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见证东乡民族历史的千年经书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国内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追寻见证东乡民族历史的千年经书

来源:宁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 时间:2011-12-09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的县城中心,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建筑,它就是东乡县博物馆。在这个馆内陈列着一本《古兰经》。从外观上看,这是一部尘封已久的古老经书。经书的上方,还有一张开幅较大的《古兰经》照片。照片上的这部《古兰经》,当地人称为“牛皮《古兰经》”,视其为珍宝。来博物馆参观的人,看到这幅照片,都要长久地驻足凝视。
 


 

东乡族妇女

 

东乡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古兰经》在当地可以说很常见。为什么还要把这部《古兰经》的照片如此珍重地展放在这里呢?

听当地人说,这部牛皮《古兰经》有着近千年的历史,东乡人视它为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东乡县博物馆馆长马中华介绍说:“我们这里展出的这部《古兰经》不是人们所说的真正的牛皮《古兰经》,它是从民间征集来的一部古老的经书。上面的这幅照片才是真正的牛皮《古兰经》的照片,它是我们很多年前拍的。现在,这部真正的牛皮《古兰经》到底在不在世、在谁手里,我们也不得而知。”

一段时间以来,牛皮《古兰经》的下落成为民间的一个神秘话题,真本牛皮《古兰经》已经失传的说法也在当地不胫而走,不少人还为它的命运而担忧。

一部《古兰经》书为什么会引起众人的注意?备受关注的牛皮《古兰经》如今会在哪里?它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世?它和东乡民族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面积146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交错,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东乡是因其位于历史上曾管辖它的河州(今天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东而得名。东乡族人都信奉伊斯兰教。今天在东乡县到处都能看到清真寺和拱北。拱北是伊斯兰教传教先贤、教主的陵墓。从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上可以看出,这里也是伊斯兰教内部门宦较多的地方。在县城南边的韩则岭上,也有一座拱北,是东乡族先贤哈穆则巴巴教主的陵墓。从拱北的建筑、雕饰不难看出它的主人当年在这里的地位和影响力。

元代末期,从遥远的中亚来了一批传教士,他们一行40人来到了当年的河州。传教士中的领头人就是哈穆则巴巴,他走到东乡龙家山后留了下来,决意在这里传教。他随身还带来了一部用于传教的牛皮《古兰经》。被后来的人们视为珍宝四处追寻的,正是这部牛皮《古兰经》。

哈穆则巴巴为首的这些传教士们为什么会来到东乡?又为什么决定要留在这里传教呢?

东乡族文化学者马志勇说:“13世纪初,成吉思汗发动了一场西征的战争,曾率兵打到了西亚一带。元朝的《蒙古秘史》上有这样的记载:成吉思汗征撒尔塔乌拉,打了七年仗,这场战争结束以后,从中亚带过来大量的撒尔塔人,有军人、商人、传教者、工匠,特别是工匠人数众多。”

当年,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队征战中亚,与撒尔塔人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获胜后将大量的撒尔塔人编入蒙古军队,组成回回军,以扩充蒙古军队势力。其中就有为数众多的撒尔塔工匠。据记载,当时编入军队的撒尔塔人和撒尔塔工匠达到了20多万人。成吉思汗之所以将众多蒙古军队和撒尔塔人派到这里驻守,是出于战略考虑。东乡四面环河,中间高山耸起,有着得天独厚的管控优势:北有管理驿马事务的驿站,是控制东西交通的咽喉,东通中原,西控河西诸地,南扼吐蕃等部族,不失为一处能攻亦守的战略要地。就这样,大批撒尔塔人在东乡开始了漫长的镇守、屯田岁月。

既然当年有那么多撒尔塔人来到这里,并且在这里驻守生活,那么,这片土地上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点当年屯守的痕迹。
 

哈穆则巴巴拱北所处的免古池村,是一个有着70户人家的村庄,村民大都依山势而居,世代以农为生。这个村有300多口人,全部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东乡族人,他们相互交流,都用东乡语。

我们去的那天是当地的一个宗教节日,村里的男人们都如约来到村拱北聚会,祭拜先贤。从这些东乡族人的外貌特征看,他们大都高鼻梁、深眼窝、椭圆脸形,这同中亚阿拉伯人的相貌多少有些相似。难道说,这些人就是当年撒尔塔人的后代?

当地长者向我们介绍:“我们的村名叫免古池,就是银匠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祖先都是银匠出身,专门打制各种银器……”
 

据考证,当初蒙古军队来到东乡后,曾将随军的撒尔塔人中的各类工匠分别集中到一个地方居住,并且用工匠种类称呼这些不同的地方,久而久之,这些工匠的工种名称就成了地名,并和这些人、这些村庄一道留存了下来。

留居下来的撒尔塔人主要聚集在今天的东乡县城锁南坝镇一带,还有不少人散居在其他地方。这么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撒尔塔人留居东乡,自然吸引了不少来自中亚、西亚的传教士,这其中就有哈穆则巴巴一行。

当年,哈穆则巴巴一行辗转来到东乡,并决定把这里当作自己传教的目的地。那时,哈穆则巴巴的住地叫龙家山,后来人们将这里改称为哈穆则岭,这是东乡境内惟一一个以人名命名的地名。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渐渐把它叫成了韩则岭。哈穆则巴巴一行在韩则岭建寺传教,周边的人常常来寺里听经、做礼拜。但是,现在人们看到的韩则岭清真寺却并不是当年的那一座。

从韩则岭顺山而下,在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的山沟里,有一座清真寺,人称平庄大礼拜寺,故名思义,它坐落的这个地方叫平庄。这是目前东乡县最古老的一座清真寺。对于这座寺的来历,生活在平庄的人们大都略知一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或许更清楚一点。

当地老人说:“我是这个地方土生土长的人,我们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也一直都在这个寺里做礼拜。这个寺原来在韩则岭山上,以前,阿拉伯的哈穆则巴巴带来了40个人,他们在韩则岭上修了个清真寺。”

看来,当年哈穆则巴巴就是在老人提到的韩则岭清真寺内用牛皮《古兰经》讲经传教的。关于这个寺为何搬迁,在当地还流传着一段离奇的传说:每逢韩则岭清真寺内念经的时候,远在河州的专员就会觉得头痛难耐,于是,他就下令将这座清真寺搬到河州城。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由于这个礼拜寺历史久远,影响较大,每逢天晴时,从河州城内就能看到韩则岭清真寺的存在,这让河州的官员们心里很不舒服。到了明代洪武元年(1368),管辖东乡的河州专员决意将这座清真寺搬迁到河州,也就是今天的临夏市。

那么这座清真寺最终为何迁建于平庄,民间同样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故事。传说当人们把韩则岭清真寺的木料拆卸下来,靠人工拉到平庄沟里时,这些木料开始出水,人们认为这是木料不愿远离韩则岭而留下了伤心的泪水。其实是因为木料粗重,当时的人力条件有限,木料被勉强拉到平庄沟里时,就再也无法前行,于是人们只好把礼拜寺重修到平庄。这座大礼拜寺在平庄已经延续了600年。

这样算来,这座清真寺的历史已近千年,只是当年的一切今天都已荡然无存,惟一能够见证那段历史的就是那部哈穆则巴巴带来的牛皮《古兰经》了。
 

当年清真寺搬迁之时,哈穆则巴巴早已作古,那么,珍贵的牛皮《古兰经》会不会随着礼拜寺转移到了平庄呢?

平庄礼拜寺的马哈三说:“我们都知道牛皮《古兰经》的事情,但牛皮《古兰经》不在我们这个大礼拜寺,现在也不知道在哪个人手中。有人说在韩则岭上,也有人说在其他传教人的后代手中。究竟在谁的手里,我们也不太清楚。”

韩则岭西北方向30公里处,有个名叫陈沟湾的村庄。这里也有一个拱北,它的主人是当年与哈穆则巴巴一同来到东乡的传教人之一,人称穆撒巴巴。当年,哈穆则巴巴在龙家山立足之后,同行的其他人分别到河州各地传教,其中的穆撒巴巴就来到了这个叫陈沟湾的村庄。陈沟湾村是个有着100多户人家的大村庄,村民们分散居住在一面山坡上,和东乡其他村庄一样,农业是全村的主业。近年来,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出外打工,只剩下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妇女儿童在家留守。

在陈沟湾村中部,有这样一院房舍,它的主人叫马占林,今年68岁,他说:“我们的祖先是穆撒巴巴,我们祖祖辈辈都住在陈沟湾村。我们村有八九十户人,都是穆撒巴巴的后代。牛皮《古兰经》我们听过,但是没见过。老人们都说有呢,但我们这个地方有没有我不知道,我们这个拱北里也没有。”

既然同行人的后代中无人知晓牛皮《古兰经》的下落,那么,它会不会留在哈穆则巴巴的直系后代中?这些直系后裔如今又都在哪里呢?

在距东乡县100多公里的兰州榆中县马坡乡也有一座拱北。这里不是东乡族聚居区,当地居民全部是汉族,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座拱北呢?原来,哈穆则巴巴当初有五个儿子,长大以后,他们也分别到不同的地方去传教。其中的老五就来到了兰州市榆中县。老五去世后,就葬在了这个马坡乡,这座拱北正是为他而建的。

在拱北的下面,有一院平房,它的主人叫马占彪,今年已是75岁高龄,他就是这座拱北的守护人。马占彪是东乡县大树乡洒勒村人,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如今都已成家立业。15年前,马占彪独自从家乡来到这里,守护拱北直到今天。他告诉我们:“我是哈穆则巴巴长子的后代,我现在在榆中县马坡乡拱北为哈穆则巴巴老五儿子守灵。因为老五的后代大部分失散了,少部分已逐渐同化为汉族人……那本牛皮《古兰经》,我从来没见过。”看来,牛皮《古兰经》不可能随着外迁的后裔远行,它应该还是留在东乡土地上。

东乡县大树乡洒勒村共有200多户人家、1600多口人,村子大致分为两大块。哈穆则巴巴的大儿子当年就住在这个地方,现在这里不少村民都是他的后代。神秘的牛皮《古兰经》会不会就在他们手里呢?

在洒勒村有一院老宅,它的主人就是哈穆则巴巴大儿子的后裔。住在这里的原是弟兄三人,老大前几年搬到村子另一头的新房里,现在住在这里的是老二马国英。老三马清方从小就去守哈穆则巴巴的拱北,如今已是韩则岭拱北的掌门人。马清方常年居住在韩则岭拱北,终身不娶。一心为拱北做事,当地的穆斯林把他们这样的人统成为“老人家”。

作为拱北的守护人,马清方每天清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居所里祈祷、做礼拜。做完礼拜之后就要开始诵念《古兰经》。除了日常的宗教礼仪,马清方在拱北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负责接待来拱北拜谒的客人。由于访客来往频繁,所以,拱北里还有一些助手给他帮忙。

哈穆则巴巴去世以后,他的后人一代一代留下为其守灵。在长达800多年的时间里,守护拱北的,先后有几十位后人。哈穆则巴巴长眠在了这里,而他随身带来的那部牛皮《古兰经》,究竟在哪位后人的手中呢?关于这一点,拱北掌门人马清方始终缄口不语。

2010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对现存的那部牛皮《古兰经》做文物鉴定,并要在确认后专门投资予以保护,相关人员找到了马清方。出乎人们意料的是,马清方本人最终成为牛皮《古兰经》的揭秘者。原来,神秘的牛皮《古兰经》从来没有离开过韩则岭,它就珍藏在哈穆则巴巴的拱北里,现在就在马清方手中。他是多年前从一位守护拱北的前辈那里接过来的。马清方之所以向外界保持沉默,注意是考虑到牛皮《古兰经》的安全,他希望这部牛皮《古兰经》永远留在哈穆则巴巴的拱北里。

这部来自遥远中亚的牛皮《古兰经》历经近千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保存完好。

这部经书共30册,合订为一本。它的开封很大,长56厘米,开幅46厘米,全书共有150页,每页有11行文字,这种古老的阿拉伯文书法完全是当时的手迹。

当年,哈穆则巴巴随身携带来的并非独本牛皮《古兰经》,一同带到这里的还有羊皮、布皮《古兰经》,共计八本。内容与牛皮《古兰经》同样完整,所不同的是,它们的开封比牛皮《古兰经》要小一些。

这部牛皮《古兰经》是目前中国保存的来自中亚的阿文经书中历史最长的两部之一,它见证了东乡民族发端、融和与形成的全过程,称得上是东乡民族的文化瑰宝。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