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的10月,毛泽东率中央红军途经单家集,在陕义堂清真寺北厢房,毛主席与阿訇促膝交谈,阐明红军民族团结、平等的政策;如今,陕义堂清真寺积极维护民族之间、教派之间、教派内部的团结和稳定。走进西吉县单家集,陕义堂清真寺和寺前的红军长征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它们相依相偎,无声地见证着历史,诉说着永恒的兄弟情谊。
毛泽东住过的清真寺
单家集回汉一家亲的浓厚氛围由来已久,陕义堂清真寺不仅是见证者也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1935年到1936年,红军多次经过单家集,和陕义堂清真寺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5年8月中旬,红25军在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带领下来到单家集一带休整了3天。当时,红军最缺的是药品。可是得知村上有一个村民患病生命垂危后,红25军医院院长钱信忠,慷慨地拿出比金子还珍贵的药品,还亲自给病人做了手术。同时,25军大力开展民族政策教育,要求指战员严守纪律,尊重回族群众的风俗习惯。为了团结广大回族群众,红25军领导主动拜访了陕义堂清真寺并赠送“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锦旗。
长期遭受民族歧视的回族群众看到红军指战员的种种表现后,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政策的真诚和温暖,他们由衷地称赞红军为“仁义之师”。
1935年10月5日,当毛泽东等率中央红军来到单家集时,回族群众以最高的民族礼节予以迎接,毛泽东特意拜访了陕义堂清真寺的阿訇,亲自宣讲了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让阿訇深感震撼……当晚,毛泽东住在清真寺北厢房里。看到毛泽东睡不惯土炕,阿訇特意卸下一块门板,放在土炕上让毛泽东休息。次日上午,红军刚走不久,国民党的飞机就扫射了这座清真寺,至今清真寺的墙上还能看到当年的弹洞。
红军走后,留下两个受伤的战士。在国民党军队进村搜查时,陕义堂的教民们说他们是本村孩子,帮他们躲过了敌人。
从那时起,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观念在单家集扎下了根。汉族老书记毅然保护的清真寺
1958年,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遭到破坏,许多宗教场所遭到强制拆毁。据不完全统计,西吉县清真寺仅留下一座,即单家集陕义堂清真寺。而它得以保存下来,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汉族人边永祥功不可没。
面对拆寺令,边永祥认准了一条,要维护单家集一向和睦的民族关系,必须尊重回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必须保护好清真寺。于是,边永祥以留清真寺当“大队粮仓”的名义挡住了拆寺令。为防万一,晚上他还住在寺里看护。当看到陕义堂清真寺多年失修,已有倒塌倾向,他又冒着政治风险,以修“大队粮仓”的名义整修了清真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边永祥把清真寺原封不动交还给单家集回族群众。边永祥以自己的行动谱写了民族团结的壮歌,也赢得了村中回族兄弟的敬重。边永祥老人去世时,村里的回族乡亲都参加了葬礼,回族乡亲们说:“一个汉人保护了回族的清真寺,确实是个好人啊!
荣誉与责任
荣誉,来自悠久的传统和坚持。责任,需要义不容辞的担当。
今天,走进单家集,你会感到格外的和睦与安详。
单家集回族多,汉族少,两族之间交往密切。双方重大节日互相拜贺更是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至今仍坚持不懈。两族家庭婚嫁等喜庆事,也常常互相走动贺喜,全村其乐融融。本村回族虽有多种派别,但绝少发生纠纷。单家集人普遍持有开明务实的宗教态度,坚持“求大同、存小异、各行其是、互不干涉、相互尊重”的原则。
这种相互融洽、共同发展的氛围形成已久。陕义堂清真寺在承继光荣传统之余,把培育团结平等观念,放在信众教育的首要位置。该寺教长常常教导教民,加强团结不但要处理好同其他民族的关系,更要处理好本民族各教派之间的团结和本村村民之间的团结。同时,利用主麻日等向教民宣传区、市、县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使广大信教群众,特别是宗教界人士提高了思想认识,树立起了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平时,清真寺还大力宣传伊斯兰教两世吉庆的思想和教义,广泛宣传教义中崇尚知识、勤奋向上、止恶扬善等主张,并将党纪国法有效融入教义。
多年潜移默化,单家集人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不仅抵制而且鄙夷。“谁要坏了村里的团结,肯定臊得他连陕义堂的门都进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