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山区,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同心、彭阳、泾源、隆德等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
这里常年干旱,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由于山大沟深、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1972年,“西海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
西海固曾是中原文明最为硬实的穴位之一。它支撑着一代代戍边将士,在此迎击游牧文明的铁马兵戈。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成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绕不过去的轮回。在这片“约束之地”,张承志完成他的《心灵史》。但西海固的子民却再难在这贫瘠和荒凉的土地上续写祖先谱就的“生存史”。
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是西海固许多地方的现状。对旱塬之上这片贫瘠的土地,作家张承志曾这样描述:这片土地是沙沟连绵的不尽山峦,山上不长树,连草都不长;这里所谓的生活,就是生出来,活下去。
然而,就在这片干旱贫瘠的土地上,人们世世代代在这里坚强地生活着,只是“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一直是西海固的基本现状。发展基础薄弱,生存条件艰苦,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长时间来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宁夏自治区发改委的统计资料显示,“西海固”地区目前还有超过105万人的扶贫对象,占宁夏总人口的1/6,其中35万人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情况异常突出。正是如此,西海固有“贫瘠甲天下”之说。
事实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件、薄弱的经济基础,中南部山区一直是宁夏扶贫解困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而将移民搬迁看做是解决“西海固”地区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则直接源于多年以来自治区努力推进生态移民搬迁的实践。
2011年初,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实施35万生态移民工程,投资105亿元,用5年时间将近35万生活在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环境里的贫困群众搬迁出来,再用5年时间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统计资料显示,在这轮移民潮中,共有684个行政村、1655个自然村将因为生态搬迁而消逝。
当一批批生态移民远离故土奔赴新的家园和生活时,谁会记得,是西海固遗弃了他们,还是他们遗弃了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