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帮忙搬衣服
12月3日,本报记者与甘肃伊真集团工作人员、兰州义仓志愿者经过487公里的颠簸,将“捐旧衣暖冬日”活动的第三批近万件冬衣送达天水市张家川县。该县爱心孤儿院与两户贫困户接受了来自省城兰州的“爱心”。
爱心在延续
12月3日清晨7点,本报记者与顺风快递的李师傅、兰州义仓的志愿者、甘肃伊真集团的义工踏上了前往张家川的路程。经过487公里的长途跋涉,当天下午,记者抵达了张家川县城。在当地志愿者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张家川爱心孤儿院。爱心孤儿院门前聚集了很多孩子,看到我们到来,几个小家伙马上围了上了,眼睛眨巴眨巴地望着,叽叽喳喳地在议论着。“这些人是兰州来的叔叔阿姨吧”、“给我们送衣服的”、“你可别抢,漂亮的都留给我”……小家伙们都显得格外兴奋。在爱心孤儿院的路口,志愿者将车队所载的衣物卸下,再搬运至临时仓库。
孤儿穿新衣
当车队停靠到爱心孤儿院门口时,孤儿院的孩子们一窝蜂地冲出来。“我来搬,我来搬。”一个叫马军的孩子在车停稳后,一手叉腰另一只手不停地挥舞着,招呼小伙伴们帮助记者和志愿者们卸车。之后,马军扛起一包和自己差不多高的衣服,小跑着送到临时仓库里。
孤儿院的马老师向记者介绍说,这些孩子主要是因为家庭变故来到孤儿院的,现在孤儿院里的孩子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在当地志愿者的家里。记者看到,一个稍大点的男孩只穿着一身单衣站在一边看,不管记者怎么招呼他都不愿过来。“他是我哥哥。”一个小姑娘对记者说。小女孩介绍,哥哥叫马杰雄,她叫马晶,是孤儿院里唯一的一对亲兄妹。马杰雄对记者说,几年前,他们的父亲病故,母亲半年后改嫁,他和妹妹就跟爷爷一直生活,但是爷爷的身体也不好,而且年事已高。最后,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和妹妹来到孤儿院。当时来孤儿院的时候也是冬天,他和妹妹穿的还是三年级时候的衣服。
记者挑出两件全新的羽绒服,披在兄妹俩的身上。马杰雄拿到衣服后,先给妹妹穿好,然后抱着自己的衣服回到宿舍,叠整齐后,放在自己的小衣柜里。一位志愿者问他为什么不穿,马杰雄害羞地一笑,然后说:“新衣服放到过年穿。”随后在记者和志愿者的劝导下,马杰雄才把新衣服穿上。
温情暖少女
下午4时20分,在兰州义仓志愿者和张家川县志愿者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距张家川县城20公里的高家村庙上组七队的范冬梅家里。
一进范冬梅的家里,记者切身感到了什么叫做家徒四壁,院里的后墙塌了一半,整个院子只有三间土坯房,范冬梅和母亲、妹妹住的屋子里还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范冬梅父亲早逝,母亲智力残疾,全家的生活重担压在了她14岁的肩膀上。范冬梅说,每天上学前,她给智力残疾的母亲把早饭和午饭准备好,然后带着妹妹一起去学校上课,晚上放学后和妹妹一路小跑回家,给母亲做饭,打理地里的菜,施肥的时候更是一个人拖着60斤重的化肥袋,一点点的上肥,晚上睡觉前把炕烧热。记者问范冬梅,现在天气冷家里没有炉子,冷不冷?范冬梅揪着外套偷偷地瞄着记者说:“我穿的棉衣,不冷。”记者上前一摸,范冬梅所谓的棉衣只是一件相对厚一点的外套,衣服腋下的接口处已经开裂。看到范冬梅如此情况,一位兰州义仓的女志愿者眼圈发红,抱着一摞棉衣棉裤递给范冬梅,并拿出100元钱说:“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天凉了穿暖和,到县城里买点吃的用的。”一位当地的志愿者对大家说:“小姐俩每个周六周天都要走20公里到县城,把种的菜卖掉,卖点钱。”当记者一行人离开时,范冬梅对妹妹小声地说:“要坚强。”
雪夜送冬衣
下午6时50分,记者一行来到张家川县城南15公里的南山村。记者从车里的温度表上看到,这时车外温度已经降至零下10度,而且天色已黑飘起了雪花。
一行人走了近20分钟的山路后,终于到达了南山村马斌老人的家里。进到堂屋后,马斌老人盖着两层被子,平躺在炕上。马斌的老伴说,上个月去地里拉玉米,架子车翻到沟里,老伴也一起掉下去,把腿摔断了,到医院经过治疗后,现在一直在家里静养。当知道是送冬衣的记者和志愿者来看望老人后,马斌老人还带着淤血的眼眶红了,连声说谢谢。
记者手记
爱心传递希望
利用半天的时间,记者将衣物送到爱心孤儿院和两户贫困户的家里。“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市民们捐出的只是一些闲置旧衣物,多拿出几件也只是举手之劳,但这些衣物对于受捐者来说,不仅可以温暖他们的身体,还可以抚慰他们的心灵。这是用爱传递希望,用我们的热情关怀生命,我们的生活也会充满阳光。也许我们每一份爱心都很微弱,但大家齐心协力的爱,会像大海一样永不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