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回族武术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读书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济南回族武术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15-02-10 点击: 我来说两句

2009年12月

编审:杨松岳

主编:伊牧之

副主编:刘洪军

编辑:马寿慈

美编:马广

中国的武术和摔跤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我们济南,武术和摔跤也是一种传统的体育项目,尤其在我们回族穆斯林中,更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青睐,并得以普及和发展,犹似百花苑中鲜艳的花朵,呈现出姹紫嫣红、争芳斗艳的景象。近百年来,我济南回族中涌现出了众多武术界的英杰名人,他们多次在全国武术摔跤比赛中取得绝佳成绩,有的在国际摔跤擂台比赛中,以其精湛的技艺,为祖国扬威,为民族争光。正由于济南武林名家云集,使济南赢得全国“四大跤城”之一的美称。今天,我们辑录了这部《济南回族武术》一书,试图以此将济南历史上我们回族武术界的人物事迹、传说故事、武术技巧套路等,尤其是现仍活跃在一些老人心目中的武术界传闻、轶事,收集起来,记录下来,汇集成册,以示后人,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回族文化的抢救工作。

在济南西关民间口传并扬名全国的跤坛精英,自清一代起——再早就失传了——就有金三把式(金永惠),四大名师:赛鹤鸿、白致俊、金玉田、马云章,查拳宗师于振声、马金标、王兆亭、王兆林、陈保平、左双臣、刘宝庭等,雄霸中国跤坛名将张孝才、彭寿惠、杨法武、马裕甫、杨松山等。后又不断涌现出了宛殿文、杨奉玉、杨春志、何占元、王新志、马清和、马金堂、马鸿志、于荣华等。在现代还有刘宝庆、林玉田、马子英、马永奎、李振西、左钧五、马杏田、宛长胜、崔凤歧、张孝田、赛标、金胜利、谢德标、金增孝、左明霄、马清宗、王新泉、王新武、黄凌华、马振标、王凤杰、金淑贞(女)、彭荫桂(女)、赵秀兰(女)等出名的回族武术界名人。

 济南回族武术界在全国武坛可谓众星璀璨、群英荟萃,俊彦伟才,不胜枚举。尤其是在民国初年,于振声、马金标、王兆亭、王兆林等创办“群英武术社”和“俊英体育社”,培养出了杨法武、马裕甫、张孝才、杨松山、宛长胜、张登魁、周子和、法仙洲、黄成玺等一大批现代名家大将,为济南回族武术界造就了许多承前启后的人才。

该书主编伊牧之先生及刘洪军、马寿慈等几位编辑,为编著此书,收集和查阅了大量资料,多次召集武术界朋友座谈讨论,集思广义,并精心编撰,终成此著。但由于上述人物历史资料的匮乏,知情人现有汇集的资料难免挂一漏万,所涉及的人物事迹,可能只是只鳞片爪,遗失错误在所难免。我们今日如不收集成册,将来恐怕连这些东西也将散失殆尽。我们殷切希望诸位武术大家能给予雅正、补充,在此先表谢意。是为序。

杨松岳谨撰

2009年10月

目录

序杨松岳(1)

史料钩沉

浅谈济南回族武术史略张利(3)

浅谈济南回族武术史略补遗张利(11)

第一届全国武术国考郭瑞祥(16)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武术擂台赛裴锡荣(19)

中国跤手与东洋武士东京大比武庞玉森(22)

忆济南回教协会国术社金恩寿(25)

中国功夫在欧洲陈达(27)

武术瑰宝

——查拳陈达(29)

“跤城”济南的由来张利金之勇(32)

南拳北腿山东查周士菊(35)

山东回族武术与近代国术国考擂台赛张利(40)

历史上的山东省国术馆及其它张利(47)

抗战前中国摔角战绩张利(54)

中华武术瑰宝——查拳与弹腿哈乐之(60)

我武威扬陈岩(69)

武术新人全国比赛摘金夺银陈斌(71)

回族武术初探王新武(73)

人物春秋

山东济南近代回族武林英豪谱张利(79)

南山搏猛虎深潭驱长蛟

——回回武术大师王子平哈吉•尤素福•纳国昌(99)

查拳大家于振声范克平(105)

集查拳大成传武坛群英

——著名武术家马金镖逝世十周年纪念

陈恩溢朱惠兴(108)

查拳宗师马永奎及其衣钵传人陈达(112)

一代武杰振民族雄威金恩寿(116)

张登魁——济南回民的骄傲崔憼章张寅张侃(120)

艺精中外传声誉武德文彩留美名

——记著名老武术家杨松山吴江平(124)

神拳快跤

——忆我的祖父张孝才张利(138)

怀念杨松山先生乔鸿儒(144)

忆散打大师周子和乔鸿儒(148)

著名回族摔跤名家周茂兴先生张利(151)

记山东回族武术大师于吉忠崔然刚(157)

著名回族武术家王新武杨文舜(161)

记济南摔跤运动健将马清宗张国钧(163)

雄冠全国的一代跤王——马清宗马安泉(165)

济南近代回族武术名家名手荣誉称号(雅号\绰号)

张利(169)

济南近代回族武术跤术名家名手谱录张利(172)

传说故事

金三把式会武僧杨笑彭(177)

也谈“金三把式”的传说黄伯宁(180)

“健身八段锦”的传说萨比格•唐英超(185)

回民“杨家将”崔现彬王有瑞(196)

马永贞生死不顾永向前闻隆(205)

擂台风波李全仁(212)

回民武侠常四把李全仁(221)

武术套路

“六路短打”单练及对打任其云任传厚(265)

再谈清真十趟弹腿歌诀胡之刚(296)

后记刘洪军(298)

史料钩沉

浅谈济南回族武术史略

张利

回族是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中最尚武的民族之一。作为山东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的历史古城济南,也是最早有回族居住的城市。始建于一二九五年的济南清真南大寺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现几经修缮日臻完美,有山东第一清真寺之称。济南清真北大寺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们都坐落在山东省历城县西关回族居住地(今济南回民小区内)。南北两大清真寺,自古不仅是伊斯兰教礼拜之地,而且是回族百姓习武的场所。几个世纪以来,英杰辈出,一代又一代济南回族武术、摔跤界的前辈们,在向兄弟民族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技术全面、内容丰富、具有本民族风格的拳术、器械和山东派的中国式摔跤,在中国武坛上也自称一家,自为一派。他们为丰富发展中华武术、跤术,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清朝中叶以来,一代鼻祖金永惠,自幼习武,外号“金三把式”。年轻时外出学艺,后在河北燕山一带开设“穆光镖局”,闯荡江湖多年,名振江南塞北。晚年回济南执教儿孙门徒,年近七十时击败一壮年武僧,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他是济南清真教门昆仑派、查拳派、弹腿门拳术、器械、摔跤、气功的近代鼻祖,济南回族中赞传的“四大名师”赛鹤鸿、白致俊、金玉田、马云章均出自其门下。赛对“老架拳”、白对“黄莺架”、金对“六角式”、马对“二十四势”等拳术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赛、白、金、马创办了济南民间最早的“北书房”“西书房”拳场,文武兼修,为我国培养了一代查拳宗师于振声、马金镖、王兆亭、王兆林、陈保平、左双臣、刘宝庭等。

民国初年,于振声、马金镖、王兆亭、王兆林、左双臣、刘宝庭等又创办了“群英武术社”“俊英体育社”“小沟拳场”等,曾为近代中国培养出一大批武术家、摔跤家、技击家,如杨法武、马裕甫、张孝才、杨松山、宛长胜、张登魁、周子和,何占元等。以他们为代表的济南回族名家名将,多次参加省运会、华北运动会、全国运动会、国术擂台赛、摔跤大赛并摘取全国桂冠,取得了辉煌成就,名扬中外。济南回族绅士金汉青(又名金小麻),回族工商业家仁丰纱厂经理马伯声,济南北洋大戏院两任经理米双杰、马寿荃,马家老行等“五大行家”,崔家风记鱼行,万紫巷生牛肉行于孝增,城顶“恩发长”熟牛肉赵家,上新街(原半边店街)屠宰行马家、金家,接骨拿环的骨科张家,马家药铺、张家药铺,济南回教协会,回教工会等热心于武术、摔跤、高跷、四蟹、旱船等民族文体事业,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持了民族体育的发展。

民国四年(公元一九一五年)北洋政府官员马良(名子贞),回族,著名武术家,师从平敬一,曾任济南督察史,陆军四十七旅旅长等职,坐镇济南府。在他的倡导下,为发扬武术事业,成立了“山东武术传习所”(场址设在城里皇亭内)面向全国聘请各派名师任教,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官办武术专科学校,向全国推动“中华新武术”。在这里应聘的名师有:山东冠县查拳大家杨鸿修、太极大师孙禄堂、孙膑拳名家杨明斋、行意大师韩愧生、全能武术家王子平、保定摔跤宗师张凤岩、沧州“铁别子”王振山以及马庆云、尹占魁、李大德、王福章等名师。诸位名师在马良授意下编写了《中华新武术》一书,共分四科目:拳术科、摔跤科、棍术科、剑术科。书中将中国式摔跤定位二十四式,每式多按四个动作组成,左右式均练,分上、中、下三把,结合武术基本功训练灵巧,十三太保练站桩功,配合三十六种专项器械训练力量,个人练习集体操练均可,使中国跤术走向了科学系统化。此书后被中央国术馆采用为正式教科书。诸位名师还给济南地区培养了很多摔跤能手,普及了这项运动。这为济南摔跤运动称霸全国跤坛,赢得“跤城”美名打下坚实的基础。张凤岩在传习所中选中了四名济南回族少年重点培养,他们是杨法武、法仙洲、黄成玺、彭寿惠。当时,人们称他们为武坛上的“四大小孩”(即小武术家、摔跤家),此外还有窦来庚,马裕甫、杨士文、何振江等。“武术加跤,越练越高”,几年后他们技艺超群,武坛难逢对手,都成了推动中国武术运动前进的骨干力量。彭寿惠一九二三年四月随传习所第三届学员,赴上海参加全国武术运动会获大赛最优等奖。回济后不久病逝,年仅22岁,有中百日毒一说,现已无可考证。

王振山在济南培养的跤手最多,知名者有马清河、崔凤歧、张孝田、马杏田、马金广、赛风阳、赛标等,并且选中一名少年重点培养。数年后,这位爱徒在全国跤坛上长胜不败,名扬大江南北。此人即是笔者的祖父张孝才(其长孙张斌是我国著名的篮球国际健将,曾任国家男篮主教练、八一男篮主教练,现为正军级文职高级军官定居北京)。一九三一年,第十五届华北运动会在济南举行,张孝才代表山东参赛,获摔跤冠军;一九三四年,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在天津进行,张孝才代表青岛市参赛,获摔跤季军;一九四八年第七届全运会在上海召开,张孝才代表上海市参赛,获摔跤重量级亚军……有山东摔跤大王之称,被誉为“神拳快跤”。

一九二八年十月,南京举办了第一届国术国考,取前十五名为最优等奖。全国几百名武林精英,经过半月异常激烈地争夺,杨法武(27岁),马裕甫(27岁),杨松山(22岁),三名济南回族武术、摔跤、技击家名列金榜。马裕甫被中央国术馆聘为摔角科科长,后任白崇禧卫队长,副官等职,建国后定居广州。杨松山被中央国术馆聘为最年轻的教授、后任教务长,建国后定居兰州。杨法武被中央国术馆聘为一级教授,三○年随张之江馆长访日,在东京皇家操场,当着日本天皇的面,接连摔败了四名日本柔道名家高手,其中一名是打遍十二国无敌手的佐腾次郎,弘扬了国威。建国后定居重庆,执教四川队,并带队参加第一届北京全运会。

一九二九年十月,在杭州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武术公开擂台赛,即“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此会总揽神州精武,取前十名为最优等奖。经各门派的实际较量,宛长胜(26岁),张孝才(24岁)两名济南回族武术、摔跤、技击家,以无可争议的精湛技艺力挫群雄,又是金榜题名,获得最优等奖;另有张孝田(23岁)获优等奖;年近五十岁的济南查拳大师马金镖也参加擂台赛并获中等奖,成为武术界的美谈。大会后,宛长胜任教于常州国术馆和南京等地,后定居上海。张孝才任教于青岛国术馆、山东省国术馆及南京、上海等地。马金镖任教于南京中央国术馆、中央大学等,后定居上海。张孝田任教于河南省国术馆等。

此后,“四大小孩”中的法仙洲在济南清真北大寺开班授徒,培养了张登魁、杨春志、宛殿文、马守智等名徒。黄成玺在济南北园地区传艺授徒,培养了李胜章、王锡禄等名徒。

一九三五年山东省第三届国术省考在济南举行,宛殿文(18岁济南回族)获摔跤第一名。后在济南授艺,五、六十年代济南的很多知名跤手出其门下,成为深有影响的一代名师。

一九三三年十月十日至二十日,张登魁在南京举办的第五届全运会上夺得摔跤亚军,(山东济南回族),崔凤岐获得摔跤第三名(28岁山东济南回族),杨春志获得摔跤第四名(20岁山东济南回族曾任旧军队武术教官),周子和夺得散打冠军。同年十月二十一日至三十日,在南京举办第二届国术国考,年仅22岁的张登魁击败了跤坛称霸多年的保定名将阎善益,摘取了全国桂冠(新中国成立后,张登魁任广州体院教授,中国武术、摔跤、举重协会副主席等职);杨奉玉夺得摔跤中量级第三名(19岁山东济南回族建国后任贵阳医学院教授);周子和夺得散打冠军(20岁山东济南回族建国后任济南部队拳击、摔跤队教练、济南市政协、武协委员);杨春志获得摔跤轻量级第四名;何占元获得拳术优等奖(21岁山东济南回族曾任旧军队武术教官);王新志获得拳术优等奖(19岁山东济南回族曾任旧军队武术教官);马清河获重量级测力第三名(30岁山东济南回族);马金堂获器械优等奖(29岁山东济南回族);马鸿志获得器械优等奖(23岁山东济南回族建国后定居昆明先后任教于桂林成达师范、昆明工学院、云南大学等单位,终生习武、授艺)。

前南京中央国术馆,创建于一九二七年(馆长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是我国武术界的最高学府,也是各派武术家荟萃之地。曾在这个高等学府任教、学习过的济南回族武术界前辈,据不完全统计有:于振声、马金镖、杨法武、杨松山、马裕甫、张孝才、宛长胜、杨法成、张登魁、杨春智、周子和,何占元、杨奉玉、王新志、于荣华、金福泉、马金堂、马鸿志等名家。

于振声任中央国术馆教授、金陵大学国术教授、东南大学教授等,解放后曾任第一届江苏省政协委员。杨宝庆,回族山东济南人,著名老拳师,外号“杨小辫子”民国初年定居南京,广收门徒,传授查拳门、弹腿门拳械,在南京地区影响很大。马杏田一九二九年定居南京,曾多次参加全国摔跤比赛。建国后,曾调南京体院任教。一九八四年被江苏省体委授予“老拳师”称号。于荣华随父于振声定居南京,毕业于中央国术馆,曾任旧军队武术教官。建国后,先后任南京市武协委员、顾问。一九八四年被江苏省体委授予“老拳师”称号。

一九二九年山东省国术馆在济南成立,曾任馆长李景林、韩复榘、窦来庚等。在这里任教、学习过的济南回族武术前辈有:马子英、马永魁、金增孝、刘宝庆、金福泉、林玉田、李振西、金胜利、谢德标、马守智、周志庭、金殿生、金勇海、马春普、杨子善、左锡伍、金淑贞(女)、彭荫贵(女)、赵秀兰(女)等三十多位。济南回族武术、跤术在全国大放光彩。

抗战前,全国各省、市、县、区设有国术馆、社等组织,当时,规模较大的运动会均设武术、摔跤比赛。而中国式摔跤是最盛行、竞技最激烈的比赛项目。自民国初至“七七事变”,二十多年间,济南的武林前辈与北京的宝善林、沈友三、张文山、单士俊、满宝珍、熊德山。天津的张魁元、阎士风、张连生、穆祥魁、卜恩福。保定的常东升、常东起、常东如、常东坡、马文奎、石乃堂、尹世杰等一大批跤坛名将争霸全国跤坛。在全国各大摔跤赛场上,形成了以此四地市跤术家为主要对手,四地市互有胜负的局面,“四大跤城”也由此而来,流传至今。

济南地区还有另一脉传授中国式摔跤的艺人名师,他们是北京的佟顺禄、赵云亭、宋振甫等。他们三、四十年代来济南大观园等地设场卖艺,开班授徒,培养了一代名跤谭树森(1920—1980),并代表济南地区参加全国运动会,取得好成绩。他们高超的跤术,精湛的技艺,同样为济南地区摔跤运动的发展与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了济南人民大众的喜爱和好评。谭新泉、谭强兄弟二人子承父业,是当今跤坛上的骨干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济南回族中又涌现出了新一代跤王马清宗(1924—1980),武术教授王新泉,王新武(原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定居银川),马振标、王凤杰、米国纯、张茂福、马炳正、钱长明、米志信,摔跤健将黄凌华,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的马连年、柔道健将马军、济南特警总教练张松潇等名将。马金海曾任甘肃省摔跤队教练,并带队参加第一届、第二届全运会。李长友代表甘肃省参加第一届、第二届全运会。李瑞朴曾任新疆摔跤队教练,并带队参加第一届、第二届全运会。周茂兴代表新疆参加第一届全运会,获得摔跤健将称号,入选八一摔跤队(定居北京)。此外还有篮坛马氏三雄马连仲(已故)、马连民、马连保(定居北京现为正军级文职高级军官)。济南近代回族武史及人物也被载入国家出版的《中国武术名人辞典》《中国武术史》和《中央国术馆史》,它必将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武术、跤术继承者。

以上是整理的济南回族武林前辈们的部分史料,足见济南武术与摔跤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技术水平是全国一流的,也得到了国内外体育界的公认。在旧中国苦难的岁月里,特别是在军队和国术馆中任教官的武术前辈们,他们多数参加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用手中的大刀、枪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用自己的钢拳铁腿与侵略者展开了斗争,为国捐躯的武术家窦来庚、杨明斋等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我们的前辈们为弘扬民族体育历尽了千辛万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没有虚度此生,不与草木同朽。今日缅怀前辈们尚武、爱国、爱教的精神,我常感自愧,深为怀念。在新的世纪中,特撰写武术前辈们的业绩,以作纪念而启发后辈。

笔者自幼喜爱传统体育,一九九九年九月荣幸的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并代表山东少数民族参加了五十周年国庆大型系列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在北京幸福的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半月时光,成为美好的回忆。我也真诚的盼望中国式摔跤,这项珍贵的民族体育运动,得到国家的重视,重返全运会赛场,并早日将其推向世界舞台,再创辉煌,弘扬国粹,振兴中华。

注:1、金玉田是“金三把式”金永惠之子,外号“小金三把式”。近年来,有些文章把他们父子混淆了。

2、马连仲1998年在北京病故。

浅谈济南回族武术史略补遗

张利

上期《浅谈济南回族武术史略》一文,北京《武魂》杂志第四期也给予刊登,引起了武术界、摔跤界及关心少数民族体育史武友的兴趣,来电、来信要求详细介绍济南近代回族武术史。因本人水平有限,资料不尽详细,为满足武友们的热心关注,我今又整理部分资料,以飨读者。更愿让了解这段民族体育史的前辈和体育工作者,整理出更多更好的文章,以利于我市体育事业的研究和发展。

在济南近代回族武术史上,还有一位名声显赫的人物——马升平(1849~1921),外号“西洋鞭马武”,回族,武术专家,山东临清人。自幼习武,青年时技艺精湛,擅“杆子鞭”。1898年,参加义和团运动。后因义和团运动失败,由天津避居济南清真南大寺。民初,在济南西关回民拳房传艺,为济南“杆子鞭”“鱼翅拐”的传人。马老归真后,武术界的生前好友与学生,将他安葬在济南南郊的马鞍山上,和济南历代为回回民族做出贡献的巴巴老人一起长眠于地下,并立碑树传。现在碑文上清楚地写着“武术专家,马升平先生之墓,中华民国十年立”。得其技艺者主要育:赵春岭、范兆祥、马金镖、王兆亭、王兆林、左双臣、左双壁、于振声、杨宝庆等。

杨鸿修(1864—1944)字奉真,查拳宗师,大阿訇,回族,山东冠县人。幼师从洪占元,马老为学习查拳系拳械。曾以“大枪.杨鸿修”“快拳杨”而闻名。1915年受马良之聘来济南,协助马良创办“山东武术传习所”。1919年与马良、于振声、马金镖、王占坤、王振山、王子平、何玉山、吴志清等在上海创办“中华武术会”并任总教官。武术名家王子平、米广亭、马永魁、何振江、马裕甫等都是其门徒。终生研习查拳,形成“舒展大方,势正招圆”的杨式查拳特点与风格,为查拳一代宗师。其侄杨宝庆(1885—1975)老拳师,回族,山东济南人,外号“杨小辫子”。先后随伯父杨鸿修、白致俊、沙正清等习武。后从师习练铁沙掌。通过多年习练,将所学拳技精髓融合在一起,创编了“一腿分五腿、每腿三破法”的“五打十五破”技法,其腿法有“威震南北”之称。民国初年定居南京。在南京广收门徒,行侠仗义。在南京地区是杨式查拳的主要传人。

马良(字子贞1864—1947)回族,河北清苑人。马良是个军阀,汉奸,早已盖棺定论。就民族体育方面而言,他是近代的倡导者。自幼师从平敬一。1914任陆军第四十七旅旅长兼济南卫戍司令官等职,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官办专科武术学校“山东武术传习所”,自编武术教材。定名为《中华新武术》,共分四科目:拳术科、摔角科、棍术科、剑术科。曾任旧中国中华体育协会筹委会主席,1928年和1933年的两届国考,均被中央国术馆国考聘为主试委员、副评判委员长,另著有《人类宝镜六缄》等书籍。

王子平(1881~1973)著名爱国武术家,回族,河北沧州人。19岁来到济南西关,在清真南大寺学海里凡。后结识了大阿訇、查拳大师杨鸿修,习查拳、滑拳,后执教于山东武术传习所。有“神力千斤王”之称。先后在济南,青岛,北京,上海等地击败美、日、德、英等国大力士,名扬四海。著名画家齐白石以“南山搏击虎,深潭驱长蛟”的条幅相赠。1928年,南京国术馆成立,任少林门门长。后定居上海。1960年随周恩来出访缅甸等国,任武术团总教练。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华体育总会委员、中国武协副主席等职,一生倡导武术。他常告诫家人、友人和学生——“山东济南是我的第二故乡,终生不忘。”

杨松山(字思齐1906—1985);著名武术教育家,回族,山东济南人。幼从王兆亭、王兆林等习武,1928年参加南京第一届国术国考,名列最优等奖。成为任中央国术馆最年轻的教授,后任教务长。留学日本,回国后,任黄浦军校总教官。1936年,随张之江率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专组成的体育旅行团赴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巡回表演。抗战爆发后,随张治中将军部参加抗日,授少将军衔。建国后,定居兰州。曾为甘肃武协副主席。1982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会后来济南长住一月有余,笔者有幸聆听老人讲述武史。其外孙金之宝、金之勇是济南回族中改革开放以来与时俱进的成功人士,经营着我市较有名气“小金龙”“东西顺”“老宅子”等清真饭庄。

1927年“中央国术研究院”筹委会在南京挂牌成立。创办人张之江先生(1882—1969),是辛亥革命的老战士。曾任西北军代总司令等职,国民革命军上将军衔。1926年脱离军界,张戎马生涯,深知国民体质的重要性,要把武术事业发扬光大,普及全民练武健身,喊出了“强国强种”的口号,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经多方争取意见,因武术是国粹,遂将“武术”改称“国术”。经过一年多的筹备,由国民政府直接领导,将“国术研究院”改称为“中央国术馆”,并于1928年春正式成立。馆长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等。该馆设有理事会,理事长冯玉祥将军。中央国术馆是我国民国时期武术界的最高学府。建国后,张之江任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毛泽东主席曾亲笔写信给张之江先生,表彰他对民族体育的贡献。

济南回族武术前辈在中央国术馆任教、学习过的有:

于振声(字万升1871—1958);查拳教授;归真于南京。

马金镖(字汉章1881—1973);查拳教授;归真于上海。

杨法武(1901—1969);摔跤一级教授,1928年第一届国考最优等奖获得者;归真于重庆。

马裕甫(字金广1901—1971);摔跤科科长,第一届国考最优等奖获得者;归真于广州。

宛长胜(1903—1974);第一期教授班学员,获1929年杭州擂台赛最优等奖;归真于上海。

张孝才(字俊亭1905—1972);第一期教授班学员,杭州擂台赛最优等奖;归真于济南。

张登魁(字剑涛1911—1987);1933年第二届国术国考摔跤冠军;归真于广州。

周凤鸣(字子和1913—1996);第二届国术国考散打冠军;归真于济南。

金福泉(1906—1968);中央国术馆学员,第二届国术国考跤术优等奖;归真于济南。

马金堂(1908—1970):中央国术馆学员,第二届国术国考器械优等奖;归真于济南。

杨法成(1910—1986);中央国术馆学员,跤坛名将;归真于济南。

马鸿志(1910—1996);中央国术馆学员,第二届国术国考器械优等奖;归真于昆明。

何占元(1912—1987);中央国术馆学员,第二届国术国考拳术优等奖;归真于济南。

杨春智(1913—2000);中央国术馆学员,第二届国术国考跤术优等奖;归真于济南。

杨奉玉(1914—1989);中央国术馆学员,第二届国术国考跤术优等奖;归真于贵阳。

于荣华(1914—1997);中央国术馆学员,第二届国术国考拳术优等奖;归真于南京。

王新志(1915一1948);中央国术馆学员,第二届国术国考器械优等奖;归真于济南。

另有山东冠县回族查拳名家:张英振(1896~1977)、常振芳(1898~1979)、张英健(1913~1988)等均为南京中央国术馆山东查拳派重要传人。

济南近代回族武术史,是中华武林的一个缩影,是中国武术史乃至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那些英雄般的民族人物,和他们传奇般的人生,在中国的各个时期谱写了一首首爱国爱教的颂歌。这一切不会随着岁月流逝,它将彪炳千古,永垂青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的篇章之一……

第一届全国武术国考

郭瑞祥

第一届全国武术国考,于1928年10月15日在南京中央体育场正式开始。这次国考的目的,主要是选拔武术尖端人才,充实中央国术馆,进一步推动武术事业的发展。参赛人员,从县逐级选拔,最后由省、特别市按分配名额组队参赛。中央国术馆作为一个单位,直接选拔代表参赛。报名参加第一届国考的共四百多人。

本次国考的特点是考试内容非常全面。每一个参赛人员必须先参加10月6日开始的预考。预考内容是:刀、枪、剑、棍、拳。预考合格榜上有名者,始能参加15日举行的对抗比赛。对抗比赛分:摔角、散打、长兵和短兵。这样,原来报名参赛的四百多名中,除去预考不合格淘汰下去的和弃权的以外,只剩333人实际参加对抗赛了。

对抗赛不分年龄和体重,抽签配对参赛,拳脚打中或踢中对方的算得分,打倒对方的算全胜,取三战两胜的淘汰制,选拔优胜者。裁判严格规定,在比赛过程中,对咽喉、头部、后脑、下裆不准打,打者违例。

最后还有一项口试内容是“三民主义”。

第一届国考由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主持。另外特聘政界元老及社会名流谭延闾、李烈钧、张人杰、于右任、蔡元培、钮永键、薛笃弼、马运为主委。副馆长李景林也主持了本届国考。

冯玉祥将军,以中央国术馆理事会长的名义,为大会最优胜者备好了15份奖品。

经过几轮对抗淘汰,最后剩下17名最优胜者。这17名没有继续再打。其原因:一是本届国考拟定选15名最强者,以充实中央国术馆,不分胜败名次,便于在一起共事;二是会期已到,怕大量超资无法解决;三是从对抗形式来看,比赛越打越烈,均为强者,互施绝技,恐出伤亡事故。因此,没有再打。

原定取15名作为最优胜者,况冯玉祥将军早已备好了15份奖品,这17人怎么分配呢?“场上一分钟,场下十年功”,经过预试练,到对抗摔、打、长短兵,好不容易,打入前17名,把哪两位降列为优等行列,实属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讨论来,讨论去,确定由张之江馆长出面,作说服动员工作。于是张之江找到郭长生、杨松山二位说:二位先生,凭自己的武功技艺,打入前17最优行列之中,给个人和本馆都争得了荣誉,本应享受最优胜者奖励。奈原定取15名,这时不便再更改,且冯玉祥将军早已备好15份奖品,17人无法分配。本届国考,主要选拔人才,以充实我馆,二位已在本馆任教,因此,拟将二位列优等榜首除享受优等奖励外,再以冯将军的名义各加赠龙泉宝剑各一把,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郭长生、杨松山为中央国术馆教官,和张之江先生是长属关系,且张之江先生的为人,深得郭、杨二位的尊敬。张馆长这一席话,郭、杨表示欣然同意。至此,这个看来很难解决的问题就这样很容易地解决了。

张之江先生在10月18日的闭幕式的讲活,还特意的表扬了郭长生和杨松山先生的“让德”之风。

对上述事实,原中央国术馆教务处主任杨松山生前曾发表过两篇文章介绍,这两篇文章分别登在《武林》杂志和甘肃省体委一个内部武术专辑上。河南省体委武术教练李德成同志写过文章介绍此事。原中央国术馆教务处主任孙玉铭先生生前曾多次向我们谈及此事。最优胜者之中的窦来庚先生生前也多次和吴江平,(中央国术馆学生,国家体委离休干部)也多次谈及此事。

最终:最优胜者:十五名

朱国福、王云鹏、张长文、马裕甫、张洪振、窦来庚、杨法武、杨士文、顾汝章、王成章、朱国祯、张维通、朱国禄、马承智、胡炯。

优等:三十八名

郭长生、杨松山、熊维燕、卢傧、张世德、刘丕显、李仙五、寇运兴、郭运昌、江精武、王德元、刘宗铭、杨××、沃云兴、佟忠义、张文发、包刚、李连仲、岳奇武、卢肯为、马华甫、姚启双、李世亭、胡凤山、李连恒、武鋲库、康德灏、刘占斌、马成鑫、谌祖安、武英桐、李庆阔、郭世铨、李学义、韩化成、马英图、鲍仁艺。

(注:我掌握的资料中只有前三十七名,可能还有一位漏登)。

原优等拟取三十名,结果取了三十八名,它不受奖品限制,所以就保留了三十八名。

中等的:八十二名

知名的武术家,万籁声、王维翰、孙玉铭、余国栋、孙玉山等均在中等八十二名内。

中等八十二名从略。此外,第四等是及格者。略。

总之,第一届国考,从预试十月六日开始至十月十八日结束历时十三天。

花去的经费:贰万玖千三百六十五元七角零二厘。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武术擂台赛

裴锡荣

1928年,全国武术界为了光大我国传统武术,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决定于次年秋在杭州举行全国武术擂台赛,由浙江省国术馆总其成,定名为“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和南京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任名誉会长;北洋军队退职督军李景林为会长。省民政厅长朱家骅、教育厅长陈布雷任副会长。由钮永建、张群、程振钧任顾问。

大会组织了评判委员会,委员长李景林,副委员长孙禄堂、褚民宜,评判委员是刘百川、杜心武、杨澄甫、吴鉴泉、蒋馨山,张兆东、刘崇峻、王润生、张绍贤、刘协生、尚云祥、高风岑、韩桂枝、王宇僧、刘彩臣、黄柏年、金佳福、韩化臣、吴恩侯、许禹生、刘恩寿、马玉堂、张秀林、邓云华、杨季子、王茂齐。大会聘了纠察委员褚桂亭、田兆麟、刘高升、佟忠义、佐振荣、高振东、刘存周、李星阶、汤鹏超、伍鹤山、姚馥春、刘丕显、陈微明、叶大密、李书文、肖品、万籁声、傅剑秋、季子鸣、朱邵荣、朱霞天、耿霞光、张恩庆、李丽庆、侯秉瑞、朱国福、施一峰、韩其昌、刘善青、赵道新、伍虎臣、武汇川、陈明征、程有功、窦来庚、湛祖安、杨明齐。

上述66人实际上是这次大赛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1929年10月16日,擂台赛正式开幕,报名表演者共192人,打擂者有百余人。大会会址设在杭州旧藩司前学宫的广场上。擂台用水泥制成,高6尺、宽5丈、长10丈,呈扇形,中间以白粉划成—直径3丈的圆圈,作为比赛界限。

开始两天,评判员、纠察员和选手们表演了30多个门派的500多种不同拳械套路、对拆以及内外功夫和轻功、暗器等。李景林夫妇还表演了武当对剑。第三天进入擂台赛,比赛采取淘汰制,由抽签决定比赛对手,不准攻击双眼、咽喉和阴部。经过淘汰,取得进入第二轮赛权的竟有半数以上。为此评委对规则作了修改,规定若双方战平则双双作负论。第二天比赛中鉴于头部受伤者过多,评委又作出补充规定:不准连续多次攻击头部。第三天,选手们的技巧性大大加强,多是攻击下盘。

擂台赛的气氛虽然始终十分紧张,但比赛中仍不乏武德高尚的选手。天津岳侠,年方28岁,从小学自然门,拳艺精湛,江苏泰兴拾得僧,年方27岁,专攻太祖门,是参赛者中唯一的佛门弟子,也有一身好功夫。二人年岁相仿,一见如故。他们在第二轮比赛中均以精湛拳艺轻取对手,在第三轮比赛中巧遇,互相谦让,都不愿战败对方,最后以年纪较小的拾得僧自动认输作罢,一时传为佳话。

在这次大会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胡凤山,32岁,河南南皮人。内、外家拳皆精通,尤以形意拳、螳螂拳见长。在比赛中连败数十人,夺魁有望。但在前30名中,有十余人用车轮战对付胡凤山。有人知取胜无望,仍是竭力拼斗,以消耗其体力,原因是他们想要王子庆夺魁。

在胡凤山和王子庆决赛时,两人激斗五、六十回合,仍不分上下。最后两人竟处于缠抱状态,展开“地趟”搏击战。由于胡在车轮战中体力已消耗过半,在地趟战中技巧又得不到充分发挥,终于败阵而归。

此次擂台赛l-10名分别为:王子庆、朱国禄、章殿卿、曹冥海、胡凤山、马承智、韩庆堂、宛长胜、祝正森、张孝才。

中国跤手与东洋武士东京大比武

庞玉森

张之江创办前中央国术馆以后,获悉日本的柔道技艺驰名天下。为了探索柔道技艺,于1930年他决定赴日本考察。

当他到达日本东京时,日本新闻界报导了张之江访问日本的消息,登门拜访者络绎不绝,其中有慕名而来的友好人士,也有要求较艺的东洋武士。张之江对这些人,一律热情接待,但较艺之事,却未应允。日本天皇闻知此事后,下谕外交部门,选定日期接见这位闻名遐迩的中国国术馆长。

接见这天,中日双方都有不少官员陪同,天皇爱好武术,特别对柔道很有研究,两人也算是“以武会友”。当天皇提出,要看看中国的摔跤功夫,同时要与日本的柔道高手较艺切磋。张之江欣然答应,但提出条件,必须按中国的传统摔法,就是“个对个儿,倒地为败”。天皇同意,于是约定了比赛日期。

张之江来日本以前,料定必有这一手,所以早就作了准备,他带来两个人,名义上是侍奉他的“仆人”,实际上都是武术高手,其中一个便是摔跤名家杨法武,他人高马大,虎背熊腰,是一尊响当当的“山东大汉”。由于他的技艺高超,被张之江定为一级教授。

这次比赛,名义上是“友好切磋”。实际上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武术较量,事关弘扬国威,洗却“东亚病夫”的耻辱。为了使胜利更有把握,张之江自接受挑战之日起,便给杨法武分析敌情,制定比赛方案,以资壮威鼓励,然后以自己的住室为练功房,让另一个随员陪他苦练不辍……。

日本方面,为了赢得这次比赛的胜利,精选了四名柔道高手,其中有一位便是打遍十二个国家无敌手的柔道名家佐藤次郎。到比赛这天,日本各报社的记者和驻日的各国外交使节,都来观战。

比赛场设在东京皇家操场,张之江一行准时到场,天皇接见了他们,然后分宾主而坐。张之江环视左右,只见那四名柔道高手,已在一旁伺候,他们身穿红色大和服,一个个粗壮慓悍,盛气凌人,好象这场比赛胜利者非他们莫属了。张之江暗暗好笑,但也不免有些担忧。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日方上场的是一名胖熊似的武土,双方刚一搭手,也没见到杨法武用什么招法,一眨眼的功夫,这位胖熊便扑通倒在地上。观众一下子全楞了,按照赛前规定:“倒地为败”,仅此一次。下一个上场,二人刚打照面,杨法武用同样招法,又将对手摔倒,好像没费吹灰之力。

杨法武接连摔倒二人,引起观众一片唏嘘,不少人第一次见到中国功夫,不由得鼓起掌来,天皇见两个高手惨败,露出明显的不悦。这时曾摔倒过十二个国家武士的佐藤次郎,见杨法武连败二人,又气又恼,他发誓要当着天皇的面,给大日本帝国挽回这个面子。只见他大吼一声,扑过来向杨法武发动闪电般的进攻,俗语说:“姜还是老的辣。”佐藤在出手运步,及技巧上,的确高出一筹,杨法武几次想抓到他靠上去,都未能如愿,有几次险些被他摔倒。

场内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天皇的脸色也缓和了许多。张之江不动声色,一直静静地观看场上的每个细小变化。杨法武与佐藤酣战十几个回合后,杨法武突然抓住佐藤的一个指头,往怀里一带,猛然靠上身去,顺势一个“倒背葫芦”。可怜这个名噪一时的“东洋武星”也被杨法武摔了一个仰面朝天。

杨法武大获全胜,观众一片喝彩声和鼓掌声,宛若雷鸣,经久不息。日本天皇脸色阴沉,非常难堪,但出于礼节,也不得不鼓了几下掌。张之江诚恳的说:“贵国的柔道艺术与中国的摔跤艺术,本出一母,我们共同学习,互相交流如何?”天皇听后,脸上渐渐露出笑容,沉吟一下说;“张先生,朕倒有个想法,你们可否留在日本专教中国武功,月薪待遇特别优厚,加封你为“帝国大将军”。张之江听后,淡淡一笑说:“谢谢天皇的美意,我们中国武士,只爱国术,别的都是身外之物。”

经过协商,张之江答应将中国的摔跤技术传给日本,天皇答应将日本的柔道技术传给中国,作为友好交流,这个消息,当时披露在日本和中国的各大报刊上。

(作者曾担任中央国术馆总务处处长)

忆济南回教协会国术社

金恩寿

济南回教协会国术社,成立于1946年的8月间,是由济南绅士金小青(即金汗青又名金小麻之子)资助并担任社长,金延华任副社长,摔跤教练宛殿文、武术教练有老武术家马金标任教。地点,在现在清真北大寺大殿的后院。

济南的穆斯林,自古以来对摔跤、武术情有独钟并有着辉煌的业绩。如金三把式战和尚、杨松山、彭寿惠揍洋人、马清宗战蒙古跤王僧格等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并传为美谈。因此,国术社一成立,回族青少年纷纷报名参加锻炼,学员达到近百人之多、盛况空前、场面火爆。

当时,摔跤班和武术班均分为中青年班和少年班。训练时间,一般都是每天晚上进行。摔跤班的基础训练包括:走矮步、拉滑车、抖皮条、练摔跤式子。如,“上把前进”、“下把前进”、“对练”等内容;武术班则先从踢十路弹腿开始,如一路十字奔脚尖、二路撑么把人揽、三路“劈盖夜行式”、四路“单展盘手拳”……而后,再有一定武术基础的师兄率领练打飞脚、二起脚、旋风脚、劈叉、旋子等基本功。学完基本功后,有教练根据学员的身体条件、特长,因人制宜地选练,“长拳”、“查拳”、“醉拳”、“猴拳”、“对练”等。最后,教授枪、刀、剑、戟、斧、钺、勾、叉等单练器械和对练器械,如“三节棍进枪”、“单刀进枪”、“白手夺枪”、“双刀进枪”等。

记得国术社有一次邀请赵明远(此人原籍青州人、回族)来社作客,在摔跤表演中,杨福星一个“背布袋”,把膀大腰粗的马登皋摔翻在地,马顿时休克了。全场观众大惊失色,幸亏有副社长金延华立即对马进行了推拿、按摩、急救,才化险为夷,待马恢复知觉后,表演继续进行。

回忆往事,笔者感慨万千。摔跤、武术历来是我穆斯林的强项,曾有过它辉煌的过去,不仅在济南、山东乃至全国,造就了许许多多的摔跤家、武术家。济南除了回协国术社外,还有王兆林老师创办的俊英体育社、刘老师在石棚街创办的武术社、在永长街有李老师(李振西之父)创办的武术社等。就连著名文学家老舍都曾拜回族老武术家马永奎为师。尤其解放后,马清宗在全国大赛上曾拿过八次中量级摔跤冠军(也是咱回族第一个摔跤运动健将)、还有李瑞甫(已故)在新疆执教、马金海(已故)在青海省执教,以及米国屯、张茂福等均在全国大赛上拿过一定的名次。时至今日,在党和国家大力提倡民族体育运动的同时,我们原有的强项,却夕阳西下、一蹶不振了,值得我们每一个穆斯林深思。尽管近期有马连年(马清宗之子)、彭荫刚、周连云、刘兆智等后辈先后组织过摔跤、柔道、武术等组织,均以种种原因而中途夭折。为此,我呼吁穆斯林有志之士和民族机构,群策群力,组织起一个摔跤、武术基地,培养出一批有所作为的武林高手、重铸昔日穆斯林之辉煌,此乃我济南回族一大幸事。

中国功夫在欧洲

陈达

随着对外文化交流力度的加大,外国友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加强,我国武术,特别是传统武术,更是深受青昧。2001年9月17日我们中国少林功夫研究会一行24人应邀对德国、瑞土、丹麦、瑞典、挪威、荷兰、卢森堡、奥地利等欧洲8国进行武术表演交流访问。

既为了宏扬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使各国武术研究爱好者能有所受益;又要使表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我们这支以王炳文为团长的中国功夫表演团以各拳种正宗嫡系传人为主,包括八卦掌第五代传人刘咏椿、杨式(鸿修)查拳正宗传人陈达,精通通臂、地趟拳的谌中立,还有我们研究会培养的8岁至16岁左右的学生。表演的项目既有太极拳、南拳、地趟拳、查拳、哈蟆拳、醉拳,又有五虎断门大抢、方天画戟、双斧、春秋大刀、丈八蛇矛、双钩、月牙铲、三尖两刃刀等传统项目,又有各种器械对练及俯卧钢叉、金抢刺喉、铁布衫身断木棒、头开钢板、二指禅等武术表演。

我们先后在德国的慕尼里、弗莱堡、曼海姆、巴林、多特蒙德、法兰克福、柏林、汉堡、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诺可宾、哥特堡、丹麦的哥本哈根、阿胡斯、挪威的奥斯陆、斯塔文格、贝根、阿勒森德、特龙海姆、瑞士的伯尔尼、克罗茨林根、比尔、荷兰的马斯特、里希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和卢森堡等40多个城市进行了40多场演出。在这些城市掀起了一股不小的中国功夫热,引起了轰动效益。当地报纸、电视台都在显著的位置、时间进行报导,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我们演出的海报和剧照,我们走到哪里都有“中国功夫迷”要求签名合影,我们每到一地,当地行政长官都对我们进行接见,举行盛大欢迎宴会。演出更是场场暴满,气氛热烈,如8岁的张新乐表演的地趟拳,更是出神入化,一招一式,干净利索,王炳文表演的月牙铲动、静分明,手眼、身法特显功夫,他还表演了飞针穿玻璃,用缝衣服用的一根钢针穿透3毫米的玻璃,更使外国人看了目瞪口呆,不可思议。因我所表演的项目较多,多是安排在最后,每当表演结束,总有几个肌肉饱满,身强力壮的外国人上台来拿起我三米三长的大抢摹仿我做个虚步单手“太公钓鱼”动作,但每次都是以失败而告终。通过这一简单动作实践,使得广大观众深深领悟到厚积薄发的中国功夫所具有的深厚内涵。他们纷纷表示了对中华武术的钦佩和喜爱,以及要求学习中华武术的愿望,其中还有不少女士。

在欧洲期间我们还利用演出间隙,参观和游历了柏林墙、汉堡港、莱茵河等风光名胜,为当地华人社团、武馆进行部分项目表演、指导、交流,因热恋故土,我婉言谢绝了几家武馆让我留下任教的邀请。

在40多个城市的穿梭表演中70多天转眼就过去了,11月29日坐在回国的飞机上,听着随团翻译介绍,有更多的国家和城市为能看到我们的演出向我们发出了邀请。我在想:我们还是要在传统武术上多下功夫,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大,中华功夫在世界的影响将日益光大,我们武术界在对外文化交流上将更频繁、更普遍。

武术瑰宝

——查拳

陈达

武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项目,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它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吸取自然万物以及古朴、深奥的哲理和医理,交融并汇,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瑰宝。山东是中华武术的繁盛之地,拳种繁多而查拳又是其中优秀拳种之一,它发源于鲁西冠县,盛传于回族群众中,其具有动作勇猛,优美,风格独特,实用性强等特点。它以站桩开始,弹腿入门,套路求法,散打求真,循序渐进,它以求艺度形的技艺特色引导人们逐渐进入刻意求真的练功境地,提倡“习艺尚德”,“习拳明理”,“艺德并举”。开拓思维,启发悟性,深受人们喜爱。

查拳是流传全国及海外,一个影响较大的拳种,在山东的聊城冠县,济宁,济南等地盛行,它起源及得名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因不知其详情,此拳待查,而取名“查拳”。二种说法是一位查姓拳师创此拳后要给拳术命名,便在《古兰经》中查选合适的字,结果查来查去也没查到,遂取查找之意起名查拳。三种说法是一位来自西域名叫查尚义又名查密尔的人,留下此拳,取姓氏为拳名,称为查拳。等等说法不一。经过历代拳师的辛勤传播和发展演变,清代乾隆年间,查拳已在山东冠县,任城(今济宁市)一带逐渐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流派三派不同特点的查拳。

冠县的“张氏查拳”快速敏捷,拳法严谨,以冠县城外,张伊庄(又名一里庄)人,张其维为代表。张其维,回族,生于清咸丰癸丑年(1853年)是冠县查拳张乾的高足。他武功卓绝,掌指力量惊人,能戳穿牛腹,他授拳严格,培养出一批查拳精英:张西彦、张风岭、常振芳、张锡太、李超群和以散打闻名全国而今旅居台湾的张英健等人,均出自他的门下,张氏查拳传人张子英,八十年代活跃于武林。

任城的“李氏查拳”刚劲有力,招势连贯,以济宁人李恩聚为代表。李恩聚,字会亭,回族,生于清咸丰已未年(1859年),李氏家族祖辈习武,尤精查拳,弹腿和捣捶。李恩聚自幼在其父李搌荃的指教下,勤学苦练。20多岁时他做过保镖,开过镖局,晚年在上海精武会执教,授徒极少,济宁人沙荣民是其主要传人。

冠县的“杨氏查拳”舒展大方,势正招圆,以冠县城里南街人杨鸿修为代表。杨鸿修,回族,生于清同治甲子年(1864年),是冠县查拳名家张金堂和马志为的得意门生。他身材高大且非常灵巧,自青年时练功就刻意求真。由于家境贫寒靠推车售粮维持生计,为了坚持练功常常披星戴月,风雪不辍,他每日绝早起床,腿上绑上沙袋,身穿沙衣,边走边练,往返十数里,收功回家时,天还没有大亮,经勤学苦练,终成一代查拳大师。民国时期以“大枪杨鸿修”“快拳杨”闻名武林。不仅武学精湛武德高尚,而且使杨氏查拳得以发展光大。杨鸿修的弟子,也都秉承了他的精神,如闻名全国的著名武术家王子平,以摔跤,散打闻名的何振江,于振声等人均是杨鸿修的学生,其中有山东“一杆枪”之美誉的马永奎深得杨鸿修之器重及武学真髓,加之马永奎勤奋好学博学强记先后掌握了查拳、滑拳、炮拳、洪拳、腿拳、六路短打、埋伏锤,以及各种器械套路及对练、技击、摔跤等,杨鸿修的亲自传授,及马永奎自己的勤奋努力,为马永奎的武学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永奎的枪法(五虎断门枪)尤为一绝。于1930年在余杭县全国国术比赛中荣获大枪第一名,在武术界赢得“山东一杆枪”之美誉。马永奎不仅尽得乃师之武艺,还继承了杨鸿修诲人不倦,广育英才之美德,大江南北,社会各行各业多有其弟子门生。如山西武术队总教练庞林泰,于1972年来济得马永奎之传授使杨氏查拳在山西也得到一定发展,马永奎之弟子刘振家、孔庆云、夏恒吉、刘善和、王德龙、李恩久、李东升等均多次在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马永奎先生晚年寓居其女婿陈增禄家,其外孙陈友云,陈达耳闻目染,自幼喜爱武术,刻苦深造,尽得其外祖父武学精髓,在国内比赛中屡得佳绩。84年在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中陈达获最佳个人奖并与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北京体育学院教授张文广先生合影留念(照片上,张氏查拳传人张文广;杨氏查拳传人陈达;李氏查拳传人刘东海)。随着对外文化的交流,陈达在教授海外弟子及出国表演交流中,使得杨氏查拳更加发扬光大,名播海外。

“跤城”济南的由来

张利金之勇

中国摔跤运动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据有关资料和文物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已有摔跤活动。最早称为觳抵,以后又称角抵、手搏、相朴、相博、角力、掼跤、争跤、撩跤、摔角、率角等,建国后通称为摔跤,独立于武术,自成体系。武术与摔跤也是济南回族人民喜爱的体育项目,本世纪以来,英杰辈出,名扬中外,他们为济南赢得“跤城”美名,为丰富、发展中华武术、跤术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民国前,山东人摔跤,土名叫“摸泥鳅”,因对摔时不穿跤衣,出汗后,上肢和躯干均光滑难以抓握,故得此名。民国4年(1915年),北洋政府官员马良(名子贞)任山东督察使,在他倡导下,成立了山东武术技击队,面向全国聘请各派名师任教,后改名“山东武术传习所”(场址设在皇亭内)。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官办武术专科学校,向全国推动中华新武术科目。应聘之名师有:保定摔跤宗师张风岩,沧州“铁别子”王振山,以及马庆云、王子平、李大德、王福章等摔跤名家,传授摔跤法。诸位名师在此合编了《摔跤科》一书,后被中央国术馆采用为正式教科书。书中将中国式摔跤定为二十四式,分上、中、下三把,每式多按四个动作组成,左右式均练,结合武术基本功训练灵巧;配合三十六种器械训练力量,使中国跤术走向了科学系统化。诸位名师还给济南地区培养出很多摔跤高手,普及了这项运动的发展,为济南摔跤运动争霸全国跤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风岩在技击队中挑选了4名少年作为重点培养,他们是:杨法武、法仙洲、黄成玺、彭寿惠。当日人们称他们为武坛上的“四大小孩”(即小武术、跤术家),“武术加跤,越练越高”,几年后,他们技艺超群,跤坛难逢对手,又称北方跤坛上的“四大金刚”。王振山在济南培养的跤手最多,并且也选中张孝才引为入室弟子重点培养。数年后,这位爱徒即在全国跤坛上常胜不败,名扬大江南北。

1928年10月,南京举办了第一届国术国考,取前15名为最优等获得者。全国几百名武林精英,经过半月异常激烈的争夺,杨法武、杨松山、马裕甫3名济南回族武术、摔跤、技击家名列金榜。杨法武获金榜后,被中央国术馆定为一级教授,留馆任教。1930年随张之江(国术馆长)访日时,在东京皇家操场,当着天皇的面,接连摔败了4名日本柔道高手,其中一名是打遍12国无敌手的佐滕次郎,弘扬了国威。

1929年10月,杭州举办了全国第一次武术擂台赛,取前10名为最优等奖获得者,各路武林名家云集于此,经各门派实际较量,宛长胜、张孝才两名济南回族武术专家,以其无可争议的精湛技艺,力挫群雄,又是金榜题名。

法仙洲在济南清真北大寺设场开班授徒,培养了张登魁、杨春智、宛殿文等名徒。1933年秋,张登魁在南京举办的第五届全运会上获得亚军,杨春智获第四名。同年,张登魁参加第二届国考,他年仅22岁,击败了跤坛称霸多年的名将阎善益,摘取了全国桂冠。新中国成立后张登魁任广州体院教授,中国武术、摔跤、举重协会副主席等职。宛殿文也成为深有影响的—代名师。前南京中央国术馆,创办于1927年(馆长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是我国武术界最高学府,也是各派武术家荟萃之地。曾在这个高等学府任教、学习过的济南武术界前辈,据不完全统计,有于振声、马金镖、杨法武、杨松山、马裕甫、张孝才、张登魁、杨春智、周子和等名家。抗战前,全国各省、市、县、区设有国术馆、社等组织,当时,规模较大的运动会均设摔跤一项。全运会、国考大赛、擂台大赛,华北运动会,摔跤是最盛行、竞技最激烈的比赛项目。自民国初,至七七事变,20多年间济南地区获得省考优等奖及省级、全国级冠军以上者,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崔风歧,张孝田、赛标、马永魁、杨丰玉、马清河、金胜利、金增孝、谢德标、马鸿志、李振西、左锡五、马杏田、王传恩、李胜章、李传忠等武坛名将,均威振一时,与北京的宝善林、沈友三、张文山、单士俊、熊德山;天津的张魁元、阎士风、张连生、穆祥魁、刘少增、卜恩福;保定的常东升、常东起、常东如、常东坡、马文奎、石乃堂、尹世杰等一大批跤坛名将争霸跤坛。形成了以此四地市跤术家为主要对手,在全国各大赛上,四地市各有胜负的鼎立局面,“四大跤城”也由此而来,流传至今。

就此所述,足见济南市武术与摔跤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技术水平是全国一流的,得到了国内外体育界的公认。在旧中国苦难的岁月里,我们的前辈们为强国,强种,弘扬民族体育,历尽千辛万苦,取得辉煌的成绩,同时也为现代武术、跤术的发展与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责献。

南拳北腿山东查

周士菊

查拳是长拳类代表拳种之一,是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种,风格独特,历史悠久,它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已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和成熟的理论,武术界素有“南拳北腿山东查”之说,足见其在中国武术拳种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查拳是由冠县文化局申报,经聊城市政府批准于2006年申报的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查拳历史悠久,渊源有序。关于其起源有不同的解释,目前有史料可证明且流传较广的主要是唐朝起源说。即唐朝“安史之乱”时,大食国军队的将领滑宗歧受山东省冠县张尹庄村穆斯林群众的精心照顾而康复,为了报答他们,便将自己擅长的拳术“架子拳”传授给村民,同时还将其师兄查元义从哈密请来山东传授拳术“身法势”。在两人去世后,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们,便将“架子拳”称为“滑拳”,“身法势”称为“查拳”。为自古“查、滑是一家”,后人便将两拳统称为“查滑拳”,简称“查拳”。

在历史上,查拳是一种回族拳种,只在穆斯林民众中传授,很少外传,在冠县主要分布于县城西街、南街、城郊张尹庄及十里铺、沙庄、里固等十几个回族聚居的村庄。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藩篱被打破,查拳开始广泛传播。查拳虽起源于唐代,但是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加上清朝咸丰年间,一场战乱席卷冠县,全县的清真寺均被烧毁。使有关查拳的有限的文字资料更加散失无踪。因此,唐、宋、元、明四朝的查拳传承已无考证,清代的传承谱系也残缺不全,只有清咸丰以后的谱系还算完整。

查拳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大约在清朝乾隆年间,已在冠县、任城逐渐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技术流派。从拳谱资料和传播的技术内容分析,冠县两派查拳的师承分途约在清雍正年间,而任城一派技艺的形成或许更早。至光绪年间,王派查拳才开始闻名、流传,形成了冠县的张式、杨式查拳,任城的李式查拳。张式查拳快速敏捷,拳法严谨,以冠县城外张尹庄(又名一里庄)的张其维为代表。杨式查拳舒展大方,势正招圆,以冠县城内南街人杨鸿修为代表。杨鸿修生于清同治年间,民国时期。以“大枪杨鸿修”、“快拳杨”闻名武林,是一代查拳名师。他的弟子王子平、马金彪、何振江、马裕甫、王兆林、米广亭、马永魁等,均造诣高深。李式查拳刚劲有力,招势连贯,以济宁人李恩聚为代表。李恩聚生于清咸丰年间,做过保镖,开过镖局,晚年在精武会执教。他执教严谨,艺不轻传,授徒极少,济宁人沙荣民为其主要传人。

三派查拳在张其维、杨鸿修、李恩聚的传授下,技艺逐渐成熟。三派风格近似而动作各异,功法系统,内容丰富。查拳的基本套路共十路,每路有30至60个动作,第一、第二路又各有副拳一路,和正拳有刚柔之别,所以世称“十二路查拳”。十路查拳的具体名称是:母子、行手、飞脚、升平、关东、埋伏、梅花、连环、龙摆尾、串拳。另外还吸收了四路滑拳、三套炮拳、四套洪拳、两套腿拳。形神兼备、结构严谨、功架整齐、虚实分明、动作舒展、脆快有力、攻防有序、清晰连贯是查拳的主要特点。在动作的内外要求上总结了“工整、流畅、轻灵、飘逸、纵逴、雄浑、缜密、端严”的16字的“查拳品”。在实战技击方面也形成了“出手疾、回手快、触发寸劲、虚打实上、避实就虚、明拳暗腿、手脚并用、多法巧用、组合连击”的突出特点。前人曾把查拳的特点归纳为“四击”、“八法”、“十二型”。和其他门派的拳法相比,查拳的腿法最富有特色。其腿上功夫,千变万化,享誉武林,如:低踢、平踢、低踩、斜踩、蹬腿、闯腿、扫腿、双飞腿、旋风腿和鹞子脚等,都适当分布在每一趟拳路中,错综而又紧密地配合在必要的动作中。综合其腿法可归结为15个字:跺、弹、踢、踹、泼、扫、勾、挂、排、缠、点、撩、截、拐。

查拳注重屈伸性腿法,每一拳路中都有数次弹踢、或踹脚、或侧踹、或腾空箭弹动作,形成查拳“手似两扇门,全凭足打人”的特点。弹腿,是查拳最有特色的基本功之一,它以弹腿和其他腿法为主要内容,用28个字回文排列,代表28个基本动作组合,叫“二十八路弹腿”。其中因为后十八路比较复杂,不易普及,目前广为流行的是前十路。因此,后人常云“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

查拳系的器械也很丰富,现在比较流行的有查剑三路、查刀四路、查枪六路、查棍二路、查镗十二路、查钩二路等器械单练套路,以及四路查拳对打、鲁八杰对打、康八腿对打、板搭铐子对练、单刀进枪、扑刀进枪、大刀擒枪、双剑进枪、双钩进枪、大铲进枪、剑、镋进枪、双刀进枪、扑刀进大刀、棍进枪、空手夺刀等等。还有一种说法是:镗、钩、镢、带是查拳门最拿手的四种兵器,号称“四绝”。惟一遗憾的是查拳系统目前还没有软兵器。

查拳对中国近代武林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其近几年的状况却不容乐观。全县原有的6位技艺精熟、威望较高的老拳师——张子英、李维清、张其明、杨宝魁、杨恩会、杨恒泰,他们中已经有5位相继去世,仅存的李维清老师也被外地人聘走。全县现有的40至60岁的习练查拳者中,自幼刻苦练功,具有一定功力,技术比较全面的已不足10人,而且练拳也成为了闲暇时间偶尔为之的事,不再苦练不辍。青少年的情况就更加令人担忧了:县体育局由于经费短缺,办公条件差,创办多年的“查拳学校”再也难以为继;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青少年基本上全部进入了学校,超负荷的学习使他们无暇顾及其他;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忙于挣钱,肯于牺牲经济利益来习拳练武者也越来越少;再加上查拳至今未被列入传统套路比赛项目,各级高中、大专院校招收“体育特长生”也不包括擅长查拳者,让许多有志于此的青少年失去兴趣。可以说查拳在它的发源地——冠县,已进入低谷发展阶段。好在冠县人民已经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县政府也采取了及时的保护措施并制定了详尽的保护计划。政府分管文化体育的副县长挂帅,县体育局、县文化局联合成立了“保护振兴查拳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工作规划,县文化局也已经启动了“抢救、保护查拳文化”的活动。这些必将对查拳的继承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关链接>>>>

沂水县清真寺国术社十路弹腿歌诀:

西域回回往下传,留下弹腿十路拳。

一路顺腿人难挡,二路十字按脚尖。

三路劈盖车轮式,四路撑摸式要偏。

五路栽拳腰顺斜,六路单斩式可观。

七路双斩十字腿,八路桩橛代转环。

九路棒锁阴阳手,十路健踢又健弹。

别看弹腿式法单,多踢多练是根源。

山东查拳大家马金镖、王兆林、刘宝庭等传授的十趟查拳拳谱:

一路母子拳,二路行手,三路飞脚,四路查拳,五路关东拳,六路埋伏拳,七路梅花拳,八路连环拳,九路龙摆尾,十路串拳。

器械套路有:查枪,查刀,查剑,查棍等系列。

山东查拳大家马金镖、于振声、王兆林等传授弹腿歌诀:

昆仑大师世界传,留下弹腿十趟拳。

一路顺步人担式,二路十字奔脚尖;

三路劈盖夜行式,四路撑摩把人拦;

五路栽捶步要斜,六路单展拐肘拳;

七路双展十字捶,八路左转右转环;

九路捧锁阴阳手,十路击步是剪弹!

世人莫看势法单,多踢多练知根源。

山东冠县回族查拳故乡弹腿歌诀:

一路顺步如扁担,二路十字似拉钻;

三路劈盖夜行犁,四路撑扎左右盘;

五路挑灯要封闭,六路扑搂似龙盘;

七路双砍紧掩肘,八路桩跺腿连环;

九路捧锁鸳鸯腿,十路箭弹式旧原。

河北沧州回族六合门弹腿歌诀:

一路顺膀单鞭,二路冲撞直弹;

三路劈砸穿拳,四路顶肘撑抹;

五路打虎看山,六路撩阴搂手;

七路劈砸崩拳,八路左右蹬脚;

九路胜虎捧索,十路鸡蹬健弹。

著名回族武术家王子平大师所传十路弹腿歌诀:

昆仑大师世界传,弹腿技法奥无边;

头路冲扫似扁担,二路十字巧拉钻;

三路劈砸倒夜犁,四路撑滑步要偏;

五路招架等来意,六路进取左右连;

七路劈盖七星式,八路碰锁跺转环;

九路分中掏心腿,十路叉花如箭弹。

张利供稿

山东回族武术与近代国术国考擂台赛

张利

编者:武术的历史,是武术人创造的,当我们回眸定格在某一个历史瞬间的时候,原本离我们已经远去的人物,一个个又鲜活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记住这些鲜活的人,和他们创造的辉煌瞬间吧。

公元1928年至1933年间,南京、杭州两地举办的三次大型国术国考擂台赛,被认为是近代武术史上的里程碑。山东作为武术大省,派出了以济南回族和冠县回族选手为主的强大阵容参赛,运用回族代表性的查拳门、弹腿门拳械及山东派跤术,在这三次盛会上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第一届国术国考

1928年春,南京中央国术馆正式成立。为充实其师资力量,并为创办各省市县国术馆选拔人才,1928年10月,历时13天,在南京举办了第一届国术国考全国各地的武林精英共计四百多人参加。这次国考分预试赛和正式赛。凡预赛中演示拳术、器械及格者,才能参加正式的对抗赛。对抗赛又分为预赛和复赛,胜者参加决赛。此次国考分及格、中等、优等、最优等四种奖项,进入前15名的选手为最优等奖的获得者。大会由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和大会理事长冯玉祥将军主持,评判长由国民党元老李烈钧担任,副评判长由于右任、蔡元培、李景林、马良等担任。

经过预赛、复赛、决赛,最终夺得最优等奖的山东选手是:马裕甫(时年27岁,回族,山东济南人)、张英振(时年32岁,回族,山东冠县人)、窦来庚(时年29岁,山东临朐人)、杨法武(时年27岁,回族,山东济南人)、杨士文(时年29岁,山东菏泽人)、王咸章(时年33岁,山东莱芜人)、杨松山(时年23岁、回族,山东济南人)。国考结束后,马裕甫被中央国术馆聘为摔跤科科长。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州定居任教;张英振被中央国术馆聘为查拳教授。后任黄浦军校国术教官,新中国成立后。在成都定居任教;窦来庚被山东省聘回为省国术馆副馆长,抗战爆发后,任山东抗日保安旅第十七旅旅长,为国献身,1988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杨法武被中央国术馆聘为一级摔跤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执教四川队,1959年带队参加了第一届北京全运会;杨士文被山东菏泽聘回创办国术馆任馆长,也曾被聘到湖南、湖北、江西、河南任教;王咸章被中央国术馆聘为特级教官,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上海任教;杨松山被中央国术馆聘为最年轻的武术教授,后任教务长,兼黄浦军校国术总教官。新中国成立后,定居兰州任教。大会原定取15名最优等奖获得者,最后有17人保持全胜,均获此殊荣,而其中七位是山东武术选手,占最优等奖的百分之四十有余。

另外,还有两位济南回族的查拳大师于振声、马金镖也参加了第一届国术国考,被中央国术馆同时聘为国术教授。此次国考,山东选手获优等奖38位,中等奖82位,及格奖120位,名单从略(其中宛长胜25岁,张孝才23岁,均为济南回族)。由此可见山东省在第一届国术国考中的成绩,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省份之一。

杨法武、马裕甫、杨松山三人均是王兆亭(1880~1952,号丹忱,回族,济南人)、王兆林(1884~1968,号竣青,回族,济南人)兄弟创办的”俊英武术社”第一、二期学生。以后三人又入选马良创办的“山东武术传习所”,拜保定快跤大师张凤岩(1870~1946,回族)门下练习跤术。三人同为中央国术馆在南京期间的重要代表人物。

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

1929年11月16日,由南京中央国术馆和浙江省政府发起的“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也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武术公开擂台赛”)在杭州举行。此次赛事突出了中华武术“以击为宗,兼长演艺”的特点,全国武术界各门派器械、拳术得以在赛场上实际较量,后被称为中国武术史上的“千古一会”。大会历时半月,从全国各省市县和四个特别市(南京、上海、天津、青岛)的国术馆及军、警、农、工、学、商、僧侣的国术团体中认真选拔出的三百多名男女选手参赛。大会名誉会长由浙江省主席张静江和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担任,李景林任会长,政界要员胡汉民、孔祥熙、宋子文、冯玉祥、蔡元培、宋哲元等二十余人为大会题词。大会的评判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分别由杜心武、刘百川、杨澄甫、孙禄堂、吴鉴泉、王芗斋等六十多位著名的武术家组成,观众达五六万人次。

大会首先是参赛选手表演,共表演了三十多个门派的五百多种不同拳械、套路及内外功夫和轻功、暗器等。大会的评、监委员看了选手的表演赛后,对技艺不精者,劝其不要参加擂台赛。大会规则宗旨是:所有参加擂台比赛者,不准携带任何保护具,各种徒手技艺均可使用,伤残或死亡者后果自负,经过复赛,胜者参加决赛。在实际的较量中,南拳不敌北腿,全部败北,最终山东夺得最优等奖的是:韩庆堂(1901~1990,时年28岁,即墨人,中央国术馆保送,后逝于台湾省);祝正森(1902年出生,时年27岁,即墨人,中央国术馆保送);宛长胜(时年26岁,回族,济南人,山东省政府保送);张孝才(时年24岁,回族,济南人,山东省政府保送)。获得优等奖的是:高作霖(1898~1986,时年31岁,淄川人,青岛国术馆保送);张孝田(1906~1973,时年23岁,回族,济南人,山东省政府保送)。获得中等奖的是;袁伟(1902年出生,时年27岁,回族,济南人,中央国术馆保送);纪雨人(1902~1976,时年27岁,胶县人,山东省政府保送);邱景炎(1901年生,时年28岁,诸城人,山东省政府保送)。

当时,年近50岁的济南查拳大师马金镖也参加了擂台赛,在与浙江高手对阵中,仅以查拳中“斜步倒插一杆旗”这一招,便把对手踢翻在地,获得中等奖,是获奖者中年龄最长者。

本次赛会1-10名为最优等奖,获得者都是中央国术馆的学生;11-20名为优等奖;21-30为中等奖。共取前30名为获奖者,其中山东就有10名,又是全国获奖人数最多的省份。杨松山随中央国术馆参加大会,为大会保送人之一。马金镖、宛长胜、张孝才、张孝田师徒四人将本门派拳术、跤术融为一体,面对全国各派武林高手,在擂台赛中,突出了查拳门、弹腿门优势与特点,马金镖老师两战两胜,宛长胜五胜,张孝才四胜、张孝田三胜,师徒四人同获大会奖励,成为中国近代武术史上流传至今的美谈。宛长胜、张孝才,张孝田三人均是马金镖民国初年创办的“群英武术社”的学生,后来三人又拜在“山东武术传习所”著名跤师沧州“铁别子”王振山(1884~1968,回族,归真于济南)门下习练跤术。近代著名武术理论家徐哲东在民国十八年出版的《国技论略》一书《摔角》一节中称王振山为“马良镇守使部下摔角人才中的一巨擘”。

第二届国术国考

1933年10月,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了第二届国术国考,历时12天,参加大会仪式的有蒋介石、林森、汪精卫、冯玉祥、李烈钧、蔡元培、何应钦、孙科等政界要员,名誉裁判长由国民政府考试院长于右任担任,总裁判长张之江,副裁判长马良、诸民谊、王子平、朱国福等,杨法武、马裕甫、杨松山等均是各项比赛的评判员。参加比赛的选手,均是各省省考中获得摔跤、扑击、器械、拳术四项的最优等奖获得者,共计700余名运动员。山东省经过县市省考,最后派出了由时任省主席兼山东国术馆长韩复榘、副馆长窦来庚率领的周子和、张登魁、张英健、金胜利、张广聚、李振西、何占元、杨胜德、马清河,崔凤歧、金福泉、马金堂、杨春志、杨奉玉、张香圃、王新志、王子章等运动员、教练员及其他成员组成的八十多人的庞大代表团。

本次国考总结了上两次国术比赛的经验,将拳、刀、枪,剑、棍作为表演项目。获得拳械表演优等者方可参加长兵器、短兵器、散打、摔角四项对抗性竞技运动。经过几轮激烈争夺,周子和获得散打中量级冠军(时年20岁,回族,济南人),张英健获得散打中量级亚军(时年20岁,回族,冠县人),张登魁获得摔跤甲等奖并列第一名(时年23岁,回族,济南人),金胜利获得摔跤乙等奖并列第二名(时年28岁,回族,济南人),崔凤岐获得摔跤丙等奖并列第三名(1905~1988,时年28岁,回族,济南人,归真于济南),马清河获得摔跤丙等奖并列第三名。同时获得特别技能重量级测力第三名(1903~1984,时年30岁,回族,济南人,归真于济南),杨奉玉获得摔跤丙等奖并列第三名(时年19岁,回族,济南人),杨春志获得摔跤第四名(时年20岁,回族,济南人),李振西获得器械优等奖(1913~1996,时年20岁,济南人,归真于济南),何占元获得拳术优等奖(时年21岁,回族,济南人),王新志获得器械最优等奖(时年18岁,回族,济南人),马金堂获得器械优等奖(时年29岁,回族,济南人),马鸿志、张香圃、王子章、于荣华、金福泉等选手亦均获得优等奖。青岛国术馆作为特别市参加国考,张孝才以摔角教练的身份随青岛国术馆代表团参赛,该团获得团体第四名的好成绩。张孝田以摔跤教官的身份随河南省国术馆代表团参赛。通过这届国考,山东又有近十位回族选手被选入中央国术馆学习深造。山东武术,在全国的武术大赛上占有了重要位置。山东回族武术的代表拳种查拳门拳械、弹腿门拳械及山东派中国式摔跤,都有较高的强身健体、技击使用的价值,非“花拳绣腿”的舞术。济南回族武术界素有出“擂台霸王”、”摔跤大王”之说,济南与北京、天津、保定被誉为全国的“四大跤城”。

另据不完全统计,济南回族武术前辈先后在中央国术馆任教、学习过的有:

于振声(字万升,1871~1958),查拳教授。归真于南京;马金镖(字焕章,1881~1973),查拳教授,归真于上海;杨法武(1901~1969),第一届国术国考最优等奖获得者,摔跤一级教授,曾任国民党南京宪兵司令部上校教官,归真于重庆;马金广(字裕甫,1901~1971),第一届国术国考最优等奖获得者,摔跤科科长,曾任国民党白崇禧部中校教官,归真于广州;宛长胜(1905~1974),1929年杭州擂台赛最优等奖获得者,第一期教授班学员,曾任教于常州、南京等地,归真于上海;张孝才(字俊亭,1905~1972),1929年杭州擂台赛最优等奖获得者,第一期教授班学员,归真于济南;杨松山(字思齐,1906~1985),第一届国术国考最优等奖获得者,任教授、教务长等职,归真于兰州;张登魁(字剑涛,1911~1987),第二届国术国考摔跤冠军,中央国术馆学员,后留馆任教。归真于广州;周凤鸣(字子和,1913~1996),第二届国术国考散打冠军,中央国术馆学员,归真于济南;金福泉(1906~1968),中央国术馆学员,武坛名将,归真于济南;马金堂(1908~1970),中央国术馆学员,曾任教于上海,归真于济南;杨法成(1910~1986),中央国术馆员学,跤坛名将,归真于济南;马鸿志(1910~1996),中央国术馆学员,曾任教于云南大学,归真于昆明;何占元(1912~1987),中央国术馆学员,曾任马步芳部少校教官,归真于济南;杨春智(1913~2000),中央国术馆学员,曾任李宗仁部中校教官,归真于济南;杨奉玉(1914~1989),中央国术馆学员,曾任白崇禧部广西第一教导总队少校教官,归真于贵阳;于荣华(1914~1997),中央国术馆学员,曾任白崇禧广西第三战区少校教官,归真于南京;王新志(1915~1948),中央国术馆学员,曾任宋哲元部少校教官,归真于济南。

另有山东冠县回族查拳名家张英振(1896~1977)、常振芳(1898~1979)、张英健(1913~1988)等均为南京中央国术馆山东查拳派重要人物。

历史上的山东省国术馆及其它

张利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促进国民健康,发展民族体育,提倡国术运动,喊出了“强国强种”的口号,率先在南京成立了“国术研究馆筹委会”。经过一年多奔走努力,于1928年春,“南京中央国术馆”正式成立。当年3月15日,《国民政府公报》第41期,载174号文,宣布备案成立。任命:张之江为馆长,李景林、钮永建、张树声、王子平、张骧伍为副馆长,冯玉祥为理事长,蔡元培、孔祥熙、何应钦、于右任等担任理事。公文责令全国各省市县设立国术馆系统,规定各级行政长官和军政要员兼任正馆长,馆址要设在政府所在地,副馆长要有武艺兼备者担任,负责馆务教学工作,经费由财政部国库开支,如有不足,地方政府可自行筹借。各省市纷纷响应,积极筹办。

山东省国术馆1929年4月在济南建立,山东省两任短期代理省长吕秀文、陈调元都没有兼任馆长职务,而是聘请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李景林来济南创建,并担任馆长。馆址为济南经四路,小纬五路(现电车公司地址)。馆内其他人员多是李的旧部,如副馆长赵宝箴、教务长李书泰、总务长宋乃乾、教务主任李玉琳(著名武术家李天骥之父),编辑田振峰等。教习有:杨法武、张孝才、马鸿志(先后教摔跤、弹腿),马金镖、王兆林(先后教查拳),李鄂堂(八极),高作霖(少林),林志远(武当剑),常秉章(埋伏拳),于化行(太极),李玉琳、郭铸山(太极、形意、八卦),马金庭(摔跤、查拳),王振山(摔跤、擒拿)等。李景林亲笔写了馆训:江山历代有奇士,武林永无第一人。1931年,省国术馆全体师生,曾在济南举办的第十五届华北运动会上,做了精彩的国术表演,轰动全国。至1931年底,国术馆已发展有教职人员30多人,练习员400余人。教习,分一二三等,练习员亦分一二三等,均有不等工资。李景林编印了以杨式太极拳为主的太极讲义,在全省推广,对太极拳在山东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1931年12月3日,李景林在济南病逝。病逝后,山东省政府委派国术馆部分师生,由济南护送着李景林将军的灵柩,将其送回原籍河北省枣强县安葬,笔者祖父张孝才是护送人员之一。根据当时中央政府的规定,有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兼任馆长,国术馆内部做了较大调整,由年轻的武术家窦来庚任副馆长,并主持馆务教学工作,潘鸿祥、李培义、李应埂、王玉章、王振铎、王子章、马鸿功、赵鲁卿、白荣忠、李秉义、张思泉等担任各种教学职务。教授的课程有:少林拳、太极拳、查拳、弹腿、太乙拳、八极拳、太极剑、劈卦、武当对剑、太极推手、摔角、散剑对击等传统套路、徒手格斗、器械对练、中华新武术、军事训练等内容:文科设国文、常识、生理卫生及武术原理等16门,规范课程,统一了全省的教学。省国术馆举办过三期专业训练班(也称武术师范班),也举办过两次全省各县正、副馆长训练班。省国术馆学员修业2年,毕业后有的留馆任教,有的分配到各省市县国术馆及军警任教官,或大中小学任国术教员。因省国术馆设在济南,不再设市国术馆,设省直国术分社,由省国术馆直接管理。

自1933年起,每年春秋都各举行一次全省武术比赛,春季为省考,秋季为全民运动会。每次开幕式上,韩复榘必做长篇致辞,现场观赛,亲自对优胜者发奖,以资鼓励。1933年春,首届国术省考在济南举办,省考要求各县国术馆选拔2-3名选手参赛。济南市派出了18个国术分社代表参赛。济南西关回族清真南大寺的“俊英体育社”、清真北大寺的“摔跤社”、“北书房拳场”、“小沟拳场”等民间组织,以济南回族工会名义报名参赛,回族男女选手达60多人,大都参加了四个项目(长兵器、短兵器、扑击、摔角)的比赛,省考成绩:济南回族选手崔凤岐、马清河、米双杰、谢得标、张登魁、金福泉、金增孝、米寿增(女)、周子和、杨春智、何占元、杨奉玉、金胜利、马守智等获“最优等奖”及“优等”奖,包揽了大会奖品:银盾、锦旗、宝剑、奖匾等一半以上,取得辉煌的战绩,为民族争了光。引起了全国武术界对济南回族弹腿门拳械、查拳门拳械的高度重视。

1934年春,第二届国术省考在济南举行。济南回族选手左锡武获得摔跤甲等奖第一名,马鸿志第二名,林玉田、杨德胜、李振西、马春普、金殿生获得拳械“最优等”及“优等”奖。北园地区选手李胜章、王锡禄分获摔角乙等奖第一、二名。

1935年春,第三届国术省考在济南举行。济南回族选手宛殿文获摔角甲等奖第一名,黑松林获得第三名。张孝志获得摔角乙等奖第一名、金胜利第二名。左铭霄、赛凤阳、马金堂、左玉泉、金勇海、赵秀兰(女)等获得拳械“最优等”及“优等奖”。在第三届省考中,“小沟拳场”回族学员在刘宝庭老师率领下,大放光彩,在所有少年组15个奖项中,夺得了12个项目奖品。据1935年官方统计:全省国术馆、社、所共有236处,仅青岛特别市,就有83处。济南西关回族“俊英体育社”“群英武术社”“北书房拳场”“劝业场跤场”等十几处拳场,未在官方统计内,属于民间组织。

1937年12月,日军侵占济南前,韩复榘把国术馆师生编为武士队,后改为“国民抗日义勇军敢死队”,窦来庚任队长,1938年底改为“山东抗日保安旅第十七旅”,窦来庚任旅长。在对日作战中,打出了中国武士的英雄气概,给予侵略者沉重的打击。其中济南北园地区沃家庄武坛名将李胜章(1913—1992)。1935年,在上海参加第六届全运会,李胜章获特别技能测力中量级第二名,是山东大力士之一。后入山东省国术馆深造。随窦来庚参加抗战,窦来庚牺牲后,因队伍被打散,回到济南。李胜章一生从未向国家邀功请赏,是一位为抗日做出过贡献武林志士。李胜章在济南西关回族中友人很多,笔者少时即与李老相识。日伪时期的山东省国术馆,潘雪峰为馆长,王兆林为教务主任,常子文、胡秋山、冀庆昌、孙继先、朱宪章等任教员,很多爱国武术家迫于无奈,应付公事,惨淡经营,人数甚少,没有搞大型比赛。抗战胜利后,由国民政府大员陈伟超接任馆长,后由王龙翼任馆长。回复战前馆制后,时任山东省主席的何思源兼任馆长,何思源调往北平后,由继任省主席王耀武任馆长,王龙翼任副馆长,主持馆务工作。1948年5月,山东省国术馆最后一次派出了由秘道存、谭树森、马清宗、张健等运动员及其他成员组成的19人代表团,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第七届全运会。不久,济南解放。国术馆建制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民族体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武术史中的一页不朽的篇章。

山东省国术馆第一任馆长:

李景林(1885—1931)字芳宸,河北枣强人,清末毕业于保定讲武堂,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曾任皇城禁卫军下级军官,黑龙江省督军署参谋长,参战军团长,奉军旅长、师长、军长等职。1924年,任直隶军务督办,直鲁联军总司令。1927年,脱离军界,与张之江等创办南京中央国术馆,任副馆长。李景林出身于武术世家,自幼习燕青门、二郎门拳械,后随杨健侯习杨氏太极、八卦拳。后遇老道士陈士钧,得武当剑法,又得江南大侠甘凤池《剑法》,精研苦练,技艺精绝,被武术界誉为“剑仙”。1928年中华体育会成立,任第一届会长,主持第一届国术国考并任评判委员长,1929年秋“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筹委会主任及评判委员长。会后,应山东省政府之聘,赴济南创办山东省国术馆,任第一任馆长,后不幸染病中毒身亡。培养出大批武术人才,是近代武术史上重量级人物。

山东省国术馆第二任馆长:

韩复榘(1890—1938)字向方,河北霸县人。受家乡习武熏陶,自幼习文爱武。1910年投军,入陆军第二十镇冯玉祥部任司书人,受冯玉祥影响,更加酷爱武术。1924年,随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旅旅长,后升任师长。1927年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六军军长。12月任河南省政府主席。1930年9月,任山东省政府主席。1931年在济南千佛山下修建山东省民众体育场(后改山东省人民体育场,现文化西路东首,一直沿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规定每年春秋两季举行全省运动会。1932年兼任山东省国术馆馆长。1933&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