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困惑过周岁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国际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阿拉伯之春”困惑过周岁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1-12-20 点击: 我来说两句

“阿拉伯之春”将向何处去?17日,当这场被一名突尼斯小贩点燃的“革命”爆发一周年之际,问题的答案仍没有着落。在被普遍认为革命最成功的突尼斯,民众当天用给小贩竖雕像纪念胜利,但路透社称,这种喜悦在对面包和黄油的担忧中大打折扣。在同样把前领导入成功赶下台的埃及,军警与示威者之间的暴力冲突18日进入第三天。“变革是今年的流行词汇,它始于愤怒,却终结于不确定。”有美国媒体这样总结说。西方的困惑显然在增加,加拿大《国家邮报》说,“阿拉伯之春”很像要变成一场大规模伊斯兰觉醒运动,而非所谓的民主分水岭。法国《邮报》称,如今任何不满都可以被包装为“XX之春”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关于这一点,经历了“占领华尔街”等各种“占领”的西方,颇有“革命革到自己头上”的痛感。《悉尼先驱晨报》评论说,现在还不清楚抗议浪潮如何终结,不过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已经没有退路了。

埃及用冲突纪念“阿拉伯之春”周年

在突尼斯中部城市西迪布济德,17日的天气虽然寒冷,却有成千上万民众聚集在中心广场随音乐起舞。据英国路透社报道,这是一场为小贩博阿齐齐雕像揭幕的欢庆仪式,突尼斯新总理和总统都到场参加。去年12月17日,博阿齐齐因遭市政府检查人员殴打而自焚,随后引发的全国性抗议浪潮蔓延至整个北非和西亚,“自此,阿拉伯世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对于这是什么样的“新一页”,法国电视一台描述称,在一年中,本·阿里、穆巴拉克、卡扎菲和萨利赫4个阿拉伯领导人消失或即将消失;叙利亚的巴沙尔前途叵测;巴林、摩洛哥、约旦国王也遭遇不同程度的麻烦。小小反抗最终成为巨大的变革运动,并彻底改变了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版图。

但在儿子的纪念仪式上,博阿齐齐母亲表达的愿望却显得有些“渺小”。她说,“希望政府能关注贫困地区,为年轻人提供工作”。路透社评论称,她其实道出了许多人心底的关切。突尼斯革命为这个1956年独立的国家首次带来民主自由,这种喜悦却在对面包的担忧中大打折扣。突尼斯革命被媒体广泛认为是“阿拉伯之春”至今最成功的革命,没有发生流血冲突,也安然度过了权力真空期。但一年之间,抗议过低生活标准和过高失业率的示威在这里已经发生了数百起。

“变革是今年的流行词汇,它始于愤怒,却终于不确定。”“野兽日报”网站18日这样评论说。有观察人士对“阿拉伯之春”的后续发展持乐观态度,但黎巴嫩专栏作家撒玛克警告说,人们既然能起来反抗一次,就能起来反抗第二次,没达目的就不会罢休。他说:“转型过程中通常都会经历困难和复杂,关键在于千万别让人再次失望,否则一定会爆发新一轮运动。”

眼下发生在埃及的暴力冲突似乎印证了这一说法。18日,开罗解放广场上军警与示威者的冲突进入第三天,军警在广场附近的阿因宫大街上修起水泥防御工事,似有准备长期对峙之势。示威者是“革命青年联盟”的一些成员,他们要求军方下台。《纽约时报》17日一报道称,埃及过渡政府新总理詹祖里否认部队使用了暴力,但摄像头拍下军人在解放广场人行便道上一边扒掉妇女衣服一边殴打受害人的画面,马上成为对局势最具煽动性的推手之一。埃及官方数据称,过去两天已有10人死亡,超过500人受伤。

“中东在线”网站评论说,埃及“革命青年联盟”是今年年初游行推翻穆巴拉克的主力军,但在议会选举中得票极少,所以他们现在颇有些找茬闹事的意味。18日晚,埃及议会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果公布。穆斯林兄弟会称,他们下属的“自由与公正党”获得了39%的选票,领先其他竞争者。埃及总理指责有外部势力介入暴力冲突,称每当埃及局势要稳定下来时,这些外部势力就煽风点火。

德国《图片报》18日的文章称,“阿拉伯之春”这个词听起来像是一阵清新的微风,甚至闻得到花香。然而现实是,它带来了整个地区的地震,令空气充满血腥味道。《悉尼先驱晨报》评论说,现在还不清楚抗议浪潮会如何终结,不过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现在已经没有退路。美国智库斯蒂姆森中心中东问题高级研究员雅库比安说:“如果分析阿拉伯革命所处的阶段,我认为现在只是刚刚开始。”

“民主不过是个巧合”

大马士革、阿勒彼和塔尔图斯人口占叙利亚总人口1/3。

在连续10天的采访中,《环球时报》记者在这里的感受是“市面平静”。但在西方媒体描述中,该国大小城市充斥着反政府示威和武装袭击活动,叙利亚被它们看做是“阿拉伯之春”骨牌中即将倒下的那一张。然而记者看到,对于“阿拉伯之春”,多数叙利亚人选择沉默与观望,组成了“沉默的多数”。他们认为,埃及和利比亚已经让他们看到前车之鉴。在大马士革做旅游生意的阿卜杜拉·赛阿迪对记者说:“如果在不好与更糟之间选择,我们当然选择不好。因为反政府势力没有展现出清晰的未来。”

法国《世界报》18日评论说,“阿拉伯之春”发生一年后人们应该冷静下来,坦率地认识一些事实。美国《时代》杂志把“抗议者”评为年度人物,事实上他们曾把第一个在“脸谱”网上发起反穆巴拉克抗议的埃及人列为第一候选人。但正如美国外交官基蒂恩·拉什曼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所言,此人“也许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但在埃及似乎影响不大”。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埃及、利比亚、巴林和叙利亚都没有西方所说的“民主制度”,“阿拉伯之春”在这些国家产生的效应却大相径庭。美国《赫芬顿邮报》解释这一现象说,要想绘制出一幅西方国家在“阿拉伯之春”中帮助平民赢得自由与民主的画面,那就太天真了。只有符合自己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西方才会去支持其他国家的民主发展,“民主不过是个巧合”。

“他们使用我们的观点、我们的网站,来推翻一位长期在位的顽固独裁者。那天黎明时分通过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看到的场景,令人幸福。”英国《金融时报》16日的文章这样回忆“阿拉伯之春”最初袭来的那一幕。但文章称,“现在回头看,整件事都幼稚得要命”,假如黎巴嫩、伊朗等国与以色列的冲突爆发,由伊斯兰主义者主导的埃及政府可能不得不采取激进措施应对。

美国《外交》杂志评论说,西方在中东民主化方面一直在玩两手牌,一边让独裁者取代受群众欢迎的、搞石油产业国有化或喜欢惹麻烦的领导人,一边又批评伊斯兰的政治落后。现在民主倒是回来了,可西方又感到不安了。《国家邮报》的文章说,“阿拉伯之春”很可能会成为一场大规模伊斯兰觉醒运动,而不是一个所谓的民主分水岭。

在法国《邮报》看来,更严重的问题是,革命魔力是如此之大,传播如此迅猛,在网络时代,任何不满都可以被包装为“XX之春”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以色列《国土报》称,过去一年,始于突尼斯的大规模游行蔓延到其他阿拉伯国家,也启发了成千上万欧美群众拥向市中心,就连以色列人也拥向特拉维夫的罗思柴尔德大道。小小的突尼斯不仅是第一个通过群众示威推翻老牌统治者的阿拉伯国家,而且是革命的试验场,现在这场革命试验仍处于“进行时”。

“阿拉伯之春”变成漫长严冬?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网站报道称,“阿拉伯之春”的走势令人担心,看起来像是朝着民主方向推进,最后却可能演变成各国的乱战。《耶路撒冷邮报》评论说,解决阿拉伯国家问题没有政治万能药。阿拉伯世界的共同现实是:缺乏自由主义传统,部落实力强大,精英操控商业,少数族群掌控大权,军队权力恋栈,宗教分歧严重,伊斯兰极端势力抬头等。因此“阿拉伯之春”很可能变成漫长的严冬。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东研究室主任王京烈18日对《环球时报》说,对于阿拉伯世界,这场政治变局是春天还是冬天还值得斟酌。把它们放到历史进程里我们会看到,这场运动实际是中东地区在社会转型时期所爆发的一系列政治危机中的一部分。以前有过类似运动,以后也会有。

“阿拉伯之春”后突尼斯首位总统蒙塞夫·马祖吉对未来表示乐观,他质问“历史难道没有证明绝大多数悲观预测都是谎言吗?”在《这就是革命,我的主啊》一书中他说,每一场革命都要付出巨大代价,18世纪是美国人和法国人革命的世纪,20世纪是俄罗斯人和中国人革命的世纪,2l世纪是改变4亿阿拉伯人、重塑阿拉伯民族的世纪。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