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破难题 凝心聚力谋跨越
——访东乡县县委书记高世太
本报记者 刘延海 钱河山
在东乡县,勤劳朴实的当地干群苦干实干,为家乡的热土播撒着开拓与创新,收获着希望与梦想。
一排排牲畜暖棚,一条条硬化村道,一栋栋群众新居,一个个富民产业……这就是近年来东乡县求真务实、推进扶贫开发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该县牢固树立“大扶贫”工作理念,以解决农村行路难、住房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增收难“六难”问题为抓手,以参与式整村推进和整县连片开发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产业扶贫、科技扶贫,使农村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县域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直面挑战愈挫愈勇
记者:高书记,您好。您认为,目前制约东乡县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高世太:我县是全省三个特有民族之一东乡族的聚居地,是国列重点贫困县。县内山大沟深,旱灾频繁,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消除贫困,增收致富,加快发展,是乡亲们最大的愿望。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放眼兄弟民族地区,东乡发展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特别是由于自身先天条件的影响,加之群众文化素质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主要表现在:
生态环境恶劣。我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干旱缺水,20多万群众散居在1750多道山梁和3000多条山沟中。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我县的生态状况每平方公里仅能承受20人,而现实是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80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矛盾十分突出。
农业基础脆弱。全县87%左右的耕地为山旱地;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形式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接机制尚未健全,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农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严重滞后的交通、水利和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已成为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瓶颈”。
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工业资源短缺,基础薄弱,产业单一,且尚未形成集约化发展模式,对拉动全县经济增长、带动一方群众致富能力不强。
对此,审时度势,我县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的新思路——按照“强基础、抓教育、兴商贸、育产业、保民生、促和谐”的发展思路,大力培育羊、马铃薯、花椒林果、劳务四大支柱产业,不断夯实道路、水利、能源、农田四大基础设施,使全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群众安居乐业。
特别是将扶贫开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第一要务,走好“参与式”扶贫开发路子,以争取和落实整村推进项目为基础,集中精力抓好扶持草畜产业、实施梯田建设、建设人饮工程、开展技术服务等扶贫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地方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充分挖掘劳务潜力,拓宽劳务市场,以此增加群众收入。
四大产业促民增收
记者:“十一五”期间,东乡县在产业富民工作中取得了哪些成绩?
高世太:解决群众温饱只是扶贫攻坚的第一步,还要让群众兜里揣票子,而产业帮扶就是一个很好的群众增收平台。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县着力培育壮大羊、马铃薯、花椒林果、劳务四大支柱产业,五年累计落实扶持奖励资金2200万元,实现了发展百万只羊产业的目标,全县26万亩马铃薯种植实现了良种化,累计输转劳务接近35万人次,实现劳务创收近14亿元。
羊产业——我县立足群众喜爱养羊的传统优势和“东乡手抓”的品牌优势,把养羊业作为富县工程和千家万户的增收工程,在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扶持、技术上帮助、市场上服务,带领群众发展羊经济,大做羊文章;制定了发展养羊业、建设羊产业大县的战略目标,组建了龙发羊业公司,成立了“东乡手抓”品牌管理协会,进一步加大对“东乡手抓”品牌的开发;坚持走政府扶持、品牌支撑,大户引路、市场运作、科技服务的路子,已建立“基地带动、龙头牵动、市场拉动、科技推动、上下联动”的发展机制,努力使羊产业规摸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
马铃薯产业——谈起个大、面饱,淀粉含量高的“东乡洋芋”总会成为消费者议论的焦点。随着我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业链条的形成,市场对马铃薯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也促成了“东乡洋芋”走上良种化、精品化的发展新路。目前,我县广大干群正以打造建成全国重点专用薯生产基地和淀粉加工基地而努力奋斗。
林果产业——根据90%是山区、地少产低的县情实际,我县本着精品、特色、高产、高效的原则,在川塬区大力发展林果业,形成了唐汪大接杏、河滩库区沿岸花椒、那勒寺川早酥梨林果基地。其中河滩镇花椒基地栽植面积2万多亩、130多万株,年产花椒35万公斤,唐汪大接杏栽植面积2万亩左右,年产大接杏130多万公斤,早酥梨栽植面积超过万多亩,年产鲜果600多万公斤。
劳务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县应市场之需,强人员素质,打造劳务平台,坚持就地输转与异地输转相结合,向省内输转与省外输转相结合,高强度输转与智力输转相结合,多渠道组织群众走出大山,以个体、联户、公司等多种组合方式,向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建筑拆迁、商贸流通领域进军,形成了乡乡有输出,一乡有一产的劳务格局。目前,以唐汪、达板、河滩为代表的建筑业,以那勒寺川为代表的商贸流通业,以龙泉、北岭、大树为代表的拆迁业,以锁南为代表的餐饮服务业,已在北京、上海、青海、西藏和省内兰州、河西等地区站稳脚跟,成为了东乡劳务输转的品牌行业。劳务不仅使群众挣了票子,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市场经济的磨练中转变了观念,增长了本领。
记者:“十二五”期间,东乡县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划及目标有哪些?
高世太:立足“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今后五年,我县将牢固树立“大扶贫”理念,以特困片带为主战场,大力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分步实施连片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同步加大、基础设施条件和贫困村生活环境同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贫困人口素质同步提高,全面推进扶贫开发,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再立新功。
在发展实施中,根据贫困村资源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的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好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坚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与解决贫困群众温饱最密切的项目上,用在解决制约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上,确保实施一个村,巩固一个村,自我发展一个村。
按照州委“依托藏区大市场,融入兰州都市圈”的战略构想,以达板园区为重点,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专业化批发市场,形成县内资源优势与兰州等市场对接的战略布局,推进商贸流通发展;注重和加强政府引导,制定完善扶持措施,创新商贸流通发展机制,探索推行股份制,鼓励发展商会,激活民间资本,调动社会力量发展商贸流通的积极性。通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效益和附加值,增加群众收入。
继续壮大发展羊、马铃薯、花椒林果、劳务四大优势产业。25万亩洋芋种植实现脱毒化,力争建成全省脱毒洋芋良种繁育基地;扶持13000户发展养羊业,年羊饲养量达到130万只以上,力争建成全省肉羊产业强县;栽植经济林10万亩,建成2个以上特色经济林示范基地;建立完善劳务培训中心和职业技术学校示范基地,每年投入劳务培训资金200万元以上,开展技能培训8000人,输转劳务70000人以上,力争实现劳务收入6亿元以上。特色产业走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着力培育扶持一批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和特色商品基地。
增加科技扶贫投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果转化、应用、普及的能力和水平,培训农业实用技术人员5万人次,使贫困户每户有1—2个科技明白人,70%的劳动力掌握2—3门实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