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苗药已经成为年产值百亿元的新兴产业,当藏药、蒙药纷纷走红市场,回医回药依然笼罩在争议之中――回医回药有自己的特色吗?回医回药今天还有传承者吗?回医回药的产业之路能走多远?
在中国少数民族医药中,回医回药曾经取得高度成就。这块被湮没在历史之流深处的寂寞宝藏,如今正期待着后人的开掘。
《大宅门》里的“白家”原型是回族,马应龙眼药的创始人是回族……在他们的老家――河北定州,回医回药至今传承不绝、十分活跃。
很少有人知道,曾经红遍中国荧屏的电视剧《大宅门》里的“白家”,其原型是一个典型的回族医药世家。
白家先祖是元代被蒙古大军掠至中国的西域穆斯林。明永乐年间,白家在河北定州创建了“白敬宇药铺”,以阿拉伯秘方自制眼药。民国时,白敬宇制药已经在全国24个大中城市开办了分号,影响远超同仁堂。以香药为主要成分的“白敬宇眼药”,是白家的拳头产品,也是回药的杰出代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白敬宇眼药”曾为中国赢得了第一块国际金牌,首开中国医药产品在国际上获奖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白敬宇制药在公私合营中被并入同仁堂,逐渐被人淡忘。而白家老号是回医,就更加不为人知。
据白家第16代传人白国华女士的讲述,白家子弟严守回族教门和生活习惯,家风勤俭、富而好义,与电视剧里结交官府、逛妓院的“白家人”完全不是一回事。抗战期间,台儿庄很多中国将士的眼睛被硝烟熏坏,白家向前线捐献了30万支眼药。白国华女士的大哥白国恩先生还在汉口成立了“中国回民救国会”,积极组织动员全国回族同胞投入到抗战中。
从河北定州走出的马应龙制药,则是回医回药的另一个优秀代表。马家祖上是来自中亚的穆斯林,先祖号“木八剌沙”。马家与白家一样,都以生产眼药而扬名发家,其拳头产品“马应龙眼药”妇孺皆知。马家在武汉开设的分店,在经历了公私合营后,如今已发展为上市公司――武汉马应龙药业集团。
同样是来自中西亚的色目人后裔,同样使用阿拉伯验方,拳头产品都是以香药为主要成分的眼药……白家和马家,两个回族医药世家的出现,说明了回医回药自有传承,即便在近现代,它们依然光彩夺目。
近年来,宁夏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为了挖掘回族医药文化,赴河北定州寻找存世的回医。他们发现,曾经走出白家老号和马应龙制药的定州,民间的回医回药依然十分活跃。
宁夏医科大学的罗彦慧博士就在定州找到了以治疗妇科病出名的回医世家――锁氏家族。
据锁氏传人锁栓柱讲,锁氏在清代由宁夏迁到定州,锁氏的“妇女调经丹”秘方是从宁夏带到定州并世代相传的。目前,秘方由锁栓柱掌握。他家生活富裕,但不以医药为业。这是因为锁氏先祖严格遵循伊斯兰教提倡施舍和救人的教规,他们留下遗训,此药不能用来赚钱,只能“施药”给需要的人。多年来,锁栓柱恪守祖训,只“施药”,不卖药。
“妇女调经丹”在定州当地非常有名。锁家至今存有解放后来自全国的求药信函。意味深远的是,秘方的核心成分,就是没药、乳香等穆斯林传统药物――香药。
回医回药的溪流一直在中国历史的深处淙淙流淌,在文化融汇中,与中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漫长岁月中,因为语言的改变,因为封建统治者的故意销毁,许多回医回药的珍贵史料湮没。甚至,许多回医为了避免民族歧视不得不隐瞒了身份。但如果细心梳理,回医回药的溪流一直在历史的深处淙淙流淌,从未间断。
乳香、没药、草豆蔻、苏合香、藏红花……今天,人们已经将这些药材视为中药的一部分。事实上,它们是通过回族先民的贸易和迁徙活动,从遥远的中亚、西亚带到中国,并被中国人称为海药或者香药。唐代回族先民李珣所著的中国第一本外来药典《海药本草》中就记录了131种海药。
自唐以降,这些舶来品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广泛普及。至今,以香药为主制成的苏合香丸、安息香丸、至宝丹、紫雪丹……仍是中医临床使用的灵丹妙药,如果抽出香药,这些名方将无从成立。白家老号与马应龙家族的拳头产品——白敬宇眼药、马应龙眼药,也都以香药为主。
远道而来的阿拉伯药物还促进了中药剂型的大改革。传统的汉方药物,以汤、丸、膏、散为主要剂型。回族先民则带来了芳香挥发剂、滴鼻剂、露酒剂、油剂、糖浆剂和给药丸包裹蜡壳的技术。
源源而来的还有阿拉伯医生和医术——在中世纪,阿拉伯医学融汇了欧洲、印度的医学精华,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自唐之后,阿拉伯医生陆续来到中国。元代,蒙古大军将大批西域医生掠至中国。元皇室曾设“广恵司”修制回回药物,并设“回回药物院”。回族先民中的医生在骨科、外科、皮肤科、眼科等方面独具疗效,受到了上至皇室下至百姓的广泛认同。在此基础上,回医回药与汉医、蒙医等广泛交融。
薪尽火传,回医的相当一部分成就已经被视为中医成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状。但回医东西合璧的鲜明特色从未消失,传承也未间断。
北宋神宗年间,一位从西域来华的医生,凭借高超的阿拉伯正骨术得到皇帝赏识。皇帝赐其姓梁,并任命为“朝廷护驾金疮供奉”。1959年,梁氏后人将传承了900多年的“奇命接骨丹”、“伤科保珍膏”秘方献出。国内许多中药厂据此制成了胶布型“伤湿保珍膏”。
除了白家、马家传承了回医以香药治疗眼疾的高超造诣外,清末回族名医丁德恩也延续了回医擅治外科的传统,以治疗皮肤科顽症而闻名北京。其家族中人皆回、汉、医三通,子侄辈中出过多位名医。他的传人哈锐川等中医大家在行医中,依然保留着传统回回医学的一些特色。
在全国范围内,穆斯林特有的“拱北医术”的传承从未停止。由于“拱北医术”的传人往往恪守“施药”的原则,使拱北里的回医回药只能造福于居住在附近的群众。不为外人所知的同时,也错失了弘扬回族优秀文化、发展壮大回医回药的机缘。更多定州锁氏这样的回医世家,也在民间默默生长。
跳出宁夏看回医,“找回”更多回医诊疗技术和传人已成当务之急。
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藏、蒙、维、傣、壮、朝、苗、瑶共15个民族设有本民族医院。
同时,全国约有民族药生产企业120家,其中藏药企业40多家,蒙药企业5家,苗药企业70多家,维药企业4家。青海省把藏药产业列为该省最具战略性的产业来发展。贵州省154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品种被收录进入国家药品标准,医药工业销售的一半来自于民族药。
与之相比,回医回药研究、开发的滞后,与回医回药历史上的辉煌成就、与穆斯林医药市场的巨大需求很不相称。
事实上,1994年宁夏就成立了宁夏回族医药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文献挖掘整理,收集回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但由于历史原因,回医诊疗技术要么淹没在民间不为人知、要么沉淀在史书的角落待人发掘,影响了回医的临床研究和应用。
这种局面目前正在得到扭转。在宁夏回医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先后出现了伊正回药圣穆威胶囊、张宝玉回医骨伤诊疗、黄宝栋回药制剂、陈卫川回医医技10法等成果。
宁夏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也在致力于“找回”更多回医回药的诊疗技术和传人。
在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宁夏医科大已经成为回医回药研究的全国领跑者,形成了文献挖掘、理论整理、临床实践、药物研发、回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院所和医学团队。
几年来,该校的课题组在全国不少回族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令人惊喜的是,一些特色鲜明的回医秘方重新浮出了水面。
根据找到的秘方,该校研究人员做出了成品。其中一个,是用香药治疗汗脚、臭脚。宁夏医科大学众多热爱运动的男生成了第一批试用者,据说效果非常好。一个秘方是用香药制成妇科洗剂,其杀菌效果超过市场上不少畅销药。还有些配方,目前在保密阶段。
课题负责人介绍,秘方来自于回族聚居区,主要成分是回医常用的香药而且疗效显著。这些发现不但证明了回医诊疗技术特色鲜明、传承至今,而且为回医回药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罗彦慧博士则告诉记者,历史上回族的优秀医生和文化精英多数居住于北京、河北一代。他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继续“跳出宁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发掘。特别是要开展“拱北医术”的研究开发,相信一定会有更大发现。
此前,宁夏医科大学聘请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为回医药研究顾问,使该校的回医药课题多了几分被列入国家项目的胜算。
与研发工作齐头并进,回医的临床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也紧锣密鼓。2011年11月4日,宁夏吴忠市中医医院正式移交宁夏医科大学,名称变更为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回医中医医院,在保障回族群众医疗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今年秋季,宁夏医科大学首届回医专业也开始招生。
随着研究的深入,回医回药这座寂寞宝库的大门正在被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