱用完可要还回。”①时隔三年后传来信息,二老于2000年先后辞世归真。一种无形的酸楚涌上心头。这位质朴老人为回族谱牒文化付出的余热,可亲可敬啊!

第二件征集谱例是《铁氏家谱》古序,传至沈阳铁氏“六艺堂”主持人铁广学家。笔者在赴沈交流发现了铁氏“大”字辈学者线索。1995年9月4日,函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张兴(原名铁大君,1929-2001)先生。五天后,铁大君先生复函:“今接大札,甚喜。咱们虽素不相识,从您来信内容看,是心意相通的,即举意把铁氏族源和先辈的世系,力争搞清楚。虽然这方面的资料非常难寻,但只要多方面求教,实现夙愿不是没有可能的。”铁先生虽为地厅级领导,但民族感情深笃,待人宽厚亲和,自然拉近了与我辈之间距离。他把离休后积累的铁氏家谱考证资料,以及撰写的论著“解读沈阳《铁氏家谱》随笔”,连同古文修改稿一并寄回舍下。铁先生襟怀坦荡,倾囊相赠怎不叫人感动!2000年3月8日,铁大君先生又帮助笔者完成了辽宁15篇伊斯兰古碑铭文的审校。大约一年后,《回族研究》编辑部主任马金宝先生来函告之,这位良师益友于2001年上半年突逝于深圳。悲恸呀!惋惜!“随笔”却成了绝笔。

学者张舜徽先生说:“人之相与,聚于一处,可藉语言以通其情感。如聚而忽别,或分居异地,必赖互通音问以抒其所欲言,则书信尚矣。”笔者孤身征集史料,条件有限,“必赖互通音问以抒其所欲言”。于是书信的功能在笔者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近些年来,笔者不失时机地查询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其复函率为60—70%。

从穆斯林刊物上寻觅家谱信息的蛛丝马迹,又是一条便捷途径。《济南穆斯林》主编马明先生等4位学者,在山海关首届伊斯兰文化研讨会上与笔者相会,对拙作“试论家谱对回族学研究的历史贡献”十分重视,在第三期《济南穆斯林》刊发。近年来,该编辑部组织大批家谱稿件,陆续刊出。从此,辽宁——山东,热线开通,邮路畅达,泉城甘露滋润着这片黑油油的热土。马明、丁文方、王树理、杨松岳、赵潜、杨松福、冯文学、崔长智等长话经常涌人案头。一时间,方米谱牒园地,姹紫嫣红。马明主编还热情表示:“你需要哪部家谱,我们就给你哪部!”又说:“我的文章你随意改动。”这种契友间的心灵沟通合着朵斯提们的无私援助,使征集谱资工作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本书急需几姓宗谱序文之时,从《回族研究》等刊物发现了广西桂林市伊协秘书长常启明先生的地址,一封书简发出不久,常氏等10部谱序随函寄来,令人喜悦非常。南北大协作精神,夯实了这座回族古籍史厦建筑基础。随着一阵“热瓦甫”悠扬音律奏响,《中国回族姓氏溯源》编著者魏德新先生从新疆寄来了两姓谱书佳作和考证精品,长话中传来他对书名的建议,这位回族学者的超前意识,清新思路和点晴之笔,使人豁然开朗。笔者采纳了魏先生建议,拓宽了视野,充实了著作容积,确定了书名。

本书总体架构,系以古今谱序等重要史料为主体,按姓氏对应编入宗考论著,为普及中华谱牒文化、深层次地理解古序内涵,提供较为翔实的考史证据。实践告诉我们遵循“整理古籍,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得懂,仅作标点、注释、校勘、训诂还不够,要有今译,争取做到能读报的人多数都能看懂”这条编辑思路是完全符合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方向是正确的。

整理编辑古谱序文,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技术难题是:大部分序文均无句读,给阅读古籍设置了障碍。如何能使这批古体序文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探索回族源流和为各姓氏续修家谱服务,并且在普及谱牒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发挥其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功能呢?延请古汉语专家学者断句标点、破译注释,为唯一途径,还可为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省去查阅工具书的麻烦。为此,特邀鞍山师范学院古汉语老教授傅俊民先生,辽宁科技大学回族教授王振铎先生,鞍钢焦耐设计院高级工程师甘健秋先生,鞍钢附企高级工程师、歌词作家韩永宝先生,政工师、古汉语爱好者田艺先生和辽宁省知名作家、鞍山《钢都老年》杂志编审李大桂先生等十多位莫逆之交,有情助阵,对书稿分别进行标点与审阅。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铁大君先生对《铁氏家谱》中5段古序做了今译,傅俊民教授对《怀宁马氏宗谱》两段古汉语的同时做了今译,马金宝先生对宁厦银川(陕西咸阳)《马氏宗谱》的标点断句,河南倪胜章等多位先生对古序的标点断句,山东马明先生对山东《丁氏族谱》的考证注释,为解读序文、读通原文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一批新版谱书像雨后春笋般地接连面世,这种崭新的科研成果和极其活跃的考史势头,亦为我们征集工作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笔者对一些具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尚未成书的辽沈等地区部分城乡家世史料,进行了反复筛选、及时编录,填补了过去因人为毁失而造成的历史缺憾。这既能起到发掘和抢救史料的作用,又能给口碑资料以公正地位方式,亦成为编辑此书的另一目标。笔者以为,丢掉世代传承的口碑,抛弃年积月累的记忆,必然为史料发掘设置障碍,待到他日急需,再想发掘,恐怕人去宅空,为时晚矣。记得一位济南学者说过,依靠口传史料的归纳,有时甚致会出现些讹谬或误导,然而一旦这些老人离去,就连这点讹误线索也就不存在了,其野史稗文,虽不登大雅之堂,但从回族研究角度看,也能发挥一定作用。笔者强调“口碑”社会功能,更愿为“口碑”正名。几年来,编辑实践启发了我们,族谱是一件涉及万户千家寻根问祖、续谱清宗和执行统战政策的大事,必须要以高度社责任感和对历史负责精神,担起回回民族赋予的编辑使命。我们要汲取史界诸家的科研成果,对发现的史疑及讹误,要请教专家学者,采取联袂协作的方式攻关,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对历史难题,应以“待查”方式,留待日后探索考订。

2005年5月20日,携全部书稿纸样至北京,呈正中国回族学会审阅把关,三个月后审订取回。2006年2月20日,全部书稿送辽宁省古籍办和辽宁民族出版社审查。6月28日接古籍办通知,书稿送排版公司汇总合成。8月25日新版排定发出复印稿样,回鞍审校。11月6日将修订后的书版纸样,送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审查备案。2007年7月3日,遵照省民委领导指示,作者自审的同时,再请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回族学者韩景连教授和鞍钢党校校长戴树清先生终审定稿。此后,仅全卷系统校对就进行了5次之多,并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2008年7月4日,辽宁省出版局正式批准下发了《作品登记证》,基本实现了各级民委领导强调和“出精品古籍”的编著目标。

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中国回族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博导哈经雄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老院长、话剧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协副会长、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伊协会长、济南大学原校长丁文方等四位先生为此书题辞。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家项目《全元诗》主编、中央民族大学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元代研究所所长李佩伦先生作序,中国伊协顾问宛耀宾先生题写书名。国家民委老干局原局长、回族摄影家刘隆先生,河南周口日报高级记者李传明等先生为本书提供大量珍贵的摄影、国画和书法珍品。北京市西城区伊斯兰教协会、河北省伊斯兰教协会、山东省伊斯兰教协会、吉林省伊斯兰教协会等爱国宗教团体,长春市元盛居清真大饭店等回族企业界的有识之士,河南孟州南庄镇桑坡回族聚居地村委会、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西贯市村的回族同胞、中共鞍山市委宣传部,对此书的出版给予了亲切关怀和资助。在200余位回族学专家、回族家谱修撰者和提供者的无私援助下,汇集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72姓、158个宗族(含家庭简史)与宗源考释作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资料卷《回族谱序与宗源考略》修订版终于问世!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们要特别感谢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李冬生主任和李晓东副主任对此书的关怀和全力支持。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包玉梅主任和杨丰陌副主任张德秀副主任等领导同志对本书的编写十分重视,将本书确定为辽宁省重点“古籍工程”项目,责成古籍办陈峻岭主任主持日常编审工作,具体负责书稿的把关定向,解决出版经费等实际问题,在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研究室和省民委直接领导下,组成一个全国性的编辑委员会。这些工作在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还有很多单位和个人对于本书的编辑、出版给予了热心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笔者作为古稀之年的民族工作者,既无高深学识,又无汇编经验,仅凭民族感情和满腔热血编辑此书,故出现疏漏或讹误在所难免,诚望大方之家补正。

2009年7月20日,出版情势有变。9月3日,中共鞍山市委宣传部杨景芳部长的亲切接见,使人信心坚定,精神振奋。鞍山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市社科联、市档案局、市文化局和市艺术创作研究所等单位协力扶助自然形成坚强后盾。10月31日,吉林文史出版社徐潜社长体贴作者人生追求,帮扶夕阳老者驻留愿景,批示独立书号。并说:“一定要帮助老同志把书出来……”徐潜社长的开朗表态,充分体现文史出版社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重视回族古籍出版事业发展,真心实意地支持和关爱老一代民族工作者,彰显报效祖国的情怀,出版社的这种崇高的敬业精神,不愧是全国出版界的先锋楷模。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