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女孩白洁。
“你好,我是白洁,白是洁白的白,洁是洁白的洁。”24岁的回族女孩白洁像她惯用的开场白一样,简单利落。笔者见到她时,她刚从玉树支教归来。
眼前这张稚嫩的面孔,让人很难将白洁与高原上那座简陋的孤贫学校联系在一起。但就是她,用常人难及的勇气与毅力,为玉树藏族自治州一所孤贫学校进行着支教爱心的传递。
走向高原,一个人的支教旅程
学英语专业的白洁,今年7月刚从北方民族大学毕业。7月中旬的一天,白洁与在部队服役的小姨聊天时,小姨告诉她,曾经在《银川晚报》上看到过一篇在青海和西藏交界地带一个藏区孤儿院的报道,报道说,孤儿院收留了很多藏族孤儿,孩子们需要老师,虽然那里条件艰苦,但每年都有志愿者前去支教。
这个消息触动了白洁,当天,她就找到了《银川晚报》采写该报道的记者,问清楚了相关情况后,白洁决定加入支教队伍。
在家里,白洁是独生子女,父母听到女儿的决定,虽然有些不放心,但见她态度坚定,也就没反对,还鼓励白洁要认真做好支教工作,不要贪玩。舅舅知道了这个消息后还主动给了些经济上的支持。亲人的支持鼓舞着白洁。
白洁原本打算等一个志愿者一起搭伴去玉树,作为一个女孩,有个人作伴最好。可是,白洁等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消息。一个回族女孩子只身一人去一个几乎全是藏族居住的陌生地方,起初,白洁有些担心,但她还是决心要去。
8月1日上午,白洁独自踏上了前往玉树孤贫小学支教的旅程。
玉树州囊谦县觉拉乡孤贫学校。
支教生涯,净化了心灵
白洁要去的地方是,是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觉拉乡的一个牧区村庄,这是青海最南端的一片纯牧区,和西藏的昌都相连。10多年前,玉树佛学院院长丹求达哇仁波切创立了这所收留藏区孤儿的学校,每年都有100多名孤贫孩子走进这里接受教育。支教的老师不但要教课,还要照管孩子们的生活,工作非常幸苦。
从银川出发前往玉树,先要坐近8个小时的汽车到西宁,然后再坐近20个小时的汽车才能到达玉树,接着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再到县上,最后乘坐当地牧民开的农用车才能到支教点。
路途上的颠簸,加上高原反应,使这位一直生活在宁夏平原上的女孩子备受折磨。到玉树时,白洁一下车腿软得都抬不起来,脚就像踩到棉花一样打晃。不过,为了早日见到孩子们,白洁没有休息,到达玉树的当天就赶乘前往囊谦县的长途汽车。
从玉树出发时,白洁给孤贫学校的负责人打电话,希望他们派人到囊谦县城接她。没想到,到县城时,她才发现手机没电了,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囊谦县城的大街上。《银川晚报》的记者联系不上白洁,立即联系了曾经去执教过的囊谦县城的两位老师,请他们寻找白洁。这两位老师在大街上找到白洁时,连饿带困的白洁正一个人无助地等候在陌生的街头。
第二天抵达学校,听说孩子们正急切地盼望着老师,白洁没来得休息,马上投入了工作。
为了让白洁尽快适应教学,校方给她安排的是汉语程度相对较好的五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即便这样,孩子们的汉语水平仍让白洁很吃惊,五年级的学生也只不过能听懂大部分汉语,三年级的学生连听汉语都成问题。她说把书翻到第几页,孩子们都要边猜测边互相提醒才勉强做到。在这种情况下,白洁教学的艰难可想而知。
虽然有接二连三的挫败感,但发自内心的热情使白洁的情绪很快恢复过来,白洁的热情和信心也带动和影响着孩子们。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变得大胆起来,以前他们不敢开口说汉语,怕说错了。后来见白洁不但不批评还鼓励他们,就更积极的学汉语了。
藏族孩子天性能歌善舞,白洁在课余时间就跟他们唱歌跳舞……这些羞涩的藏族孩子,很快就跟白洁熟悉起来了,孩子们个个变得落落大方,活泼可爱,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白洁发现, 藏区孩子的内心很干净,虽然贫穷,吃穿用品都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可孩子们总是乐呵呵的。
虽然支教时间只有短短的几个月,白洁却感到自已的内心被洗涤了一回。
孩子们挖洋芋。
再强烈的孤独感也比不上使命感
支教生活,让白洁最难熬的,就是强烈的孤独感。爱说爱笑的她,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有很多朋友,平时大家要么聚在一起,要么打电话聊天。当她一个人去了高原,除了上课,周围都是语言沟通不畅的藏族老师。闲时间,白洁自己待在房间看书、备课……这样的日子一天两天还好,时间一长白洁就感到很不适应了。想家,想父母,想朋友,待了快一个月的时候,白洁甚至产生了放弃支教的念头。
一天,当白洁站在操场上望着远山想家时,一个小女孩走过来,用生硬的汉语普通话问:“老师,你想家了吗?”小女孩的语气里透露出浓浓的关怀。白洁得知,这个小女孩是在2009年玉树大地震中失去亲人成为孤儿的。白洁抱着她问,是不是也想爸爸妈妈时,没想到女孩却说:“这就是我家,在这很好。”尽管女孩的汉语表达不是很好,但孩子的神情让白洁心里热乎乎的。是啊,正是有了象白洁这样的志愿者,让这些失去亲人的孩子们感受到关怀,孩子们才不觉得自已是孤儿,不觉得孤独。白洁不再犹豫了,她决心继续支教。
在玉树的支教过程中,除了交流不便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孤独,吃饭也是个大问题。白洁是个回族女孩,不能像其它支教老师一样到哪都可以解决温饱,她只是偶尔在老师们搭伙的食堂吃一点素菜和米饭,或者喝一碗面片汤,多数时间就是吃自备的方便面。
目前,白洁的玉树支教逐渐接近了尾声,尽管孩子们和学校的老师都对她有无尽的不舍,白洁也对这所学校的每个人、每个景有了深深的眷恋,但离别是不可避免的。对白洁来说,最遗憾的是没能够把孩子们的汉语课教完就要走了,她告诉笔者,如果有机会,她还要踏上这片给了她最难得体验的土地,继续那未完成的课程,也继续这场爱心传递之旅……
白洁说,玉树支教生活带给她很多启发,这期间虽然错过了很好的就业机会,但一点不后悔。因为,这是在其它地方得不到的体验,“即便让我再作一次选择,我仍会选择支教。”从玉树归来,白洁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