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政府前立的李元谅的功德牌
在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伴随着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到来,唐朝和古波斯繁忙往来的贸易和多方的文化交流,有力的促进了唐朝各方面的发展。大唐王朝成为世界上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更多西域的古波斯和中亚胡人纷纷到中国经商、求学、定居。而大唐王朝开放自信,兼容并蓄,不但为他们在唐朝生活大开方便之门,而且任用他们在唐朝做官,从事政治活动。唐德宗时,担任镇国军节度使兼华州刺史的李元谅就是其中的一个。李元谅是中亚胡人,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立有大功,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辟荒原,深得各族百姓爱戴。
李元谅(727~793),唐朝时期安息国(此安息为“昭武九姓国”中的安国,位于中亚,属东伊朗语系地区,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人。李元谅的先祖很早就通过丝绸之路经商到中国定居,初以其祖籍国“安”为姓,南北朝时的北魏高官安同(死后追赠为高阳王),是其先祖之一。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在唐朝任武职,是个军人世家。李元谅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当时的姓名为安元光。但他不幸很小就成为孤儿,后被宦官骆奉先收养,从此改姓为骆,直到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因功被唐德宗赐姓名为李元谅。
李元谅身材高大威武,成人后他投身军中,初在今河北省、北京市一带的边防要塞任军职,后在京城长安禁军十六卫中任职,再又出任镇国军节度副使,驻防潼关。
镇国军节度使副使是镇国军节度使的副手,节度使总揽数州的军事、民事、财政。镇国军成立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辖华州、同州,治所在华州郑县(即今华县),辖区约为今渭南市大部分县市。当时规定,节度使兼任所在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镇国军节度使还兼任华州刺史。唐代镇国军节度使还兼任潼关防御使,但往往派副手驻防潼关。李元谅在潼关领军十数年,为众所服。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十月,泾原节度使(治所在今甘肃泾川)的部队东征路过京师长安,士兵因没有犒赏而哗变,攻入城中,唐德宗仓皇出逃。变兵拥立曾任泾原节度使的朱泚,朱泚在长安称帝,派兵进攻长安周围的战略要地。朱泚的大将何望之轻骑掩袭华州,刺史董晋逃走,何望之占领了华州城,断绝了长安与中原地区的东部通道。正在潼关驻防的李元谅闻讯后立即率潼关守军反攻华州,何望之未料到李元谅的反击如此神速,猝不及防,弃城而逃。李元谅收复华州后,迅速整修城池,准备兵器,并积极招募士卒。李元谅开始时只有两千士兵,几天内就得兵万余人,军威大振。朱泚数次派兵攻打华州,都被李元谅击退。李元谅收复并守住华州,断了朱泚与中原的联系,唐德宗因此任命他为镇国军节度使兼华州刺史,不久又加官检校工部尚书,封爵武康郡王。李元谅在守住华州后,又率军西进,驻扎在昭应(今临潼),为唐军首支进逼长安的部队。此后,各支唐军陆续开进到长安周围。兴元元年(公元784)五月,唐军在副元帅李晟的率领下进攻长安。李元谅部进至浐河之西,朱泚叛军悉众来攻,李元谅身先士卒,奋力反击,击退叛军。接着,李元谅等部又进至长安城北的禁苑之东,坏苑墙而入,攻占皇宫,继而收复了长安。李元谅又因功加官检校尚书右仆射。
但在此时,唐军一个名叫李怀光的将领以河中(今山西省西南部)为基地,也发动了叛乱。李元谅在浑瑊、马燧的统帅下参与平叛,进军与河中隔黄河相望的同州(今大荔)。李怀光派部将徐庭光率6千兵卒在长春宫抵抗。长春宫是皇帝离宫,位于同州朝邑(今大荔县朝邑镇)。叛军守备甚严,一年时间唐军也未攻下。李元谅曾到长春宫城下招降徐庭光,徐庭光因李元谅是胡人而轻视他,不但谩骂不降,还在城上“以优胡为戏”,羞辱李元谅的先祖。“优胡”即胡人戏子。徐庭光还扬言:“我只降汉将。”不久,徐庭光降于马燧,李怀光也兵败自杀,其乱遂平。但李元谅为徐庭光所辱,气愤难平,以后找机会擅自杀了徐庭光。
朱泚、李怀光叛乱刚平,吐蕃又频频入寇,李元谅率华州士卒多次参与抵御吐蕃的战斗。贞元三年(公元787)五月,吐蕃请和。唐德宗派大将军浑瑊为会盟使,至平凉(今甘肃平凉市)与吐蕃会谈。唐德宗命李元谅率所部驻距平凉35公里的潘原(在今甘肃平凉东),以策应浑瑊。李元谅认为潘原距会盟地太远,一旦有事,不能及时得知,要求与浑瑊一起到平凉,浑瑊不同意。但李元谅坚持带所部前进至会盟地10公里处,与浑瑊部连营驻扎,并严加防备,而浑瑊营却疏于防范。到了会盟的那天,吐蕃埋伏下万余士兵,趁浑瑊不备,突袭会盟的唐朝官员及护卫的唐军,唐朝方面死者数百人,被擒千余人。浑瑊夺得一匹马,奋力逃出,直奔自己的营地,但将卒皆已逃散。这时,只有李元谅的营地严阵以待,浑瑊转身逃入李营,吐蕃追兵见李元谅等已有防备而退去。李元谅收集在平凉逃散的唐兵,整顿后与浑瑊一起,徐徐退兵,当时人称赞李元谅有将帅之风。唐德宗对他也很赞赏,除赏赐外,还赐姓“李”,改名“元谅”。李元谅随后率部返回华州。
贞元四年(公元788)正月,李元谅又兼任陇右节度使,并率部移防良原(今甘肃灵台县西北)。离开华州时,华州百姓要为他立功德碑,李元谅的行军司马董叔经上奏唐德宗,得到许可。第二年,即贞元五年(公元789)八月十一日,功德碑建成,这就是迄今仍屹立于华县人民政府门前的“李元谅功德碑”。据文物部门测定,此碑高4.45米,宽1.57米,厚0.41米。碑头为六螭首,雕刻雄健,碑侧刻蔓草花纹。额题“大唐镇国军陇西节度使右仆射李公懋功昭德颂”20个篆字,由宗正寺丞李彝书写。碑文为隶书,由中书舍人张濛撰文,卫尉少卿韩择木书写。此碑岿然高耸,雕磨精工,不为苟就,充分显示出大唐雄风。1957年,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即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华县人民政府为此碑建了仿古碑亭,为这通有1200多年历史的唐碑,遮挡风雨,以长久保留这历史的见证。
李元谅其人的文字简介
李元谅移防良原后,整顿边防,反击入侵。为了保证部队的食用和繁荣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李元谅采取了驻军屯田的办法,他带领军士们利用空闲时间兴修水利、开辟荒原,把崇信城周围几十里荒芜的土地全变成了肥沃的良田。当时城内井水苦涩,李元谅亲自到城外勘察,挖掘了这口水井。此井在2米多高的塄坎之下,建有井房,口径1.5米,深5米。井壁全用石头箍砌,城外居民一直饮用至今。一年下来,不仅解决了大量驻军的口粮,加强了边防,而且也恢复和发展了凋敝的边境地区的农业,边境从此得以安宁。贞元九年(公元793),李元谅终因积劳成疾,于良原去世,享年67岁。唐德宗闻讯后悲痛万分,停止朝政三日,赐赠司空,谥号庄威。李元谅去世后的第二年,归葬于他曾经长期驻防过的潼关。1967年,李元谅的墓志于潼关县城郊乡管南村出土。现在,华县的李元谅功德碑及潼关县的李元谅墓志都成为研究这个中亚胡人传奇一生的重要文物,也使我们从中感受到中外交流史上那恢弘、博大、自信、开放的盛唐气象。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