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石里克镇是我比较喜欢去的一个地方,这里是阿瓦提刀郎人的聚居区之一。刀郎人最为集中的聚居地在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巴楚县和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这个区域就像一轮新月,弯弯地镶嵌在塔里木盆地的西北边缘。拜石里克镇聚集了许多著名而有趣的刀郎老艺人,个个身手不凡。恰逢艾曼尔·沙力、依斯拉木·木沙等几个80多岁的老艺人都要到这里引吭高歌刀郎木卡姆,我要观摩的刀郎热瓦甫制作技艺也一并完成。
艾曼尔·沙力是本地公认的刀郎舞王,别看80多岁了,跳起舞来真不含糊,矫健异常。“我的热瓦普琴声多么响亮,莫非装上了金子做成的琴弦?这把热瓦普有心眼,我给它找了羊皮弦;知道来的人都是客,灵气发作弹得欢。”当木卡姆音乐响起的时候,他早已按捺不住,要跃跃欲试了。为了先看刀郎热瓦甫的制作,我缠住了被音乐撩起了情绪的老人家,他无奈忍住舞兴领我到家里,为我演示刀郎热瓦甫的制作过程。
艾曼尔·沙力的家是普通平房,但收拾得非常洁净。房间里放着几把还没做好的刀郎热瓦甫,这让我兴奋不已。艾曼尔·沙力说:“我们通常用的刀郎热瓦甫是17根弦,弹起来不像热瓦甫那样放在腿上,而是用右胳膊绕住,右手弹弦,左手在琴头把位。”值得一提的是,刀郎热瓦甫弦多但没有把位,可刀郎老艺人们却运用自如,不得不令人惊叹。
用艾曼尔·沙力老人的话说,刀郎热瓦甫制作比较简单,在大小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想做大一点也行,想做小一点也成,就像刀郎人的性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不一定要整齐划一。从表面看,刀郎热瓦甫和其它热瓦甫的形状基本没什么两样,只是型号大而且制作粗糙。艾曼尔·沙力在刨好的桑木板上画好刀郎热瓦甫的形状,然后边刨边削。刀郎热瓦甫的背部扁圆,形状像一把巨大的铲勺,“先在热瓦甫的头部凿出一些空的地方安置琴弦钮。”这全要凭手工削出来,坚韧的桑木在艾曼尔·沙力锋利的小刀不屈不挠的削砍中,轮廓逐渐变得清晰。
关于刀郎热瓦甫的由来,倒是和热瓦甫源自同一个传说:相传远古的时候,安拉用泥巴捏成人,让那些灵魂进入人体,可是灵魂不愿进入黑暗的人体,安拉便做了一把热瓦甫,热瓦甫发出美妙的音乐,灵魂便情不自禁走入了人体。
接下来的程序是上17根弦,有意思的是,刀郎热瓦甫的把柄上没有按弦,这样一来,按弦的手指不必像喀什热瓦甫那样频繁移动。刀郎热瓦甫所有的旋钮都可以上弦弹奏,不过仅用3根弦也可以弹奏。这个程序结束后,刀郎热瓦甫的制作就完成了,这和制作喀什热瓦甫相比,快捷了许多。一个精良的喀什热瓦甫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制作。琴身上的图案不是画的,全靠手工镶嵌上去,但刀郎人的热瓦甫就是这样迅速完成的。
刀郎人对刀郎热瓦甫的热爱远近闻名。麦盖提县有一个老艺人名叫吾斯曼·艾山,他的故事虽然令人啼笑皆非,却真实地体现了当地人对刀郎热瓦甫的挚爱。16岁时,他就因演奏刀郎热瓦甫而闻名遐迩,是少女们倾慕的对象。如今,他60多岁了,结了18次婚,原因是他对农活一窍不通,只能在妻子劳作时,为她弹唱忧伤的刀郎歌曲,不久,两人便在忧伤的咏叹中劳燕分飞。艾山还有个别号叫“六个一乐师”,因为他的财产是一把刀郎热瓦甫、一面达甫、一只羊、一头驴、一群鸽子和一个老婆。当地人送他一个绰号“吾斯曼·热瓦甫”,意思是热瓦甫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为我演示了刀郎热瓦甫的制作过程后,艾曼尔·沙力老人赶紧招呼我吃西瓜:“你慢慢吃,我去跳会儿舞。”说完,飞奔而去。当时我真傻了眼,80多岁的老人像一个收到了情书的小伙子,飞奔如箭,远处的木卡姆歌声早已勾走了他的心。细细听吧,那还真是一曲动人心魄的爱情之曲:
“情人啊,你是来把我瞧瞧还是来为了把我烧烤?莫不是要让熄灭的情火,又在我心田里熊熊燃烧?我闲逛在你的果园里,枝头上的桃子真甜蜜;你嘴里是否含着冰糖,亲亲嘴唇甜透心脾。给我一株桑木,我就让这株桑木变成会歌唱的热瓦甫。”
啊,亭亭如盖的桑木啊,当你变身成歌唱的刀郎热瓦甫时,我真愿意当你忠实的听众,听你欢乐,听你忧伤,听你在每一个夜晚诉说心事。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