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记者在宁夏泾源县冶家村蹲点采访时,一位庄稼汉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他心中的生意经。
“政府扶一把,我就能上马”
六盘山脚下的冶家村曾是西海固诸多贫困山村中的一个,昔日上山砍柴烧火、放牧牛羊、垦荒造田,“靠山吃山”日子越过越穷。借着“高原绿岛”六盘山丰富的旅游资源,泾源县政府2007年扶持村民办起了25户“农家乐”,如今每户年均收入已达到五六万元。
冶三成是最先办“农家乐”的村民之一,记者3年前就曾采访过他。再次来到他家时,眼前已是另外一派景象:曾经局促的农家小院变成了宽阔敞亮的二层楼,6张床变成了二楼的10间客房,供客人用餐的狭小客厅变成了一楼10间包厢。
冶三成告诉记者,盖这栋二层楼总共花了80多万元,其中贷款40万元,其他40多万元全是这三四年办农家乐的积累。而最初办农家乐时,靠政府资助几万元他才凑够了钱。
“一把及时的种子,长出一片好麦子。”他这样比喻政府对他的资助。
“有些事,市场可能更灵”
近年来,农村土地“反租倒包”开展规模化经营方兴未艾,事前几乎都靠地方政府担当中间人。而冶三成与邻村群众协商,包来70亩耕地。他向记者感慨:“老百姓心里也有本经哩!自己上门谈比政府出面帮忙说,效果还要好。”
冶三成去年自费到甘肃、陕西考察了一圈,发现苗木种植比办农家乐还要赚钱,自己家只有区区几亩地,便想着租一些地多种些油松、樟子松树苗。
今年初,冶三成如愿以偿从邻村租来70亩地,种上了苗木。他简单估算,按照外地现在的市场行情,两年后一亩能长成30万棵小苗,能收入15万元。
记者问:“租70亩连片地挺难的,政府帮你牵线搭桥了吧?”
“没有!我自己上门谈就谈好哩,也不困难。”冶三成说,他到邻近的白面村逐个登门“谈判”,每亩地按照每年300元的租金包了下来,前后总共花了两天多时间,实际上有时候市场手段也挺灵的。
“100里外大堵车,我们心里也添堵”
富裕起来的冶三成也有自己的烦心事。他说,距离他100多里的一个交通要道经常堵车,连锁反应都影响到村里的农家乐,政府应该管一管。
原来,福银高速公路泾源县六盘山出口至隆德县六盘山隧道一带近几年不时出现大堵车,有时来来往往的大卡车排队好几个小时。社会舆论多次关注,却不见好转。
“堵车了,客人来不了了,做好的饭菜全浪费了,一桌饭好几百块钱,亏损还得我来承担。”对此,冶三成很苦恼。
他告诉记者,现在客人提前订饭,他都会多问一下:“是在县里还是在路上?”“过了堵车的路段了吗?”
“像这样的事情,应该是政府好好管一管的事情。”他说,据了解,六盘山公路隧道改造工程已启动,隧道修好了、不堵车了,农家乐的生意也就带动起来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