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据宁夏半壁江山的南部山区,以干旱少雨、苦甲天下而闻名。“种一撂子,收一抱子,打一帽子”,是当地生产状况的真实写照。
多年来,在宁南的大山深处,有这样一群人几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改变着大山的面貌。宁南山区的回汉各族群众,如何实现温饱,进而脱贫致富?他们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实践。
写在大地上的论文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先后在宁南山区建立了8个不同类型的农业试验示范基点。专家们在这里一扎就是几十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这片黄土地。
西北水土保持所的李壁成研究员,刚来时是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这里一呆就是20多年,由他手把手带出来的研究生现在已成为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领域的专家。
农业试验基点大多在野外,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专家们大多来自城市,且都是汉族,为尊重当地回族群众的生活风俗,他们一改几十年的饮食习惯。当地的回族群众得知这一情况后深受感动,自发地给科技人员送去鸡蛋和蔬菜。在一来一往中,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上黄基点当年建设的时候非常艰难,科技人员只能住在村部年久失修的土坯房里。1986年的秋天,连续阴雨,房子突然倒塌,锅碗瓢盆全被砸坏。当地回族群众得知后,主动腾出并不宽敞的窑洞借给科技人员住,还一家一户凑起灶具拿给他们。现在上黄基点条件改善了,也搬到了新楼房,可那套由群众凑起来的炊具仍然保留着。科技人员说:“这可是我们与上黄回族群众友谊的见证呀!”
扶贫,从最穷的地方抓起
在宁南山区20多年,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帮扶的村大多是西海固地区最穷地方。
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前任主任王克制,与老伴长期两地分居。他退休时,大家原以为他可以回老家享受天伦之乐,没想到他主动请缨,到西吉县下堡乡北庄村开展科技扶贫。他说:“我对宁南山区有感情,我要把北庄村扶出个样子再回家。”他说到做到,帮助村里制定扶贫规划,跑项目、争资金,亲自督促机修梯田,调良种、打井窖、筑水坝、建暖棚。在他带领下,北庄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一下子成为宁南山区脱贫的典型,来参观学习的群众络绎不绝。
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赵全仁由于常年扶贫蹲点,患上了慢性疾病。2003年遇到多年不遇的大旱,村子人畜饮水困难。他为老百姓想办法,动员干部职工捐款捐物,购买抗旱设备,从十几公里之外给老百姓拉水,春节前还给村里最贫苦的群众送面粉。
多年帮扶,老百姓把科技人员的好都记在心里。他们说,过去是荒山秃岭连成片,土房破车尕老汉,砂锅煮的是洋芋蛋。现在通过科技扶贫,电视电话进了村,生活一天一个样。
魅力无穷的科技“点金术”
宁南山区最大的困难是缺水,经过调研,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认为最大的出路是发展设施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
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专家进行科技攻关,成功开发出了适宜中部干旱带种植的硒砂瓜种植技术。如今,这里的硒砂瓜种植规模达到百万亩以上,成为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民增收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宁县喊叫水乡白圈子村,上世纪90年代村民还一直靠返销粮、救济粮“混肚子”。2008年,产自这里的硒砂瓜,成了北京奥运会专供食品。这个小山村一下就买回了15辆小轿车。
为了让科技服务畅通到田间地头,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推进农业科技110服务。如今,农民有难事,一个电话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服务。
2007年的大年三十,回族群众徐学礼给农业科技110打来求助电话,说自己家的奶牛难产,请求专家上门。接到求助电话后,中心立即联系兽医专家田玉平上门服务,及时解决了问题。
数十年扶贫接力,在这场科技与贫困的战争中,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的干部职工甘苦自知。他们说,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对得起这片土地、对得起父老乡亲们的事。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